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1.2 走向共同富裕 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效课堂】1.2 走向共同富裕 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道法学科
1.2 走向共同富裕 同步探究学案
政治认同:了解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和意义。
道德修养: 关心改革,树立改革精神。
法治观念: 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健全人格: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增强对财富的认识,正确地使用财富。
责任意识:追求共同发展,自觉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一)自主预习
1.为什么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为什么】
(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________,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2)进入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________、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________、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________,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________的新征程。
(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________,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________发展阶段。
(4)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________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________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______________。
2.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________ 需要和____________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为什么】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________,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________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________。
(2)人民对________ 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____________。
(二)预习反馈
列出预习中的问题清单或列出困惑、读不懂的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就是为人民服务,看到你们发展起来,我们才高兴!”这是2023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考察调研时,对乡亲们说的话。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你有哪些感悟 (写出三点)
(一)达标测评
1.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下列采取的措施中既合理又能有效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是( )
①大力发展当地的生态旅游→打造智慧乡村→运用“互联网+”
②发展编织等特色文化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推动该村地区发展
③开办石雕等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手工产业→促进当地乡村振兴
④发展黑山羊、沃柑等特色种植、养殖业→带动村民创收→促进村民共同富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立国之道,唯在富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B.坚持共同富裕有助于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C.共同富裕是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D.共同富裕意味着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平均分配
3.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某些国家有选择性地抢救病人:而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下没有体现材料的是( )
A.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 B.人权是无条件和抽象的
C.我国人权具有公平性和真实性 D.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4.2023年4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察看乡村产业发展情况说“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执政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让人民群众幸福起来。希望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兴旺,像荔枝一样红红火火!”下列对习总书记的讲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要做到执政为民
②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要实现共产主义
③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④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留存的名言诗句蕴含了丰厚的道理。下列古语对我们的启示,正确的是( )
①天下之大,黎元为先——胸怀远大梦想 ②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要结交益友
③言有物而行有格也——做事应该讲时效 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2023年“两会”召开之际,某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两会”有关内容后,引发同学们的热议和微点评。其中点评正确的是( )
序号 两会要闻 微点评
①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过程当中,我们还必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国务院总理李强答记者问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② 确定并集中支持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并完善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我国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③ 依法受人大监督……把1965件代表建议和1861件日常建议,逐项转化为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最高人民法院报告 审判机关受权力机关的监督
④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和政府坚持的发展思想是( )
A.以文化为中心 B.以人民为中心 C.以社会为中心 D.以政治为中心
8.红绿灯实时感知车流量、自动优化配置,提高车辆通行效率;门禁系统自动识别身份、供水系统实时监测水质,提升社区居住品质;政务服务平台集合预约挂号、公司注册等功能,“数据跑”替代“群众跑”,……党的十八大以来,借助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不断为城市治理赋能。国家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说明( )
①大城市病从此根除,群众生活再上新台阶
②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科技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③市民生活更加便捷,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④要重视发展科技,民生问题就能解决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9.谈到就医话题,村民李大爷说:“新农合发的小红本改成了城乡居民医保的社保卡,农民和城里人一样到指定诊所刷卡就能买药,实在是太方便了!”一张城乡居民医保卡( )
A.彻底解决了社会矛盾 B.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C.有效消除了城乡差距 D.健全了医疗保障制度
10.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该办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推动个人养老金业务平稳起步、健康发展。对此,下面评论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__( )
A.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B.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C.养老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D.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提升训练
11.【维护人民利益】
材料一 民生事,最关心。改革从哪里改起?就是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上改起,尽管这些事情往往是最难的。
材料二 日前,辽宁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意见》的通知。义务教育学校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招生政策规定,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禁止各种违规择校行为。均衡化发展比较好的地区,要认真做好“单校划片”招生工作。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要求强烈的地区,要积极推进公办学校“多校划片”招生工作。
(1)改革“就是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上改起”,这体现了我国的哪个发展思想和哪个发展理念?
(2)当代中国为什么坚持上述发展思想?(答出一点即可)
(3)材料二反映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2.【共同富裕理论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了解相关内容,小明搜集到以下数据,制作了下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从图1中小明可以获得怎样的结论?
(2)根据上述材料,小明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定能实现。综合运用所学内容回答,小明的自信来自于哪里?
13.【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
党的二十大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信自强】
这十年,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举世嘱目的发展成就让中国人更加自信自强。

(1)请你谈谈上述材料展现出我国在新时代取得了哪些成绩
【守正创新】
一百年来,中华儿女用双手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巨变”,用“不变”的初心将中国梦稳稳托举。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说说百年中国的“变”与“不变”
【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4月10日至13日在广东考察调研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3)我分析:党中央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勇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时强调,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今年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通过主题教育在思想上坚定理想信念、在行动上铸牢对党忠诚、站稳人民立场。
(4)我践行: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
(一)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学会了: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把本节课所学知识画出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一、合作探究
【答案】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的先锋队;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分析】考点考查: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
能力考查: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党, 需要运用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看到乡亲们发展起来,我们才高兴→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课堂达标
1.【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乡村振兴。
②③④:发展编织等特色文化产业,可以增加就业机,推动该村地区发展;开办石雕等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手工产业,促进当地乡村振兴;发展黑山羊、沃柑等特色种植、养殖业,带动村民创收,促进村民共同富裕,故②③④正确;
①:大力发展当地的生态旅游,运用“互联网+”,可以打造智慧乡村,故①错误;
故本题选D。
2.【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对共同富裕的正确认识。
ABC:立国之道,唯在富民体现了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利于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ABC说法正确;
D: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消除贫富差距,不可能实现平均分配,D说法错误;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D。
3.【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权。
ACD: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某些国家有选择性地抢救病人:而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说明我国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表明我国人权具有公平性和真实性,故ACD说法正确;
B:人权是具体的和相对的,有条件的,故B错误;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B。
4.【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党的宗旨和发展思想。
①③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让人民群众幸福起来,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要做到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故①③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未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要实现共产主义,故②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5.【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对交友、学会学习等知识的正确认识。
①:天下之大,黎元为先,意思是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①说法错误;
②: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体现了与正直、诚信和见识广的人交朋友,②说法正确;
③: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意思是说话要有实质内容,行动要讲品格、原则,③说法错误;
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要掌握科学学习方法,④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C。
6.【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国家机构、发展思想。
①: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过程当中,我们还必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体现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故①正确;
②: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故②错误;
③:依法受人大监督……把1965件代表建议和1861件日常建议,逐项转化为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体现了审判机关受权力机关的监督,故③正确;
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故④正确;
故本题选B。
7.【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发展思想。
ABCD: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和政府坚持的发展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故B正确;ACD错误;
故本题选B。
8.【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②③:题干表述了数字化不断为城市治理赋能。国家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说明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科技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市民生活更加便捷,共享改革发展红利。故②③符合题意;
①:“根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了,故①说法错误;
④:重视发展科技,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就能解决”的说法绝对化,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9.【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民生的知识点。
B:题文中一张城乡居民医保卡体现了国家重视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B正确;
ACD:“彻底、消除、健全了”说法太绝对,AC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0.【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ABD: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体现出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ABD说法正确;
C: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C错误;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C。
11.【答案】(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理念。
(2)①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④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3)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分析】考点考查: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理念、社会的主要矛盾。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是国家,需要运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理念的有关知识,从结论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改革从哪里改起?就是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上改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理念;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本题考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原因,可以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回答。
(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是国家,需要运用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有关知识,从结论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要求强烈的地区,要积极推进公办学校“多校划片”招生工作→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12.【答案】(1)结论:从图1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近年来我国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不断提高,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依然低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说明我国区域发展依然不平衡。
(2)讲道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摆事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不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图2表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也不断增长(图1表明),实践证明我国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显现成效。所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说明,我们有理由相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定能实现。
【分析】考点考查: 改革开放促发展、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富裕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是国家,需要运用改革开放促发展、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有关知识,从结论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2017年到2021年全国居民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关键词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我国区域发展依然不平衡。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是国家,需要运用共同富裕的有关知识,从结论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理论依据;
关键词②: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也不断增长→ 我国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显现成效。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13.【答案】(1)①我国经济增长成就显著,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②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③科技创新成就斐然。
④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2)①百年中国,变得是生活质量,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一百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穿不愁,交通发达,天蓝水清。但是,在党坚强领导下,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停止,反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列。
②百年中国,变的是社会阶段,不变的是理想信念。在百年历史进程中,每个发展阶段都经受了不同的考验,面对新阶段全面脱贫攻坚的职责与任务,我们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没有变,我们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在任何历史挑战中都不畏惧,都无坚不摧。
③百年中国,变的是发展速度,不变的是初心使命。从历史来看,我党始终团结一致,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始终凭借"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坚强信念,让无数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3)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推进乡村振兴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利于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
(4)坚定理想信念,继承艰苦奋斗精神,承担历史责任;不断学习、创造、奉献,将自己理想的实现与祖国人民的要求结合起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分析】考点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走向共同富裕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责任意识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改革开放以为的辉煌成就的有关知识,从结论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经济总体上升至114.4万元→可链接经济增长成就显著。
关键词②:森林覆盖率上升至23、04%→可链接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关键词③:移动通信由3G至5G→可链接科技创新成就斐然。
关键词④:基本医疗保障参保人数达到13.6亿→可链接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党的奋斗目标、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有关知识,从说明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举手表决的手→可链接变的是社会阶段,不变的是理想信念。
关键词②:劈山引渠的手、改革致富的手→可链接变的是发展速度,不变的是初心使命。
关键词③:精准扶贫的手→可链接变的是生活质量,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宗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关知识,从原因、意义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链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宗旨。
关键词②: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可链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共享+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4)本题考查中学生为国家做贡献的做法,属于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