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储能学校2023-2024学年初一第二学期科学学习效果自我评估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储能学校2023-2024学年初一第二学期科学学习效果自我评估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储能学校2023-2024学年初一第二学期科学学习效果自我评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4七下·海曙期末)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CO2排放目标,下列措施不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  )
A.广泛应用节能技术 B.积极推进植树造林
C.大力发展风能发电 D.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答案】D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所谓碳中和,其实就是减小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广泛应用节能技术,可以减小化石能源消耗,从而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可以减小化石能源消耗,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加剧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4七下·海曙期末)今年6月8日至14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携手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根据如图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②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B.在生物群落的食物链中,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C.在城市交通中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能减少①过程的发生
D.绿化环境、爱护草木有利于③过程的进行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图中:①过程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②过程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③过程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由生产者完成.
【解答】解:A、②过程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A正确;
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形式传递,B错误;
C,在城市交通中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C正确;
D,绿化环境、爱护草木有利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进行,D正确.
故选:B.
3.(2024七下·海曙期末)取出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的精子,在试管中受精并培养成胚胎,移回母亲子宫着床,继续发育形成胎儿直至分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试管婴儿”技术。与“试管婴儿”的产生相应的受精和生殖方式是(  )
A.体内受精、胎生 B.体外受精、卵生
C.体外受精、胎生 D.体内受精、胎生
【答案】C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解析】【分析】“试管婴儿”是让精子和卵子在试管中结合而成为受精卵,然后再把它(在体外受精的新的小生命)送回女方的子宫里(胚卵移植术),让其在子宫腔里发育成熟,与正常受孕妇女一样,怀孕到足月,正常分娩出婴儿。
【解答】 试管婴儿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使精子与卵细胞在体外的试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把胚胎移植进母体的子宫内,胚胎和胎儿的发育在子宫中进行,直至发育成熟,分娩产出 。因此,“试管婴儿”的产生相应的受精和生殖方式是:体外受精、胎生。
故答案为:C。
4.(2024七下·海曙期末)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小明将薄塑料片扭转一个角度该步骤他要研究的是这两个力是否(  )
A.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B.方向相反
C.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D.大小相等
5.(2024七下·海曙期末)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1N
B.2s~4s内,物体所受推力大于摩擦力
C.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6N
D.4s~6s,物体运动的路程为8m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 A.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受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此时的推力可求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
B.2s~4s内,由丙图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所受推力和摩擦力的大小关系;
C.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物体运动的路程可用s=vt计算。
【解答】 A.由丙图知,当t=1.5s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则它受到受平衡力。由乙图可知,物体受到的推力为1N,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知,受到的摩擦力为1N,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由丙图知,2s~4s内,物体做加速运动,物体所受推力大于摩擦力,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由丙图知,4s~6s内,物体速度为4m/s,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由乙图可知,物体受到的推力为2N,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2N。当t=3s时,由丙图知,物体做加速运动,而物体所受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变,即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还是2N,故C错误;
D.4s~6s,由丙图知,物体速度为4m/s,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的路程为s=vt=4m/s×2s=8m,故D正确。
故选C。
6.(2024七下·海曙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开展大白菜增产实验,结果收获时每棵大白菜重约2千克。大白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  )
A.土壤中的无机盐
B.土壤中的有机物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盐
D.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2)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
【解答】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作物增产源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有机物就越多,农作物的产量越高。因此作物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盐。
故答案为:C。
7.(2024七下·海曙期末)如图所示是一名学生投实心球的情景,以下分析中正确的是(  )(不计空气阻力)(  )
A.投球时用力蹬地,此时脚对地面的作用力大于地面对脚的作用力
B.实心球最终停下来,说明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C.实心球在下落过程中速度变大,所以其惯性也变大
D.抛出去的实心球离开手后继续运动,是由于实心球具有惯性
【答案】D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 A.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分析判断;
B.力是为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D.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解答】 A.投球时用力蹬地,此时脚对地面的作用力与地面对脚的作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二者大小相等,故A错误;
B.实心球最终停下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故B错误;
C.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因此实心球在下落过程中速度变大,其惯性不变,故C错误;
D.抛出去的实心球离开手后继续运动,是由于实心球具有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D正确。
故选D。
8.(2024七下·海曙期末)下列实例中,通过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是(  )
A.轴承内部装有滚珠
B.皮带传动需将皮带拉紧
C.汽车轮胎表面有槽纹
D.在齿轮间加入润滑油
【答案】C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确定增大还是减小摩擦力即可。
【解答】A.轴承内部装有滚珠,即通过变滑动为滚动的方式减小摩擦力,故A不合题意;
B.皮带传动需将皮带拉紧,即通过增大压力的方式增大摩擦力,故B不合题意;
C.汽车轮胎表面有槽纹,就i通过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方式增大摩擦力,故C符合题意;
D.在齿轮间加入润滑油,即通过注入润滑油的方式减小摩擦力,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9.(2024七下·海曙期末)据国家气象中心报道,今年预计有6至8个台风登陆中国,台风总体强度偏强。“台风过境”和“台风雨”分别属于水循环的(  )
A.②降水:①水汽输送 B.①水汽输送;②降水
C.⑦蒸发:①水汽输送 D.①水汽输送;⑦蒸发
【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1) 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2)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
【解答】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①是水汽输送,②是降水,③是地表径流,④是地下径流,⑤是蒸腾,⑥是下渗,⑦是蒸发。“台风过境”是将海洋上空的水汽带到陆地上空,属于水汽输送①;“台风雨”是台风携带的水降落到陆地表面,是降水②环节,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2024七下·海曙期末)下列有关动物生殖、发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有性生殖为生物界提供了更多的变异个体,利于种族延续
B.相比于胎生,卵生动物的受精卵受外界环境影响更大
C.爬行动物受精方式为体内受精,卵外有卵壳,生殖摆脱了水的束缚
D.青蛙生殖发育特点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答案】D
【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 A.动物物种繁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体内受精,受精卵在子宫内发育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有利于动物物种繁衍;
B.哺乳动物生殖发育的特点是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C.爬行动物生殖是体内受精,卵生,陆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生殖和发育摆脱水的限制。
D.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特点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解答】 A.有性生殖能够获得父母双方的遗传基因,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和生活力,利于种族延续,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相比于胎生,卵生动物的受精卵主要在母体外发育,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比较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爬行动物受精方式为体内受精,卵外有卵壳,生殖摆脱了水的束缚,因此爬行动物能够生活在陆地上,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青蛙生殖发育特点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2024七下·海曙期末)阳光给我们送来了光和热,阳光是地球上万物生长之源,没有阳光,地球上也就没有生命。下列关于阳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
B.如图所示,紫外线主要集中在白屏的下端
C.红外线具有热作用,可以加热物体
D.紫外线可用于识别伪钞
【答案】A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 A.太阳光由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组成;
B.根据三棱镜对光线偏折作用的大小判断;
C.红外线常用于遥控器、夜视仪、浴灯等方面,红外线的热效应强。
D.紫外线常用于验钞机、手术室灭菌等,紫外线的化学效应强。
【解答】 A.太阳光由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组成,而可见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三棱镜对紫外线的偏折作用大,所以紫外线主要集中在白屏的下端,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以加热物体,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紫外线可用于识别伪钞,因为它能使荧光物质发生荧光,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2.(2024七下·海曙期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同时发出白光,生成气体
B.细铁丝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其目的是使酒精隔绝空气而灭火
D.要达到灭火的目的,一定要在隔绝空气的同时,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
B.根据细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分析;
C.根据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同时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细铁丝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其目的是使酒精隔绝空气而灭火,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要达到灭火目的,只有控制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2024七下·海曙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的组成物质以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
B.受粉后的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
C.种子萌发必需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阳光
D.乳酸菌和霉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答案】B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植物的花经过传粉和受精以后,花萼凋落或存留,花冠、雄蕊都凋落,柱头和花柱凋落,只有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子房发育成果实。
【解答】 A、土壤由固态(矿物质、有机质)、液态(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态(土壤空气)等三态物质四种成分组成, A不符合题意;
B、传粉受精后,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 B符合题意;
C、种子萌发的外界环境条件是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水分, 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C不符合题意;
D、乳酸菌属于细菌是单细胞生物,霉菌属于多细胞真菌,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2024七下·海曙期末)真菌比细菌结构复杂。李阳同学认为复杂之处在于真菌()
A.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B.细胞内含有叶绿体
C.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
D.都由多细胞构成
【答案】C
【知识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解答】A、细菌的细胞结构中也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故A错误;
B、真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故B错误;
C、真菌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故C正确;
D、酵母菌等少数真菌属于单细胞生物,故D说法错误;故选C。
【分析】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真菌的结构特点,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15.(2024七下·海曙期末)图一为玉米种子的剖面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一的剖面图是刀片沿着图二所指示的a线剖开的
B.在图一剖面上滴加碘液,变蓝色的部分是1
C.图一中的结构12345合称为胚
D.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结构5先发育,形成根
【答案】C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
【解析】【分析】玉米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图中1胚乳,2子叶,3胚根,4胚轴,5胚芽。
【解答】A.在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时,解剖种子时,要沿着图中的a线纵向剖开,A正确;
B.玉米种子的子叶1片,营养物质贮存在胚乳里,在图一剖面上滴加碘液,变蓝色的部分是①胚乳,B正确;
C.胚包括③胚芽、④胚轴、⑤胚根和②子叶,胚不包括胚乳,C错误;
D.在种子萌发过程中,⑤胚根左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D正确。
故选C。
16.(2024七下·海曙期末)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烧杯中的水:加热铜片,隔绝空气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集气瓶中的水: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后便于观察何时收集满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各个选项中水的用途分析判断。
【解答】 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水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从而防止了二氧化硫向外扩散。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探究燃烧条件实验中,热水的作用一是加热铜片,二是让白磷与空气隔绝,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铁在氧气中燃烧时,水的用途是冷却溅落的四氧化三铁,防止炸裂集气瓶,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中加入水主要是为了是为了排出集气瓶中的空气,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7.(2024七下·海曙期末)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是分解者
B.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
C.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和丙的数量增加
【答案】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 A.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箭头指向捕食者,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B.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因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就越多,生物数量就越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丙为生产者,乙为最高级消费者;
CD.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据此解答。
【解答】 A.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乙是最高级消费者,故A错误;
B.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丙是生产者,体内有毒物质最少,乙是最高级消费者,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故B错误;
C.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生产者所含的有机物最多,图中丙为生产者,乙为最高级消费者。所以图中食物链为丙→丁→甲→乙,故C错误;
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乙会因食物的增多而数量增加;同时甲以丁为食,甲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会减少,丙因缺少天敌数量可能增加,故D正确。
故选D。
18.(2024七下·海曙期末)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对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B.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没有任何价值
C.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D.按体积分数计算,空气中约含有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1%
【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 根据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的性质以及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A.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组成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A错误;
B.稀有气体可以做各种电光源、作保护气等,故B错误;
C.氧气能够支持燃烧,但氧气没有可燃性,所以氧气不能燃烧,不是可燃物,故C错误;
D.按体积分数(不是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有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1%,故D正确。
故选D。
19.(2024七下·海曙期末)关于水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答案】C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组成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 A.水是一种物质,不能由氢气、氧气两种物质组成,故A错误;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B错误;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C正确;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20.(2024七下·海曙期末)如图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某同学在20℃时进行了如图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的过程中溶解度增大
B.②→③的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④所得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约为24%
D.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31.6克
【答案】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判断;
(2)(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4)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判断。
【解答】A.①→②的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温度保持20℃不变,则硝酸钾的溶解度保持不变,故A错误;
B.溶液②中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20g+30g=50g,大于此时的溶解度31.6g,因此溶液②饱和,此时的溶质质量就是31.6g。溶液③的温度为50℃,此时溶解度为85.5g>50g,即此时溶液不饱和,溶质质量为50g,因此②→③的过程中,溶质质量增大,而溶剂质量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B错误;
C.④溶液的温度为20℃,此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那么所得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约为:,故C正确;
D.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克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1.6克,或者131.6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硝酸钾31.6g,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21.(2024七下·海曙期末)小明将废旧的牙刷直立在木板表面,向右拉动牙刷,观察到牙刷的刷毛向左弯曲,说明牙刷受到摩擦力的方向是   (填“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同时也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答案】水平向左;形变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1)牙刷的刷毛总是向受力的方向弯曲;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析解答。
【解答】(1) 向右拉动牙刷,观察到牙刷的刷毛向左弯曲,说明牙刷受到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左的;
(2)刷毛向左弯曲,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2.(2024七下·海曙期末)取一支注射器。吸入少量乙醚,堵住针头处,如图所示。再向外拉活塞,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往里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   出现,表明用   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答案】汽化;液态乙醚;压缩体积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解答】 (1)取一支大的注射器,吸入适量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小孔,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乙醚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
(2)然后推动活塞,气态乙醚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则又会观察到液态乙醚出现,这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乙醚液化。
23.(2024七下·海曙期末)如图所示是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   ;
(2)图中的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生态系统中,蛇获得能量最终来源于   ;
(3)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的数量会处于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答案】(1)分解者
(2)3;太阳能
(3)自动调节能力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解答】(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农作物,消费者是田鼠、害虫、蛙、食虫鸟、蛇这些动物,除此之外还缺少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2)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农作物。图中的食物链有:农作物→田鼠→蛇,农作物→害虫→食虫鸟→蛇、农作物→害虫→蛙→蛇,共3条。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因此, 生态系统中,蛇获得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4.(2024七下·海曙期末)观察如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大豆种子结构①②③④构成的⑥是
   。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萌发时所需养料分别贮存在     和   中。(填名称)
(2)图乙中的A和B是由图甲中的    (填数字标号)发育而来。
(3)图丙是花的结构简图,其中①④⑤共同构成   ,产生花粉的是   (填数字标号)
【答案】(1)胚;子叶;胚乳
(2)②
(3)雌蕊;②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图甲中①是胚轴,②是胚芽,③是胚根,④是子叶,⑤是种皮,⑥是胚;
图乙中A是叶,B是茎,C是子叶,D是侧根,E是主根;
图丙是①柱头,②是花药,③是花丝,④是花柱,⑤是子房,⑥是胚珠,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图甲中大豆种子结构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构成的⑥胚。大豆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玉米种子由种皮、胚、胚乳组成,可见二者都具有种皮和胚,子叶是菜豆种子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胚乳是玉米种子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
(2)种子萌发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是图甲中的胚根,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图乙中A叶,B茎,是由图甲中的②胚芽发育而来。
(3)一朵完整的花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雌蕊和雄蕊等部分,①柱头、④花柱、⑤子房组成雌蕊,产生花粉的是②花药。
25.(2024七下·海曙期末)一辆行驶的汽车车厢里挂着一个小球。当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时,汽车在做   (选填“加速”、“匀速”或“减速”)运动。此时绳子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选填“是”、“不是”或“可能是”)一对平衡力。(忽略空气阻力)。
【答案】加速;不是
【知识点】惯性;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分析】 (1)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根据惯性的知识分析汽车速度的变化即可;
(2)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上。
【解答】 (1)当车匀速行驶时,小球与汽车相对静止,小球应静止在竖直方向上。当汽车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小球会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状态。根据图片可知,小球向后摆动,说明汽车的速度大于小球的速度,即汽车在做加速运动;
(2)根据题意可知,此时小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沿绳子斜向右上方的拉力,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因此绳子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不是一对平衡力。
26.(2024七下·海曙期末)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判断甲溶液在A点时处于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状态。
(2)时,溶解6g甲物质,至少需要   g水。
(3)时,在烧杯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的幂、乙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从降温到,对烧杯中剩余溶液描述正确的是____。(多选)
A.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B.析出固体的质量:甲>乙
C.甲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
D.溶剂的质量:甲=乙
【答案】(1)不饱和
(2)20
(3)B;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当点在溶解度曲线上时,溶液为饱和状态;否则,溶液为不饱和状态;
(2)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分析计算需要水的质量;
(3)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溶解度越大,则析出固体质量越小;
C.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态物质,那么溶液饱和;
D.根据溶液组成的知识分析。
【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A点在甲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所以甲溶液在A点时处于不饱和状态;
(2)根据图片可知,时, 甲的溶解度为3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甲的质量为30g,
设6g甲溶解在x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那么得到:;
解得:x=20g。
(3)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等于乙物质,在烧杯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甲物质的溶剂质量等于乙物质。从t2℃降温到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且溶解度乙大于甲,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故A错误;
B.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析出固体的质量:甲>乙,故B正确;
C.甲和乙中都析出晶体,则二者都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降低温度,不会影响溶剂的质量,所以溶剂的质量:甲=乙,故D正确。
故选BD。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除29题第(1)小题外,每空2分,共28分)
27.(2024七下·海曙期末)如图所示,小明找了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眼睛从右侧看过去,将蜡烛靠近针孔照相机少许,蜡烛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   ;
(3)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其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   。
【答案】(1)光的直线传播;变大
(2)将蜡烛靠近易拉罐
(3)树叶缝隙到地面的距离不同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和日食和月食。
(2)(3)小孔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即比值越大,那么像越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眼睛从右侧看过去,将蜡烛靠近针孔照相机少许,此时物距减小,则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变大,因此蜡烛的像将变大。
(2)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则可以在像距不变的情况下减小物距,可采取的办法是:将蜡烛靠近易拉罐。
(3)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其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树叶缝隙到地面的距离不同。
28.(2024七下·海曙期末)如图所示为“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如表所示为小应每隔1min测量并记录的海波的温度值。回答问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1)实验时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到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这样做的优点在于   ;
(2)由实验数据可判断海波是晶体,理由是   ;
(3)小应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
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
B.烧杯中的水少
C.对试管内的海波不断搅拌
D.海波熔化过程中吸热导致温度升高
【答案】(1)受热均匀,温度上升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
(2)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3)A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 (1)水浴加热法可以使被加热物质受热更加均匀,加热过程更加缓慢;
(2)由图象可知海波熔化过程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3)分析各选项是否可造成温度计示数缓慢变化。
【解答】 (1)实验时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到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这样做的优点在于:水浴加热法可以使被加热物质受热更加均匀,加热过程更加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
(2)由图象可知海波熔化过程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保持48℃不变,即存在熔点,那么为晶体;
(3)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相当于直接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温度计示数应会上升缓慢,故A正确;
B.该物质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烧杯中的水过少,温度计的玻璃泡不会碰到了试管壁,不会影响温度计示数,故B错误;
C.熔化过程中,对试管内物质不断搅拌,可使物质受热均匀,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故C错误;
D.海波为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29.(2024七下·海曙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见图Ⅰ)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图(Ⅱ)(选用容积为45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下面图Ⅰ、图Ⅱ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Ⅰ实验中可以推测氮气具有的性质是   ,   。(写出2点,每空1分)
(2)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点燃酒精灯。
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3)图Ⅱ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   mL刻度处才停止。
【答案】(1)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2)④①③②
(3)1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 (1)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回答;
(2)根据用红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注意事项分析;
(3)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及反应器的容积分析;
【解答】 (1)足量的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剩余的主要气体氮气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这是氮气的化学性质。水不再继续进入,说明氮气难溶于水,这是氮气的物理性质;
(2)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①点燃酒精灯。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则图Ⅱ实验中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④①③②;
(3)根据题意可知,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容积为45mL试管内空气的,也就是9mL(即45mL×),所以活塞所处的刻度值为:10mL-9mL=1mL.
30.(2024七下·海曙期末)某研究小组在探究“影响物体重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时,获得了老师给的一个素材:2021年7月31日东京奥运会,我国选手吕小军在男子81公斤举重中强势夺金,并以抓举170公斤破奥运纪录。若只给你弹簧秤和若干个钩码,你能否推算出吕小军在抓举中杠铃受到的重力?于是小组成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1)实验记录如表:
钩码数/个 物体质量m/kg 重力G/N G与m的比值/
2 0.1 1 10
4 0.2 2 10
6 0.3 3 10
8 0.4 4 10
①探究过程中,在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实验器材使用若干个质量均为50g的钩码而不使用其他物体,选择使用钩码的好处是   ;
②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可能的结论是   ;
③吕小军在抓举中杠铃受到的重力是   ;
(2)某同学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绘制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数值省略),你认为该同学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
【答案】(1)可以直接读出质量,便于使物体质量成倍数增加;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1700N
(2)测力计未调零
【知识点】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 (1)①探究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最好使物体的质量能成整数倍增加;
②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物体质量增大和重力增大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可;
③根据G=mg计算杠铃的重力。
(2)当物体的质量为零时,其重力应为零,由图象知,当质量为零时,重力不为零,则测力计没有调零。
【解答】 (1)①不使用其他物体而选择使用钩码的好处是:可以直接读出质量,并且便于使物体质量成倍数增加;
②由表中数据可见: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相应的增大几倍,但是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不变的,比值的大小是一定值。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③吕小军在抓举中杠铃受到的重力是:G=mg=170kg×10N/kg=1700N;
(2)由图象知,当质量为零时,重力不为零,即测力计有示数,则测力计未调零。
四、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6分,共12分)
31.(2024七下·海曙期末)如图,小书同学将200克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做如图操作,请通过计算回答以下问题:(已知在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
(1)往甲杯溶液加入5克硝酸钾固体,完全溶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结果保留到0.1%)
(2)若将乙杯溶液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则需加水多少克?
【答案】(1)甲中溶质的质量:100g×20%=20g;
加入5g硝酸钾后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3.8%。
(2)解: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100g×20%=(100g+x)×5%,
解得:x=300g。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 (1)首先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甲中100g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再与5g相加得到溶质的总质量,最后根据溶质质量分数=×100%
计算即可。
(2)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据此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需要加水的质量即可。
32.(2024七下·海曙期末)双轮电动平衡车(如图甲)因其体积小,操控方便,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爱,右表是该双轮电动平衡车的部分技术参数。回答下列问题:
技术参数
车身自重 20千克
最高速度 20千米/小时
(1)双轮电动平衡车放在水平地面上时,车轮会对地面产生压力,请在丙图中画出车轮对地面的压力示意图。
(2)小明用该双轮电动平衡车以最高速度行驶3分钟,则小明行驶的距离为多少?
(3)质量为600N的人驾驶该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驶,若所受阻力为总重力的0.2倍,此时该车受到的牵引力是多大?(g取10N/kg)
【答案】(1)
(2)小明行驶的距离s=vt=20km/h×h=1km;
(3)车的重力G车=m车g=20kg×10N/kg=200N,
总重力G=G车+G人=200N+600N=800N,
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驶,车受到的牵引力等于所受阻力,所受阻力为总重力的0.2倍,
则此时该车受到的牵引力F牵=F阻=0.2G=0.2×800N=160N。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车轮对水平地面产生压力的受力物体为地面,方向为垂直于地面向下,据此画出车轮对地面的压力示意图;
(2)利用s=vt得出行驶的距离;
(3)利用G车=m车g得出车的重力,利用G=G车+G人得出总重力,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驶,车受到的牵引力等于所受阻力,所受阻力为总重力的0.2倍,可得此时该车受到的牵引力。
【解答】 (1)车轮对水平地面产生压力的受力物体为地面,方向为垂直于地面向下,据此画出车轮对地面的压力示意图,如图:

1 / 1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储能学校2023-2024学年初一第二学期科学学习效果自我评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4七下·海曙期末)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CO2排放目标,下列措施不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  )
A.广泛应用节能技术 B.积极推进植树造林
C.大力发展风能发电 D.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2.(2024七下·海曙期末)今年6月8日至14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携手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根据如图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②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B.在生物群落的食物链中,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C.在城市交通中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能减少①过程的发生
D.绿化环境、爱护草木有利于③过程的进行
3.(2024七下·海曙期末)取出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的精子,在试管中受精并培养成胚胎,移回母亲子宫着床,继续发育形成胎儿直至分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试管婴儿”技术。与“试管婴儿”的产生相应的受精和生殖方式是(  )
A.体内受精、胎生 B.体外受精、卵生
C.体外受精、胎生 D.体内受精、胎生
4.(2024七下·海曙期末)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小明将薄塑料片扭转一个角度该步骤他要研究的是这两个力是否(  )
A.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B.方向相反
C.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D.大小相等
5.(2024七下·海曙期末)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1N
B.2s~4s内,物体所受推力大于摩擦力
C.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6N
D.4s~6s,物体运动的路程为8m
6.(2024七下·海曙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开展大白菜增产实验,结果收获时每棵大白菜重约2千克。大白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  )
A.土壤中的无机盐
B.土壤中的有机物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盐
D.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7.(2024七下·海曙期末)如图所示是一名学生投实心球的情景,以下分析中正确的是(  )(不计空气阻力)(  )
A.投球时用力蹬地,此时脚对地面的作用力大于地面对脚的作用力
B.实心球最终停下来,说明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C.实心球在下落过程中速度变大,所以其惯性也变大
D.抛出去的实心球离开手后继续运动,是由于实心球具有惯性
8.(2024七下·海曙期末)下列实例中,通过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是(  )
A.轴承内部装有滚珠
B.皮带传动需将皮带拉紧
C.汽车轮胎表面有槽纹
D.在齿轮间加入润滑油
9.(2024七下·海曙期末)据国家气象中心报道,今年预计有6至8个台风登陆中国,台风总体强度偏强。“台风过境”和“台风雨”分别属于水循环的(  )
A.②降水:①水汽输送 B.①水汽输送;②降水
C.⑦蒸发:①水汽输送 D.①水汽输送;⑦蒸发
10.(2024七下·海曙期末)下列有关动物生殖、发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有性生殖为生物界提供了更多的变异个体,利于种族延续
B.相比于胎生,卵生动物的受精卵受外界环境影响更大
C.爬行动物受精方式为体内受精,卵外有卵壳,生殖摆脱了水的束缚
D.青蛙生殖发育特点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11.(2024七下·海曙期末)阳光给我们送来了光和热,阳光是地球上万物生长之源,没有阳光,地球上也就没有生命。下列关于阳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
B.如图所示,紫外线主要集中在白屏的下端
C.红外线具有热作用,可以加热物体
D.紫外线可用于识别伪钞
12.(2024七下·海曙期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同时发出白光,生成气体
B.细铁丝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其目的是使酒精隔绝空气而灭火
D.要达到灭火的目的,一定要在隔绝空气的同时,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13.(2024七下·海曙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的组成物质以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
B.受粉后的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
C.种子萌发必需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阳光
D.乳酸菌和霉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14.(2024七下·海曙期末)真菌比细菌结构复杂。李阳同学认为复杂之处在于真菌()
A.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B.细胞内含有叶绿体
C.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
D.都由多细胞构成
15.(2024七下·海曙期末)图一为玉米种子的剖面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一的剖面图是刀片沿着图二所指示的a线剖开的
B.在图一剖面上滴加碘液,变蓝色的部分是1
C.图一中的结构12345合称为胚
D.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结构5先发育,形成根
16.(2024七下·海曙期末)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烧杯中的水:加热铜片,隔绝空气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集气瓶中的水: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后便于观察何时收集满
A.A B.B C.C D.D
17.(2024七下·海曙期末)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是分解者
B.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
C.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和丙的数量增加
18.(2024七下·海曙期末)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对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B.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没有任何价值
C.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D.按体积分数计算,空气中约含有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1%
19.(2024七下·海曙期末)关于水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20.(2024七下·海曙期末)如图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某同学在20℃时进行了如图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的过程中溶解度增大
B.②→③的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④所得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约为24%
D.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31.6克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21.(2024七下·海曙期末)小明将废旧的牙刷直立在木板表面,向右拉动牙刷,观察到牙刷的刷毛向左弯曲,说明牙刷受到摩擦力的方向是   (填“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同时也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22.(2024七下·海曙期末)取一支注射器。吸入少量乙醚,堵住针头处,如图所示。再向外拉活塞,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往里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   出现,表明用   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23.(2024七下·海曙期末)如图所示是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没有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   ;
(2)图中的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生态系统中,蛇获得能量最终来源于   ;
(3)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的数量会处于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24.(2024七下·海曙期末)观察如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大豆种子结构①②③④构成的⑥是
   。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萌发时所需养料分别贮存在     和   中。(填名称)
(2)图乙中的A和B是由图甲中的    (填数字标号)发育而来。
(3)图丙是花的结构简图,其中①④⑤共同构成   ,产生花粉的是   (填数字标号)
25.(2024七下·海曙期末)一辆行驶的汽车车厢里挂着一个小球。当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时,汽车在做   (选填“加速”、“匀速”或“减速”)运动。此时绳子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选填“是”、“不是”或“可能是”)一对平衡力。(忽略空气阻力)。
26.(2024七下·海曙期末)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判断甲溶液在A点时处于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状态。
(2)时,溶解6g甲物质,至少需要   g水。
(3)时,在烧杯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的幂、乙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从降温到,对烧杯中剩余溶液描述正确的是____。(多选)
A.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B.析出固体的质量:甲>乙
C.甲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
D.溶剂的质量:甲=乙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除29题第(1)小题外,每空2分,共28分)
27.(2024七下·海曙期末)如图所示,小明找了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眼睛从右侧看过去,将蜡烛靠近针孔照相机少许,蜡烛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   ;
(3)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其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   。
28.(2024七下·海曙期末)如图所示为“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如表所示为小应每隔1min测量并记录的海波的温度值。回答问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1)实验时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到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这样做的优点在于   ;
(2)由实验数据可判断海波是晶体,理由是   ;
(3)小应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
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
B.烧杯中的水少
C.对试管内的海波不断搅拌
D.海波熔化过程中吸热导致温度升高
29.(2024七下·海曙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见图Ⅰ)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图(Ⅱ)(选用容积为45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下面图Ⅰ、图Ⅱ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Ⅰ实验中可以推测氮气具有的性质是   ,   。(写出2点,每空1分)
(2)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点燃酒精灯。
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3)图Ⅱ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   mL刻度处才停止。
30.(2024七下·海曙期末)某研究小组在探究“影响物体重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时,获得了老师给的一个素材:2021年7月31日东京奥运会,我国选手吕小军在男子81公斤举重中强势夺金,并以抓举170公斤破奥运纪录。若只给你弹簧秤和若干个钩码,你能否推算出吕小军在抓举中杠铃受到的重力?于是小组成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1)实验记录如表:
钩码数/个 物体质量m/kg 重力G/N G与m的比值/
2 0.1 1 10
4 0.2 2 10
6 0.3 3 10
8 0.4 4 10
①探究过程中,在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实验器材使用若干个质量均为50g的钩码而不使用其他物体,选择使用钩码的好处是   ;
②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可能的结论是   ;
③吕小军在抓举中杠铃受到的重力是   ;
(2)某同学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绘制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数值省略),你认为该同学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
四、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6分,共12分)
31.(2024七下·海曙期末)如图,小书同学将200克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做如图操作,请通过计算回答以下问题:(已知在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
(1)往甲杯溶液加入5克硝酸钾固体,完全溶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结果保留到0.1%)
(2)若将乙杯溶液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则需加水多少克?
32.(2024七下·海曙期末)双轮电动平衡车(如图甲)因其体积小,操控方便,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爱,右表是该双轮电动平衡车的部分技术参数。回答下列问题:
技术参数
车身自重 20千克
最高速度 20千米/小时
(1)双轮电动平衡车放在水平地面上时,车轮会对地面产生压力,请在丙图中画出车轮对地面的压力示意图。
(2)小明用该双轮电动平衡车以最高速度行驶3分钟,则小明行驶的距离为多少?
(3)质量为600N的人驾驶该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驶,若所受阻力为总重力的0.2倍,此时该车受到的牵引力是多大?(g取10N/kg)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所谓碳中和,其实就是减小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广泛应用节能技术,可以减小化石能源消耗,从而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可以减小化石能源消耗,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加剧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图中:①过程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②过程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③过程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由生产者完成.
【解答】解:A、②过程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A正确;
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形式传递,B错误;
C,在城市交通中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C正确;
D,绿化环境、爱护草木有利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进行,D正确.
故选:B.
3.【答案】C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解析】【分析】“试管婴儿”是让精子和卵子在试管中结合而成为受精卵,然后再把它(在体外受精的新的小生命)送回女方的子宫里(胚卵移植术),让其在子宫腔里发育成熟,与正常受孕妇女一样,怀孕到足月,正常分娩出婴儿。
【解答】 试管婴儿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使精子与卵细胞在体外的试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把胚胎移植进母体的子宫内,胚胎和胎儿的发育在子宫中进行,直至发育成熟,分娩产出 。因此,“试管婴儿”的产生相应的受精和生殖方式是:体外受精、胎生。
故答案为:C。
5.【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 A.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受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此时的推力可求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
B.2s~4s内,由丙图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所受推力和摩擦力的大小关系;
C.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物体运动的路程可用s=vt计算。
【解答】 A.由丙图知,当t=1.5s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则它受到受平衡力。由乙图可知,物体受到的推力为1N,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知,受到的摩擦力为1N,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由丙图知,2s~4s内,物体做加速运动,物体所受推力大于摩擦力,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由丙图知,4s~6s内,物体速度为4m/s,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由乙图可知,物体受到的推力为2N,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2N。当t=3s时,由丙图知,物体做加速运动,而物体所受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变,即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还是2N,故C错误;
D.4s~6s,由丙图知,物体速度为4m/s,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的路程为s=vt=4m/s×2s=8m,故D正确。
故选C。
6.【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2)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
【解答】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作物增产源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有机物就越多,农作物的产量越高。因此作物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盐。
故答案为:C。
7.【答案】D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 A.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分析判断;
B.力是为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D.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解答】 A.投球时用力蹬地,此时脚对地面的作用力与地面对脚的作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二者大小相等,故A错误;
B.实心球最终停下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故B错误;
C.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因此实心球在下落过程中速度变大,其惯性不变,故C错误;
D.抛出去的实心球离开手后继续运动,是由于实心球具有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C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确定增大还是减小摩擦力即可。
【解答】A.轴承内部装有滚珠,即通过变滑动为滚动的方式减小摩擦力,故A不合题意;
B.皮带传动需将皮带拉紧,即通过增大压力的方式增大摩擦力,故B不合题意;
C.汽车轮胎表面有槽纹,就i通过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方式增大摩擦力,故C符合题意;
D.在齿轮间加入润滑油,即通过注入润滑油的方式减小摩擦力,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1) 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2)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
【解答】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①是水汽输送,②是降水,③是地表径流,④是地下径流,⑤是蒸腾,⑥是下渗,⑦是蒸发。“台风过境”是将海洋上空的水汽带到陆地上空,属于水汽输送①;“台风雨”是台风携带的水降落到陆地表面,是降水②环节,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D
【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 A.动物物种繁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体内受精,受精卵在子宫内发育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有利于动物物种繁衍;
B.哺乳动物生殖发育的特点是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C.爬行动物生殖是体内受精,卵生,陆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生殖和发育摆脱水的限制。
D.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特点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解答】 A.有性生殖能够获得父母双方的遗传基因,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和生活力,利于种族延续,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相比于胎生,卵生动物的受精卵主要在母体外发育,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比较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爬行动物受精方式为体内受精,卵外有卵壳,生殖摆脱了水的束缚,因此爬行动物能够生活在陆地上,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青蛙生殖发育特点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A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 A.太阳光由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组成;
B.根据三棱镜对光线偏折作用的大小判断;
C.红外线常用于遥控器、夜视仪、浴灯等方面,红外线的热效应强。
D.紫外线常用于验钞机、手术室灭菌等,紫外线的化学效应强。
【解答】 A.太阳光由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组成,而可见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三棱镜对紫外线的偏折作用大,所以紫外线主要集中在白屏的下端,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以加热物体,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紫外线可用于识别伪钞,因为它能使荧光物质发生荧光,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2.【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
B.根据细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分析;
C.根据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同时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细铁丝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其目的是使酒精隔绝空气而灭火,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要达到灭火目的,只有控制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答案】B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植物的花经过传粉和受精以后,花萼凋落或存留,花冠、雄蕊都凋落,柱头和花柱凋落,只有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子房发育成果实。
【解答】 A、土壤由固态(矿物质、有机质)、液态(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态(土壤空气)等三态物质四种成分组成, A不符合题意;
B、传粉受精后,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 B符合题意;
C、种子萌发的外界环境条件是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水分, 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C不符合题意;
D、乳酸菌属于细菌是单细胞生物,霉菌属于多细胞真菌,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答案】C
【知识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解答】A、细菌的细胞结构中也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故A错误;
B、真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故B错误;
C、真菌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故C正确;
D、酵母菌等少数真菌属于单细胞生物,故D说法错误;故选C。
【分析】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真菌的结构特点,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15.【答案】C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
【解析】【分析】玉米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图中1胚乳,2子叶,3胚根,4胚轴,5胚芽。
【解答】A.在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时,解剖种子时,要沿着图中的a线纵向剖开,A正确;
B.玉米种子的子叶1片,营养物质贮存在胚乳里,在图一剖面上滴加碘液,变蓝色的部分是①胚乳,B正确;
C.胚包括③胚芽、④胚轴、⑤胚根和②子叶,胚不包括胚乳,C错误;
D.在种子萌发过程中,⑤胚根左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D正确。
故选C。
16.【答案】A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各个选项中水的用途分析判断。
【解答】 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水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从而防止了二氧化硫向外扩散。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探究燃烧条件实验中,热水的作用一是加热铜片,二是让白磷与空气隔绝,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铁在氧气中燃烧时,水的用途是冷却溅落的四氧化三铁,防止炸裂集气瓶,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中加入水主要是为了是为了排出集气瓶中的空气,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7.【答案】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 A.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箭头指向捕食者,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B.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因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就越多,生物数量就越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丙为生产者,乙为最高级消费者;
CD.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据此解答。
【解答】 A.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乙是最高级消费者,故A错误;
B.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丙是生产者,体内有毒物质最少,乙是最高级消费者,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故B错误;
C.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生产者所含的有机物最多,图中丙为生产者,乙为最高级消费者。所以图中食物链为丙→丁→甲→乙,故C错误;
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乙会因食物的增多而数量增加;同时甲以丁为食,甲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会减少,丙因缺少天敌数量可能增加,故D正确。
故选D。
18.【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 根据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的性质以及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A.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组成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A错误;
B.稀有气体可以做各种电光源、作保护气等,故B错误;
C.氧气能够支持燃烧,但氧气没有可燃性,所以氧气不能燃烧,不是可燃物,故C错误;
D.按体积分数(不是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有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1%,故D正确。
故选D。
19.【答案】C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组成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 A.水是一种物质,不能由氢气、氧气两种物质组成,故A错误;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B错误;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C正确;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20.【答案】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判断;
(2)(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4)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判断。
【解答】A.①→②的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温度保持20℃不变,则硝酸钾的溶解度保持不变,故A错误;
B.溶液②中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20g+30g=50g,大于此时的溶解度31.6g,因此溶液②饱和,此时的溶质质量就是31.6g。溶液③的温度为50℃,此时溶解度为85.5g>50g,即此时溶液不饱和,溶质质量为50g,因此②→③的过程中,溶质质量增大,而溶剂质量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B错误;
C.④溶液的温度为20℃,此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那么所得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约为:,故C正确;
D.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克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1.6克,或者131.6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硝酸钾31.6g,故D错误。
故选C。
21.【答案】水平向左;形变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1)牙刷的刷毛总是向受力的方向弯曲;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析解答。
【解答】(1) 向右拉动牙刷,观察到牙刷的刷毛向左弯曲,说明牙刷受到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左的;
(2)刷毛向左弯曲,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2.【答案】汽化;液态乙醚;压缩体积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解答】 (1)取一支大的注射器,吸入适量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小孔,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乙醚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
(2)然后推动活塞,气态乙醚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则又会观察到液态乙醚出现,这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乙醚液化。
23.【答案】(1)分解者
(2)3;太阳能
(3)自动调节能力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解答】(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农作物,消费者是田鼠、害虫、蛙、食虫鸟、蛇这些动物,除此之外还缺少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2)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农作物。图中的食物链有:农作物→田鼠→蛇,农作物→害虫→食虫鸟→蛇、农作物→害虫→蛙→蛇,共3条。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因此, 生态系统中,蛇获得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4.【答案】(1)胚;子叶;胚乳
(2)②
(3)雌蕊;②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图甲中①是胚轴,②是胚芽,③是胚根,④是子叶,⑤是种皮,⑥是胚;
图乙中A是叶,B是茎,C是子叶,D是侧根,E是主根;
图丙是①柱头,②是花药,③是花丝,④是花柱,⑤是子房,⑥是胚珠,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图甲中大豆种子结构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构成的⑥胚。大豆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玉米种子由种皮、胚、胚乳组成,可见二者都具有种皮和胚,子叶是菜豆种子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胚乳是玉米种子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
(2)种子萌发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是图甲中的胚根,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图乙中A叶,B茎,是由图甲中的②胚芽发育而来。
(3)一朵完整的花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雌蕊和雄蕊等部分,①柱头、④花柱、⑤子房组成雌蕊,产生花粉的是②花药。
25.【答案】加速;不是
【知识点】惯性;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分析】 (1)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根据惯性的知识分析汽车速度的变化即可;
(2)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上。
【解答】 (1)当车匀速行驶时,小球与汽车相对静止,小球应静止在竖直方向上。当汽车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小球会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状态。根据图片可知,小球向后摆动,说明汽车的速度大于小球的速度,即汽车在做加速运动;
(2)根据题意可知,此时小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沿绳子斜向右上方的拉力,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因此绳子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不是一对平衡力。
26.【答案】(1)不饱和
(2)20
(3)B;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当点在溶解度曲线上时,溶液为饱和状态;否则,溶液为不饱和状态;
(2)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据此分析计算需要水的质量;
(3)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溶解度越大,则析出固体质量越小;
C.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态物质,那么溶液饱和;
D.根据溶液组成的知识分析。
【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A点在甲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所以甲溶液在A点时处于不饱和状态;
(2)根据图片可知,时, 甲的溶解度为3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甲的质量为30g,
设6g甲溶解在x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那么得到:;
解得:x=20g。
(3)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等于乙物质,在烧杯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甲物质的溶剂质量等于乙物质。从t2℃降温到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且溶解度乙大于甲,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故A错误;
B.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析出固体的质量:甲>乙,故B正确;
C.甲和乙中都析出晶体,则二者都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降低温度,不会影响溶剂的质量,所以溶剂的质量:甲=乙,故D正确。
故选BD。
27.【答案】(1)光的直线传播;变大
(2)将蜡烛靠近易拉罐
(3)树叶缝隙到地面的距离不同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和日食和月食。
(2)(3)小孔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即比值越大,那么像越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眼睛从右侧看过去,将蜡烛靠近针孔照相机少许,此时物距减小,则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变大,因此蜡烛的像将变大。
(2)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则可以在像距不变的情况下减小物距,可采取的办法是:将蜡烛靠近易拉罐。
(3)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其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树叶缝隙到地面的距离不同。
28.【答案】(1)受热均匀,温度上升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
(2)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3)A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 (1)水浴加热法可以使被加热物质受热更加均匀,加热过程更加缓慢;
(2)由图象可知海波熔化过程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3)分析各选项是否可造成温度计示数缓慢变化。
【解答】 (1)实验时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到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这样做的优点在于:水浴加热法可以使被加热物质受热更加均匀,加热过程更加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
(2)由图象可知海波熔化过程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保持48℃不变,即存在熔点,那么为晶体;
(3)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相当于直接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温度计示数应会上升缓慢,故A正确;
B.该物质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烧杯中的水过少,温度计的玻璃泡不会碰到了试管壁,不会影响温度计示数,故B错误;
C.熔化过程中,对试管内物质不断搅拌,可使物质受热均匀,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故C错误;
D.海波为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29.【答案】(1)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2)④①③②
(3)1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 (1)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回答;
(2)根据用红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注意事项分析;
(3)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及反应器的容积分析;
【解答】 (1)足量的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剩余的主要气体氮气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这是氮气的化学性质。水不再继续进入,说明氮气难溶于水,这是氮气的物理性质;
(2)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①点燃酒精灯。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则图Ⅱ实验中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④①③②;
(3)根据题意可知,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容积为45mL试管内空气的,也就是9mL(即45mL×),所以活塞所处的刻度值为:10mL-9mL=1mL.
30.【答案】(1)可以直接读出质量,便于使物体质量成倍数增加;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1700N
(2)测力计未调零
【知识点】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 (1)①探究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最好使物体的质量能成整数倍增加;
②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物体质量增大和重力增大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可;
③根据G=mg计算杠铃的重力。
(2)当物体的质量为零时,其重力应为零,由图象知,当质量为零时,重力不为零,则测力计没有调零。
【解答】 (1)①不使用其他物体而选择使用钩码的好处是:可以直接读出质量,并且便于使物体质量成倍数增加;
②由表中数据可见: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相应的增大几倍,但是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不变的,比值的大小是一定值。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③吕小军在抓举中杠铃受到的重力是:G=mg=170kg×10N/kg=1700N;
(2)由图象知,当质量为零时,重力不为零,即测力计有示数,则测力计未调零。
31.【答案】(1)甲中溶质的质量:100g×20%=20g;
加入5g硝酸钾后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3.8%。
(2)解: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100g×20%=(100g+x)×5%,
解得:x=300g。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 (1)首先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甲中100g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再与5g相加得到溶质的总质量,最后根据溶质质量分数=×100%
计算即可。
(2)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据此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需要加水的质量即可。
32.【答案】(1)
(2)小明行驶的距离s=vt=20km/h×h=1km;
(3)车的重力G车=m车g=20kg×10N/kg=200N,
总重力G=G车+G人=200N+600N=800N,
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驶,车受到的牵引力等于所受阻力,所受阻力为总重力的0.2倍,
则此时该车受到的牵引力F牵=F阻=0.2G=0.2×800N=160N。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车轮对水平地面产生压力的受力物体为地面,方向为垂直于地面向下,据此画出车轮对地面的压力示意图;
(2)利用s=vt得出行驶的距离;
(3)利用G车=m车g得出车的重力,利用G=G车+G人得出总重力,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驶,车受到的牵引力等于所受阻力,所受阻力为总重力的0.2倍,可得此时该车受到的牵引力。
【解答】 (1)车轮对水平地面产生压力的受力物体为地面,方向为垂直于地面向下,据此画出车轮对地面的压力示意图,如图: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