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4 《回忆我的母亲》 活动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4 《回忆我的母亲》 活动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朱德的个人经历及其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其次,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正确的写法以及准确的释义。再者,引导学生学习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进行选材组材的有效方法。最后,使学生能够深切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风格,并深刻理解作者对母亲所怀有的深深敬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以及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方式,全面分析课文内容,精准把握文章的主旨要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挚爱之情,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亲情的珍视以及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字词,深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容。细致分析母亲的鲜明形象,深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的深厚情感。
2.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准确理解本文质朴而深沉的语言风格。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精彩的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优秀品质的精妙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节奏和情感表达。
2. 讲授法
教师对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阐释。
3.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
4. 问题引导法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首先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为课堂营造出温馨动人的氛围。
教师深情地说道:“同学们,这首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母亲所带来的温暖和伟大。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母亲都是最为重要的那个人。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朱德元帅的《回忆我的母亲》,仔细瞧瞧他是怎样深情地回忆自己的母亲的。”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介绍(5 分钟)
1. 作者简介
朱德(1886 年 12 月 1 日1976 年 7 月 6 日),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他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成员。
2. 作品背景
本文是朱德同志在获悉母亲去世的悲痛消息之后所创作的一篇充满深情的回忆性散文。在文中,他怀着无比真挚深沉的感情,回忆了母亲辛勤操劳的一生,热情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极度崇敬的真挚感情。
(三)字词拼音(8 分钟)
1. 教师亲自在黑板上认真写出重点字词,并准确标注拼音,然后带领学生齐声朗读。
溺(nì) 佃(diàn)农 劳碌(lù) 私塾(shú) 周济(jì) 宽厚(hòu) 仁慈(cí) 连夜(yè) 慰勉(miǎn) 不辍(chuò) 任劳任怨(yuàn) 为富不仁(rén)
2. 学生自由朗读这些字词,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音是否准确。
3. 教师通过随机提问的方式,严格检查学生对字词读音的实际掌握情况。
(四)朗读指导(10 分钟)
1. 教师饱含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语气、语调、停顿和重音的处理。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3. 邀请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学生认真进行评价,教师最后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细致的指导。
例如:“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在朗读这段时,语速应当适中,语调保持平稳,要着重重读“好劳动”“总是”“还要”等词语,从而突出母亲的勤劳能干。
(五)文章结构划分(7 分钟)
1. 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深入思考文章的结构层次。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充分交流各自的意见。
3.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 1 段):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母亲的逝世,自然而然地引出对母亲的深情回忆。
第二部分(第 2 ~ 13 段):深情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热情歌颂母亲的优秀品质。
第三部分(第 14 ~ 17 段):尽情抒发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坚定表达报答母亲深厚恩情的坚定决心。
(六)课文解读(15 分钟)
1. 母亲的勤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全面总结:母亲不仅煮饭,还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等,从清晨到夜晚,始终辛勤地劳作着。
2. 母亲的品质除了勤劳之外,还有哪些方面?
组织小组展开热烈讨论,然后由代表进行发言:母亲还具备宽厚仁慈、坚强不屈、全力支持和鼓励作者参加革命等高尚品质。
3. 文中哪些细节描写最能深深打动你?为什么?
学生纷纷举例进行细致分析,如“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通过“汗流满面”这一细腻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的辛苦劳累,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和关爱。
(七)文章主题(5 分钟)
教师说道:“同学们,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深入学习,谁能准确地说一说本文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学生回答:“本文深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由衷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真挚感情,同时也坚定表达了作者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厚恩情的坚定决心。”
(八)写作借鉴(8 分钟)
1. 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晰。
教师提问:“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进行写作的?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好处?”
学生回答:“按照时间顺序,从母亲出嫁、生‘我’前、‘我’四五岁时、‘我’八九岁时、‘我’留学时、‘我’参加革命后等不同的阶段,全方位展现了母亲的一生。这样的写作方式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母亲的经历和成长。”
2. 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形象。
教师继续提问:“作者通过哪些典型事例来充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
学生回答:“例如母亲煮饭、种田、喂猪等事例充分展现了母亲的勤劳;母亲周济穷人、支持作者参加革命等事例突出表现了母亲的宽厚仁慈和深明大义。”
3. 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教师问道:“本文的语言具有什么样的显著特点?”
学生回答:“语言质朴平实,如‘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饱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热爱之情。”
(九)扩展阅读(5 分钟)
教师向学生热情推荐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鼓励学生比较这三篇文章在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上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十)教学反思(5 分钟)
1.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认真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反思,比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等等,从而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五、作业布置
1. 要求学生背诵文中自己喜爱的段落。
2. 安排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短文,规定要运用本文的写作手法,重点突出母亲的优秀品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