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逐字稿一、知文意:以点带面,读中识文意师:同学们都已经读过了《伯牙鼓琴》了吧?生:读过。师:现在老师考考你们。你们先自己再读读课文,对照注释,想一下课文的大概意思。读得差不多懂了,就和同桌相互说一说。(学生自己结合注释,读通课文,交流课文大意。约七八分钟时间。)师:谁能把课文读一遍?(出示课文)(一生读,稍显急促。)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读得还可以。师:(对读书的学生)他说你还可以,什么叫还可以?就是凑合,将就,还能听。说明你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啊!(生笑)同学们,读古文时,节奏很重要,一定要读得很稳。谁再来读一遍?(再指名读,学生读得比较沉稳。)师:两个同学都读得很正确,一个字也没错。我问一下大家,书中有两个人物,是谁?请分别介绍一下。生:文中有俞伯牙、锺子期二人。俞伯牙弹琴特别好,锺子期是个樵夫,喜欢听琴。生:俞伯牙和锺子期一个会鼓琴,一个会听琴。师:大家说的没错。俞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人称“琴仙”。据说,他的琴声常常让人如痴如醉,人们都以听他抚琴一曲为终生幸事!而锺子期呢,是一个砍柴的樵夫。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音乐家和一个樵夫之间的故事。师:(引读)有一次,伯牙鼓琴,心里想的是巍峨的高山——生:(接读)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师:(引读)过了一会儿,伯牙再次弹琴,心里想的是浩荡的江河——生:(接读)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师:(问一生)什么意思?生:就是夸伯牙弹得好。弹得多好啊,我好像看到了高山。弹得多好啊,我好像看到了大河。师:什么叫“善哉”?生:“善哉”就是“好啊”。生:“善哉”就是“对啊”。生:“善哉”就是表示同意。师:我们熟悉的一个人物,《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他经常说“善哉”。他是谁?生:唐僧。师:孙悟空化斋,找来了食物,他说——生:善哉善哉!师:孙悟空战胜了妖怪,他说——生:善哉善哉!师:当你作业写得好时,老师说——生:善哉善哉!师:你帮妈妈做了家务,妈妈说——生:善哉善哉!师:善哉——好啊。分开看——“善”就是好,那么“哉”就是——生:啊!师:再读这句——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师: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说弹得多好啊,只要说“善哉鼓琴”就够了,为什么说“善哉乎鼓琴”?多了一个字——生:乎。师:“乎”是什么意思?生:“乎”是语气助词。生: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师:我告诉大家,文言文中的“乎”,其实意思是有变化的。有时候它在句末,比如:学而时习之——生:不亦说乎?师:有朋自远方来——生:不亦乐乎?师:这里句末的“乎”你们猜猜是什么意思?生:我觉得是“吗”。师:(竖大拇指)没错!其实句末的“乎”就是“吗”。可是,当“乎”在句子中间的时候,它一般也是“啊”的意思。可是这样一来,“善哉乎鼓琴”就变成了“好啊——啊——鼓琴”!(生笑)别笑!我们今天是不会这样说话的,但是古人可未必啊——(出示)噫——吁——嚱——师:古文中表示“啊”的词语其实很多,比如噫——生:噫——师:既然是感叹、惊叹,就要有惊叹的语气。噫——生:(惊叹)噫——师:吁——生:吁——师:嚱——生:嚱——师:这三个字都表示感叹、惊叹。连在一起读——(出示)噫吁嚱——生:(拉长声音,夸张地)噫吁嚱——师:读得好夸张!(生笑)三个惊叹词连在一起,这可不是我的发明——(出示)蜀道难唐 · 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生读)师:这句话在说什么?生:我觉得好像是说山特别高,路特别难走。师: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四川的道路。蜀道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难以通行,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最难走最艰险的路”。李白第一次看到蜀道,惊呼——生:(齐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师:李白用了几个感叹词?生:三个。生:五个。师:到底几个?生:五个!师:分别是——生:噫、吁、嚱、乎、哉。师:为什么用五个感叹词“啊”?生:我觉得是表达李白特别震惊。生:他太惊讶了,连用五个感叹。师:(竖大拇指)理解到位!太震撼了,无法表达自己的惊叹,只好说——啊!啊!啊!啊!啊!(生笑)一起再来读——生:(夸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师:课文中不是五个“啊”,而是两个——(出示)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师:伯牙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师:注意“乎”字后面的停顿。“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生读)师: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师:伯牙鼓琴志在草原,继续接——生:善哉乎——(没想好,接不下去)师:我们学习语文,如果有时候一时不会,可以去“偷”,或者叫“借”。从哪里“借”呢?从别人的文章里,人家写得好的,可以“借”来用,描写草原的句子很多,比如“天苍苍、野茫茫”——生:风吹草低见牛羊!师:这里面有描写草原的呀,借一借。伯牙鼓琴志在草原——生:善哉乎——鼓琴!茫茫乎若草原!师:离离原上草——生:善哉乎——鼓琴!离离乎若草原!师:少选之间而志在大雪,锺子期又曰——生: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大雪。师:有个词语叫纷纷扬扬。生:善哉乎——鼓琴!扬扬乎若大雪。生:善哉乎——鼓琴!纷纷乎若大雪。师:对答如流啊!给你们点赞!(出示,指名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师:谁看懂了这句话?生:锺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听懂他琴声的人,也再没有他值得弹琴的人。生:锤子期死后伯牙摔坏琴弦,再也不弹琴了。师:意思都懂了。谁来读一读这句话?生: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师:最后一句“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怎么断句?生: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生: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师:语气连接,可以再停顿一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生:(齐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二、明文脉:理清文序,触摸文中情师: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谁站起来把课文读一读,把曲折的故事读得特别感人。(出示课文)(指两名学生分别读,但读得情感不够投入。)师:这样吧,我们先来研究课文。这个故事,其实写了两部分内容。师:哪两部分?生:第一部分是伯牙和子期最初相遇的故事。伯牙鼓琴,子期听,他能猜出伯牙琴声里的故事。生:第二部分是一年后伯牙来找子期,子期已经死了,伯牙摔琴,再也不弹了。师:从伯牙的角度讲,第一部分就是,伯牙——生:伯牙鼓琴。师:第二部分是——生:伯牙破琴。生:伯牙绝弦。师:伯牙鼓琴的部分,两个人你弹我听,你唱我和,心声互通,这是一种什么感觉?破琴的部分,知音已死,又是一种什么感觉?这两部分的朗读,可是完全不同啊!你们体会体会。生:我觉得相遇的时候,他们互为知音,这个场景一定是欢乐的。生:是和谐的,温暖的。师:那么后来呢?子期死了,读出什么情感?生:伤心。生:难过。师:对啊,邂逅知音的“喜”和痛失知音的“悲”,两种情绪,两种朗读,两种表达。自己读,边读边想象体会。(生自己体会,练读,读出两部分内容的不同。)师:谁来读?(生朗读,前后两部分情感对比不太明显。)师:伯牙和子期知音初遇,注意啊,喜欢伯牙琴声的人有无数,但是懂得伯牙琴音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子期!师:知音的相遇是多么开心,第一部分应该是无比欢乐和谐的啊!应该怎么读?(生读)(平缓叙述)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兴奋激动,声音高昂,表现山之高,胸怀之高远。)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情绪稍收,声音绵长,拖音,表现河之长,情怀之深远。)师:给他鼓掌!(生鼓掌)鼓琴部分读得真好!谁来读破琴部分?生:(语速是平常的速度)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师:还没有变化啊!知音已死,天人永隔,这是多么大的悲伤——我们应该怎么读?生:应该读得慢一点儿。生:有停顿,读出悲伤。生:(语速慢,有些地方一字一顿)锺子期——死(突出“死”字,表示伤痛),伯牙破琴绝弦(重读“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坚决的语气),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字一顿)。师:这个故事,前面要读出伯牙鼓琴,遇到知音的“喜”,后面要读出伯牙破琴,痛失知音的“悲”。朗读时,至少有一个地方是需要较长的停顿的,是哪个地方?生:“子期死”的前面。师:为什么是这里?生:因为这里开始了第二部分,情感也开始转向悲伤。师:何止是悲伤,伯牙把心爱的瑶琴摔碎,这是在痛恨苍天的不公,这悲伤里还包含着愤恨,这就是——生:悲愤!师:同学们,朗读是一种最好的、最高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朗读至少有三大功能——再现场景、再现人物、再现情感。老师读一读,你们用这三条标准来评价一下。(师范读:前半部分由平缓渐渐欢快激昂,有起伏,表现琴瑟相和的状态;两部分之间停顿较长,引发想象;后半部分悲凉伤心,声音缓慢低沉,有些地方一字一顿,表现痛失知音的悲怆。学生感动,全场掌声。)师:(指一生)你站起来,夸夸我。生:老师,您读得让我感动。读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时,您声音高亢,我仿佛看到高山;读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时,您拉长声音,我仿佛看到大江东去。还有,最后您读得有快有慢,有悲伤也有悲愤……师:我读到高山,这位同学听出了巍峨;我读到流水,他听出了浩荡;我读到伯牙破琴,他听出了悲愤。我要表达的,他都听出来了,他是我的——生:(齐)知音!师:请我的知音来读一读。(生投入地读,读得声情并茂。)师:这位同学眼睛会说话,读第一部分时面带笑容,读第二部分时带着伤感。同学们,大家一齐读一读——(生齐读全文,投入,动情。)三、悟文神:入境见人,读出知音义师:伯牙和子期约定,来年的中秋节在江边相会,(音乐起,配音)可惜造化弄人——(出示)伯牙如约站在江边等呀,等呀!可是怎么也不见锺子期赴约。原来子期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再听伯牙的琴声。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锺子期的墓前,凄楚地最后弹起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琴弦,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个粉碎,他悲伤地说,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师:(动情朗读,学生动容)这正是——生:(齐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师: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叫《伯牙绝弦》——(出示)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大家读一读。(生读《伯牙绝弦》的故事,师指导读出两部分的情感和语气,读出停顿。学生交流练习,读出味道。)师:《伯牙绝弦》中有一句话特别重要,说出伯牙和子期是真正的知音,是哪句话?生: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师:伯牙心中所想,他的志向他的情趣他的心情,子期都可以从琴声中听到。大家一起读。生: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师:伯牙志在高山,子期曰——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伯牙所有的心情和情感,子期都懂,这就是——生:知音!师:文章里最震撼的伯牙摔琴的场面,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两个字——生:绝弦的“绝”。生:破琴的“破”。生:绝、破。师:有人说,伯牙在锺子期墓前的那一曲,是人间的绝唱!这一曲是他一生当中鼓得最好的,为什么?生:我认为伯牙的知音去世了,他极度伤心,决心要为子期好好地弹一曲。生:伯牙这也是献给地下的知音,他念念不忘自己的情感,所以他付出了全部的感情。师:艺术,艺术品的诞生,往往和一时一地一人一情都分不开。王羲之写的《兰亭序》行云流水,潇洒飘逸,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传说那是王羲之在兰亭会友,饮酒赋诗,兴之所至写成的。事后再让他本人写,味道也许就不一样了。唐代颜真卿得知侄子颜季明与叛军作战,壮烈牺牲,他悲愤交加,写下了不朽的作品《祭侄文稿》。所以,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和艺术家的心情有极大的关系。师:还有人说,墓前这一曲之后,子期死了,其实伯牙也死了。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生:伯牙唯一的知音子期去世了,他的心——也死了。生:伯牙以后再也不会鼓琴了。师:是啊,伯牙的身体还活着,可是——生:他的心死了。师:作为人的伯牙还活着,可是——生:作为音乐家的伯牙“死”了。师:这正是——伯牙破琴为子期,伯牙以“死”报知音!(生含泪倾听)师:对比一下两个题目——《伯牙鼓琴》和《伯牙绝弦》,哪个好?(生思考片刻)生:我觉得《伯牙绝弦》好。《伯牙鼓琴》,好像只是说了故事的前半部分,后面还有伯牙破琴呢。生:我也觉得《伯牙绝弦》比较好。题目中的“绝”字,显得很悲壮,也点了故事的主题。生:绝弦更能体现失去知音的悲痛。师:你们还想给它起个什么题目?生:伯牙和子期。生:知音的故事。生:伯牙摔琴谢知音。生:高山流水。师:伯牙和子期是因为什么认识的?生:因为琴声。师:(板书:琴声)子期去世后,伯牙把自己的一切深情,全部都融入到了琴声里,这是——(板书:情深)师:从琴声到情深,大家读——生:(深情齐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师:悲伤之下,俞伯牙写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生齐读)四、感知音:拓展故事,品知音文化师:知音的故事还有很多——(出示:管鲍之交。并播放音频。)音频文字:齐王有两个儿子,纠和小白。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后来,齐国发生了内乱,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当上了国君。小白想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说:“大王,管仲比我更适合当宰相。”小白生气地说:“你忘了当初他还想杀我吗?”鲍叔牙说:“他是为了帮助他的主人啊!”小白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请管仲回来当宰相,后来,管仲协助小白,果然把齐国治理得非常好。管仲常常对人说:“我贫穷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钱的时候,我总是比他多拿一些。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穷;我曾在打仗时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有父母要养,不能战死。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师:听懂了吗?管仲有什么特点?生:做生意多分钱,爱占小便宜。生:打仗当逃兵,贪生怕死。师:这是我们一般人的看法,鲍叔牙这样看吗?生:不这样看。生:鲍叔牙理解管仲。师:管仲怎么评价鲍叔牙?我们看——(出示,生读。)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师逐句领读)师:“分财利多自与”是什么意思?生:把钱多分给自己。生:就是自己多拿了钱。师:“三战三走”就是三次打仗三次逃走,对吗?生:不对。生:多次打仗当了逃兵。师:古诗文里,三、九等都不是真的指次数,而是多次的意思。这个管仲,每次打仗都当逃兵。(生笑)师:一起读读管仲的真心话——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师:伯牙和子期用琴声表达情深,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更多的是一份——生:理解。生:信任。生:关心。(板书:信任)师:我们再来看一首大英雄岳飞的词——《满江红》,大家都熟悉,但是这首词你们未必见过——(出示,生朗读。)小重山宋·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师:从诗句里看懂了什么?请告诉我。生:我看懂了,岳飞缺少知己。生:我仿佛看见岳飞半夜起来,睡不着。绕着台阶,看着月亮,原来岳飞也缺少知音!生:没有人懂岳飞的心情。师: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岳飞知道吗?生:知道。师:何以见得?生:我从“瑶琴”“弦断有谁听”看出岳飞也知道伯牙、子期的故事。师:是啊,最后一句最能引起我们的共鸣。生:(读)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师:古人读诗,往往会用吟唱的方法来读,特别悠远,有意境。(吟诵《小重山》,音调低回婉转,学生被打动。)师:其实,岳飞和伯牙相比,岳飞还远远不如伯牙幸运啊!为什么?生:我觉得伯牙有子期这个知音,而岳飞好像难找到知音。生:伯牙的心事有人能懂,岳飞更寂寞。师:是啊,知音难觅。伯牙好歹还有知音,岳飞有吗?生:没有。师:我们来看历代名人眼里的知音——(出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司马迁《史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师:司马迁在《史记》里是这么说的——生:(齐读)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师:高适这么说的——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师:王勃这么说——生:(齐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师:鲁迅这么说——生:(齐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师:还有一位当代名人这么说——生:(齐读)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师:你们知道这位当代名人是谁吗?(生茫然)师:(坏笑)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出示)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张学伟生:(笑,齐喊)张老师!师:可惜,张老师不是名人,只是一个人名。(生笑)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人名说的话——生:(齐读)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师:同学们,你们还小,还有漫长的人生路要走。长大了,你们就会体会到一句话:越长大——(场下听课老师接:越孤单!)师:人的一生,知音难得。遇到一个懂你、理解你、支持你的人,其实概率是很小很小的。有的人也就三两个知己而已,更多的人,走完漫漫人生路,都没有遇到一个知音。张老师希望你们今后可以遇到自己的知音。正是岳飞所说的——生: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师:这节课,伯牙和子期的知音故事,你们懂了吗?生:懂了。师: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信任,你们懂了吗?生:懂了。师:岳飞的心情,你们有体会吗?生:有。师:学习文言文,乃至学习语文,有一种特别重要的方法,那就是——生:朗读!师:大家收获真多!下课!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