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道法学科7.1 促进民族团结 同步探究学案政治认同:增强自觉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道德修养: 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法治观念: 搜集整理少数民族的资料,区分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提高对民族团结重要意义的认识。健全人格:了解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自觉履行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责任意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一)自主预习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什么】民族分布特点 呈现 、 、 杂居的特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坚持民族 、民族 和各民族 的基本原则基本政治制度 将 作为一项载入宪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形成了 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的表现【是什么】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 的一员,具有 的社会地位。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个领域享有 的权利,承担 的法定义务。3.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为什么】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 ,促进民族地区 ,是增进民族 、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 。4.国家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繁荣的措施【怎么做】(1)经济上: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______________,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战略,实施__________________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2)社会上:国家支持民族地区________________,实施积极的______________,初步建立____________,从而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3)文化上: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二)预习反馈列出预习中的问题清单或列出困惑、读不懂的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023·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围绕“新时代、新西藏、新征程一一西藏高质量发展与人权保障的新篇章”这一主题热烈研讨。大家充分肯定西藏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人权保障等方面取得的新进步,认为西藏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1)材料说明了什么?(2)结合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举例说明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作为中学生如何为维护民族团结做力所能及的贡献?(一)达标测评1.党和国家为了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少数民族地区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支持力度,在西藏地区实现了快递乡镇全覆盖。西藏地区能打通快递“最后,一公里”是因为( )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坚持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④坚持了国家统一领导下的高度自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小明在西北之旅的日记中写道: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使我充满惊叹,民族地区的人民脸上洋温着幸福……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 )①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实施民族高度自治的根本制度③坚持共同发展的理念 ④把民族团结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3.杭州市开发“共富石榴红”数智应用场景,整合民族特色展示、专题推广、民宿旅游等功能平台,形成线上线下一体的助力民族村共富体系。这一举措旨在( )A.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B.对各族文化进行同化C.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D.扩大少数民族自治权4.川藏铁路东起四川省成都市,向西经雅安、康定、昌都、林芝、山南,终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全长1570km。川藏铁路是中国西藏自治区对外运输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产业布局、促进沿线国土开发、整合旅游资源的黄金通道,也是巩固国家边防安全的重要战略通道。建设川藏铁路( )①有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②符合高度自治、维护国家统一的要求③有利于巩固边疆稳定 ④能够推动西部尤其是川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5.我国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受法律保护。如果你游览纳西族主要聚居地丽江,一定会发现很多东巴文字。这种象形文字有的书写在商店牌匾上,有的印制在衣帽上,有的则携刻在装饰物品上……这说明(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实现了同步发展②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③我国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平等的权利④民族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自主权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为增进民族团结我们必须( )①守望相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缩小民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③扩大民族自治地区各级政府的自治权 ④提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公民的法律地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民族团结友爱,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社会动荡,人民遭块,世界上许多国家把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做法称为“中国经验”。这里的“中国经验”是指( )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②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③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④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高度自治的方针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8.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跨越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这主要得益于(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9.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始终坚持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不断提升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表现手法,做党的创新理论“宣讲队”和“宣传队”。乌兰牧骑的做法( )①旨在实现各民族的同步繁荣富裕 ②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展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④助推民族团结和各民族文化大繁荣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北京牛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民族特色街,这里居住着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汉族等20多个民族的群众。多年来,北京牛街各民族同胞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关系十分融洽。从中可以体会到( )①各民族亲如一家 ②各民族共同繁荣③各民族之间没有差别 ④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二)提升训练11.生态,滋养我的生命【打造绿色经济】五一期间,小美和父母一起出去旅游,下面是她在游玩过程中写的随笔和拍摄的照片。随笔雅鲁藏布江水滚滚东流,雪山下的湖泊碧波荡漾,野生动物在草原上肆意奔跑……眼下的高原,美丽乡村各具特色,高原大地生机勃勃,一幅美丽的画卷在我眼前渐次展开。(1)请你根据上述随笔和照片猜测小美去哪个自治区旅游了?多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该地区坚持生态优先,成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这片高原净土和栖居于此的生灵,使动物逍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好了,游客就来得多了,收入比过去更高了。数据显示,近五年,该地乡村旅游年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就业86万人次,年人均增收4300元,带动7.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2)该地区的发展得益于我国哪些政策的支持?(3)旅途中,小雪看到上面这则有关当地的新闻后十分感慨,直接截图发到了朋友圈。你认为该地的做法有何意义?【满足绿色期待】西安秦岭植物园里,郁金香竞相绽放;太白山上,羚牛成群结队逛景区;渭河滩边,人们享受着春日暖阳……这美好的一幕幕让我们感受到了西安人民满满的幸福感。(4)请你结合所学,为打造让人民幸福的西安城建言献策。12.云南省昆明市金星社区是典型的多民族混居社区,共有29个民族。每年中秋节,数百人甚至上千人欢聚一堂,同过民族节,众筹百家宴,堪称民族团结的典范。(1)“同过民族节,众筹百家宴”体现了我国怎样的民族关系 (2)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采取了哪些举措 (3)作为中学生为维护民族团结,我们可以做些什么?13.某校八年级(2)班开展了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内容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相关资料,请你参与并解答下列问题。【学习知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1)我国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2)我国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什么?【提高认识】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3)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是什么?【积极实践】当前国内外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们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团结的历史必然性、现实针对性、极端重要性。(4)加强民族团结,青少年应该怎么做?(一)课后反思:本节课我学会了: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把本节课所学知识画出思维导图参考答案一、合作探究【答案】(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坚持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各民族共同建设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我国各民族有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等 。(2)文成公主和亲、张骞出使西域、彝海结盟、王昭君出塞等等。(3)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宣传维护民族政策;关心帮助少数民族同学;同破坏民族团结行为作斗争等等。【分析】考点考查:促进民族团结。能力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 需要运用促进民族团结的有关知识,从说明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大家充分肯定西藏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人权保障等方面取得的新进步,认为西藏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可链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针;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等等。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本题考查举例说明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开放性试题,结合实际回答即可。(3)本题考查中学生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课堂达标【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党的领导、民族团结。①②③:分析题文可知,西藏地区能打通快递“最后,一公里”是因为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①②③符合题意;④:应该是坚持了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④错误;故本题选A。2.【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③:根据所学知识,民族地区的经济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共同发展的理念,故①③符合题意;②:民族没有高度自治,故②说法错误;④: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3.【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促进民族团结。A:题干中杭州市开发“共富石榴红”数智应用场景,形成线上线下一体的助力民族村共富体系。这一举措旨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A说法正确;B:“同化”的说法太绝对,B说法错误;C:此举并不能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C说法错误;D:少数民族自治权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不能随意扩大,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4.【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维护民族团结。①:建设川藏铁路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已经形成,①说法错误;②:民族区域自治区不属于高度自治,②说法错误;③④:依据题文描述,川藏铁路促进沿线国土开发、整合旅游资源的黄金通道,说明建设川藏铁路有利于推动西部尤其是川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巩固国家边防安全的重要战略通道,说明建设川藏铁路有利于巩固边疆稳定,促进民族的团结,③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B。5.【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知识点。③④:题干中我国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受法律保护,这说明我国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平等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自主权,③④说法正确;①:“同步发展”的说法错误,①说法错误;②: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说法绝对,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6.【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维护民族团结。①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增进民族团结我们必须守望相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缩小民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①②符合题意;③:民族自治地区各级政府的自治权不会扩大;③错误;④:我国各民族法律地位是平等的;④错误;故本题选A。7.【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民族团结。①③: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中国经验”是指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①③正确;②: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②错误;④: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自治,但不是高度自治,④错误;故本题选D。8.【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 促进民族团结。①②③④:分析题文,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取得巨大成就,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9.【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促进民族团结。②④:题干表述了乌兰牧骑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做党的创新理论“宣讲队”和“宜传队”。他们的做法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推民族团结和各民族文化大繁荣。故②④符合题意;①:各民族共同繁荣,不是同步繁荣,故①说法错误;③:题干材料表述的内容没有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0.【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促进民族团结。①④:多年来,北京牛街各民族同胞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关系十分融洽。从中可以体会到各民族亲如一家,也体会到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故①④符合题意;②: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故②不符合题意;③:各民族之间是存在差别的,故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11.【答案】(1)小美去了西藏藏族自治区旅游。(2)①得益于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的共同富裕政策;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①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②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③有利于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4)①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②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③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分析】考点考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知识,从认识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雅鲁藏布江水、布达拉宫、眼下的高原→可链接西藏藏族自治区。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绿色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有关知识,从原因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坚持生态优先,成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这片高原净土和栖居于此的生灵,使动物逍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链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关键词②:该地乡村旅游年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就业86万人次,年人均增收4300元,带动7.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可链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的共同富裕政策。关键词③: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可链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有关知识,从意义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该地区坚持生态优先,成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这片高原净土和栖居于此的生灵,使动物逍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链接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关键词②:该地乡村旅游年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就业86万人次,年人均增收4300元,带动7.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可链接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4)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政府,需要运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关知识,从做法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西安秦岭植物园里,郁金香竞相绽放;太白山上,羚牛成群结队逛景区;渭河滩边,人们享受着春日暖阳→可链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12.【答案】(1)平等、团结、互助、和谐。(2)①经济方面: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②民生方面: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③文化方面: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3)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宣传有关的国家政策和法规,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分析】考点考查:民族关系、民族地区的发展措施、维护民族团结能力考查:提炼观点和识记运用能力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问的设问主体为我国,需要调用民族关系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同过民族节,众筹百家宴→联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本题考查我国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举措,可以根据教材知识进行回答即可。(3)本题考查中学生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3.【答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3)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4)①认识到促进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②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如:入乡随俗,帮助少数民族同学。③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④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⑤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分析】考点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民族关系等。能力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 需要运用政治制度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可链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本题考查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3)本题考查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4)本题考查加强民族团结,青少年应该怎么做,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