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4 *《灯笼》 互动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4 *《灯笼》 互动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灯笼》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吴伯箫及其写作背景,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2.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 理解文中“灯笼”的文化内涵和作者赋予灯笼的特殊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 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深厚情感。
2. 教学难点
- 理解“灯笼”所承载的民俗文化意义和作者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中语言的韵味和情感。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文本。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激发思维,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
A、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 (打一物)
B、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打一物)
C、千窟窿,万窟窿,上下两个大窟窿。(打一物)
D、一个坛子两个口,里头坐着红小鬼。(打一物)
E、一个坛子两个口,日里不走夜里走。(打一物)
F、竹将军筑城自围,纸将军四面包围,铁将军穿城而过,木将军把守后门。(打一物)
G、墙里开花墙外红,想去采花路不通,通得路来花又谢,
一场欢喜一场空。(打一物)
学生自由发言猜谜。
教师:没错,这些谜语的谜底都是一样的,就是“灯笼”。
2、教师:同学们,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呢 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 元宵节的游神灯会 还是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去了解在那个特殊时期灯笼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2)教学步骤
步骤一:了解传统的“灯笼”文化,走近作者
1、灯笼文化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多媒体课件展示灯笼图片)
2、走近作者(学生分享查找到的内容,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字伯箫,山东莱芜人。笔名曾有山屋、山荪,都很少用。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代表作《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
3、背景解读(学生分享查找到的内容,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步骤二:读读写写,积累语基
1、生字词注音,扫除阅读障碍
争讼(sòng )领域(yù)斡旋(wò)静穆(mù)
思慕(mù)怅惘(wǎng )锵然(qiāng )褪色(tuì)
燎原(liáo)熙熙然(xī)暖融融(róng )
马前卒(zú)焚身(fén)神龛(kān)霍骠姚(piāo)
2、解释重点词语。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领域: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斡旋:调停调解。
静穆:寂静肃穆。
思慕:还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锵然: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褪色;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比喻势态不可阻挡。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步骤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 从哪些角度来抒写作者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
(2)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
(3)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4)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2、师生共同探讨完成上面问题。
(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 从哪些角度来抒写作者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
明确: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情感和文化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情感上:挑着灯笼,迎回祖父,祖孙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村头挂灯,给孤行客以慰藉;元宵张灯,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 岁月沧桑的感慨。
文化上: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2)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
明确: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3)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明确: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领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抗击日寇。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4)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步骤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2)“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①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②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步骤五: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1、文章第2段中“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换成“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我能记起很多这样的往事” 为什么
明确: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把脑海里众多的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而改句平凡,没有新意。
2、第二段中“提起灯笼,就会想起……《司马懿探山》”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排比。连用五个“想起”,将“我”由灯笼引起的一系列回忆娓娓道来,将“我”回忆中最美好的乡村风俗呈现在读者眼前,令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3、请从修辞的角度欣赏下列句子,说说怎么体现“我”对灯笼的喜爱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明确: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4、本文运用了散文的自由笔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写了夜晚挑灯接祖父、母亲嘱咐“我”上下灯学打灯笼、元宵节看灯猜谜、族姊远嫁看灯火、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灯回忆,以及由宫灯引发的联想和塞外战场上的灯笼,虽意绪纷繁,却主题突出,形散神不散,表现了乡情民俗和家国情怀,表达了灯笼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步骤六: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的提示。
1、作者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你认为这个“马前卒”是否有明确的指向
(提示:从写作背景和文章结尾部分内容来看,很可能与抗战有关。)
2、课文第十段写了“处境可悯”的汉献帝,有无特殊的意味
(提示:一个末代皇帝,国破家亡,暗示当时中国面临的险恶处境。)
(3)布置作业:
请针对“你认为在霓虹灯闪耀的今天,灯笼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这一问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借助谜语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互相讨论探究的氛围很热烈。但现在的生活已经无法完全的展现灯笼的传统文化,所以学生对于作者借助灯笼表达的爱国情感难以完全理解。接下来的教学中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蕴含在“灯笼”中的家国情怀。
2. 学习作者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
3. 品味文章典雅的语言,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4. 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学习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理解“灯笼”的文化价值和家国意义,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 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丰富的情感,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文章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事。
-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作者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研读课文,品味情感
- 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对灯笼情感的语句,并进行赏析。
-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如“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等,分析这些句子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3. 深入探究,体会家国情怀
- 思考讨论:文章第 11 段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而第 12 段又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这两句是否矛盾?结合背景链接(本文写于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对国民党政府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十分愤懑,其散文常回荡着爱国主义旋律,对中国人民奋起斗争抱着迫切期待),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借灯笼表达的对时局的担忧以及希望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抵御日寇、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体会作者由个人情感上升到家国情怀的抒发。
- 提问:灯笼在文中除了是叙事的线索,还有什么作用?(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4. 传统文化介绍
- 教师讲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灯笼不仅是一种照明工具,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灯笼通常在喜庆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被悬挂,寓意着团圆、吉祥、幸福。它是中华民族欢乐、祥和的象征,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 举例说明其他传统文化元素,如剪纸、年画、舞龙舞狮等,与灯笼一样,都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情感。
5. 分析写作特色
- 小组讨论:作者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哪些写作特色?
-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如材料琐碎但主题集中,通过“灯笼”拢起各种材料,以情感串联并凸显主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自然交错,创造散文的艺术境界等。
6. 拓展延伸
- 展示一些与灯笼相关的诗词或传统文化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7. 课堂小结
-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作者的情感、灯笼的意义、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文章的写作特色等。
- 强调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
- 阅读吴伯箫的其他散文作品,分析其写作风格。
- 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传统民俗物品,仿照《灯笼》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该物品的情感及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 收集更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料,制作一张手抄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