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课件(共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课件(共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课标要求] 1.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最低
共同
部落
奴隶主
生产力
地主
地主阶级
资本家
资本
私人占有
工人运动
唯物史观
共产党宣言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
一、原始社会
1、原始社会的地位
最初阶段、最低阶段
2、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状况
总的来说,在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新旧石器)极其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
①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②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得益于畜牧农耕而使人类实现了定居的地方,大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内容 特点
谁占有生产资料
人们的地位和关系如何
产品如何分配
内容 特点
谁占有生产资料 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人们的地位和关系如何 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产品如何分配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严寒酷暑 环境恶劣
颠沛流离 居无定所
野兽出没 常遭袭击
没有医疗 高死亡率
采摘食物 食不裹腹
部落战争 经常发生
有人说“原始社会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意味着它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你赞成吗?
不同意。原始社会虽然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但是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无法确保自身安全,更无法达到基本的温饱,且完全没有能力发展精神文明。所以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孩儿他妈,我研究出个铜器,用它打出的粮食足够咱一家了!咱俩单飞吧!
哦了!
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
兄dei们,铜器是我造的,所以我就自己用了啊!你们想用你们自己造!
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
兄dei们,我种地的效率高,和你们一起种地平均分配很吃亏,我家想要一块地自己种!
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
想不想和我一样打出很多粮食?想不想吃饱穿暖?那你们就得听我的!
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阶级
(1)含义:阶级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集团。
(2)实质:阶级实质上是经济范畴。
(3)阶级社会:在一个社会中,会存在不同阶级。其中一个阶级由于经济上有主导地位从而有社会地位,因而位居其他阶级之上,被称为统治阶级;其他阶级则被统称为被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阶级矛盾就是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
1、阶级出现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人类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前者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2、生产关系特点内容特点谁占有生产资料人们的地位和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A.产生原因: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一一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3、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 --- 国家产生
起义失败,反抗的奴隶被钉死
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
国家产生
B.国家的本质: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
斯巴达克奴隶起义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城市的出现
青铜工具
良渚古城遗址
使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甲骨文
古代占卜师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4、奴隶社会的进步性 --- 人类迈进文明时代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是历史的进步。
铁农具
牛耕
生产力提高
公田
生产关系变革
私田
奴隶耕种
农民耕种
奴隶主
地主
社会性质变革
封建社会形成
1、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1)封建社会的形成
(2)封建社会的生产力
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 www. 原创作品
发展到了新的水平(铁质农具推广使用、耕作技术进步、水利事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等发展)。
(3)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聿见思政统编新教材教学网 www. 原创作品
进步性: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②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③产品的分配: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的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4)封建剥削基础和方式
①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②剥削方式: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③其他方式: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
经济剥削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董仲舒
李绅

农户青黄不接时,可向朝廷申请贷款,年利率20%
①政治上:封建国家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②思想上: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
(5)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
政治压迫
思想钳制
扯淡!
昔,蛟龙蟠于朕母身,乃有朕!
①阶级对立: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表现形式:抗租抗税运动(小规模)、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大规模)等。
(6)主要矛盾

(7)灭亡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一个新的社会即将来临。
资本主义社会——看不见的锁链
1.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封建社会后期
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城市经济
小生产者之间激烈的竞争
早期工业资本家
雇佣工人
条件较好的作坊主
商人和高利贷者
无力还债的作坊
封建小农经济
(旧的生产关系)
阻 碍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新的生产关系)
(手工工场的出现)
取代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人、资本
3.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特点
机器大生产、生产社会化、科技快速发展并应用于生产,这些都使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家在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只给工人支付少量工资。
所有制形式
人与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特点
雇佣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付给工人的工资,超过的部分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新聿怀政治 www.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
有购买需求却没有购买力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背诵)
生产的社会化:
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生产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 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从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
2. 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过程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
3. 产品的社会化,即生产出的产品通过交换供应整个社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产生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背诵)
②直接原因:
a.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b.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在阶级关系的体现: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新聿怀政治 www.
6.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思考:资产阶级所采取了各种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这会让资本主义避免灭亡的命运吗?
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①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②社会制度的转变涉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遭到阻挠和反抗。
总结:人类几大社会形态的比较
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出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一些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
莫尔
《乌托邦》
欧文
新和谐公社
摩莱里
《自然法典》
点击文本框即可进行编辑输入相关内容点击文本框即可进行编辑输入相关内容点击文本框即可进行编辑输入相关内容
编辑标题
A company is an association or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whether natural persons, legal persons, or a mixture of both a company is an association or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whether natural persons, legal persons, or a mixture of both a company is an association or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whether natural persons, legal persons, or a mixture of both
空想社会主义 时期 代表人物及著作 特点
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
18世纪
19世纪初
莫尔的《乌托邦》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摩莱里的《自然法典》
马布利的《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人人平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
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
2、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积极意义: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评价----进步之处
(1)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其揭露和批判
(2)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3)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3、空想社会主义评价---消极之处
(1)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为空想,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未触及本质问题)
(2)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想法天真,路还不对)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1)三大工人运动的实践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三大工人运动均以失败告终
(2)三大工人运动的理论意义: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3)阶级斗争三种基本斗争形式
更高的工资更好的待遇
经济斗争
政治斗争
思想理论斗争
更高的
政治地位
我们的思想革命的思想
一切斗争必然发展为政治斗争,被压迫阶级只有取得政权,才能获得经济上的解放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唯物史观
(1)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
(2)意义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2.剩余价值学说
(1)理论来源
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2)意义
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3.唯物史观 + 剩余价值学说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1.▲地位:《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理想目标: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正是这一理想目标所蕴含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无产阶级政党: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揭示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创立——诞生标志
2.地位
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3.意义(评价)
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③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P17-1相关链接
P17相关链接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1)确立: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特点: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2、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3)严重曲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资本主义角度)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与难以治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
(社会主义角度)②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要解决矛盾,只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因此,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角度)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但不会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根本原因)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社会基本规律支配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人类必然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