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逐字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逐字稿

资源简介

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逐字稿
一、知文意:以点带面,读中识文意
师:同学们都已经读过了《伯牙鼓琴》了吧?
生:读过。
师:现在老师考考你们。你们先自己再读读课文,对照注释,想一下课文的大概意思。读得差不多懂了,就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己结合注释,读通课文,交流课文大意。约七八分钟时间。)
师:谁能把课文读一遍?(出示课文)
(一生读,稍显急促。)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还可以。
师:(对读书的学生)他说你还可以,什么叫还可以?就是凑合,将就,还能听。说明你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啊!(生笑)同学们,读古文时,节奏很重要,一定要读得很稳。谁再来读一遍?(再指名读,学生读得比较沉稳。)
师:两个同学都读得很正确,一个字也没错。我问一下大家,书中有两个人物,是谁?请分别介绍一下。
生:文中有俞伯牙、锺子期二人。俞伯牙弹琴特别好,锺子期是个樵夫,喜欢听琴。
生:俞伯牙和锺子期一个会鼓琴,一个会听琴。
师:大家说的没错。俞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人称“琴仙”。据说,他的琴声常常让人如痴如醉,人们都以听他抚琴一曲为终生幸事!而锺子期呢,是一个砍柴的樵夫。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音乐家和一个樵夫之间的故事。
师:(引读)有一次,伯牙鼓琴,心里想的是巍峨的高山——
生:(接读)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引读)过了一会儿,伯牙再次弹琴,心里想的是浩荡的江河——
生:(接读)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问一生)什么意思?
生:就是夸伯牙弹得好。弹得多好啊,我好像看到了高山。弹得多好啊,我好像看到了大河。
师:什么叫“善哉”?
生:“善哉”就是“好啊”。
生:“善哉”就是“对啊”。
生:“善哉”就是表示同意。
师:我们熟悉的一个人物,《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他经常说“善哉”。他是谁?
生:唐僧。
师:孙悟空化斋,找来了食物,他说——
生:善哉善哉!
师:孙悟空战胜了妖怪,他说——
生:善哉善哉!
师:当你作业写得好时,老师说——
生:善哉善哉!
师:你帮妈妈做了家务,妈妈说——
生:善哉善哉!
师:善哉——好啊。分开看——“善”就是好,那么“哉”就是——
生:啊!
师:再读这句——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说弹得多好啊,只要说“善哉鼓琴”就够了,为什么说“善哉乎鼓琴”?多了一个字——
生:乎。
师:“乎”是什么意思?
生:“乎”是语气助词。
生: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
师:我告诉大家,文言文中的“乎”,其实意思是有变化的。有时候它在句末,比如:学而时习之——
生:不亦说乎?
师:有朋自远方来——
生:不亦乐乎?
师:这里句末的“乎”你们猜猜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是“吗”。
师:(竖大拇指)没错!其实句末的“乎”就是“吗”。可是,当“乎”在句子中间的时候,它一般也是“啊”的意思。可是这样一来,“善哉乎鼓琴”就变成了“好啊——啊——鼓琴”!(生笑)别笑!我们今天是不会这样说话的,但是古人可未必啊——(出示)
噫——
吁——
嚱——
师:古文中表示“啊”的词语其实很多,比如噫——
生:噫——
师:既然是感叹、惊叹,就要有惊叹的语气。噫——
生:(惊叹)噫——
师:吁——
生:吁——
师:嚱——
生:嚱——
师:这三个字都表示感叹、惊叹。连在一起读——(出示)
噫吁嚱——
生:(拉长声音,夸张地)噫吁嚱——
师:读得好夸张!(生笑)三个惊叹词连在一起,这可不是我的发明——(出示)
蜀道难
唐 ·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生读)
师:这句话在说什么?
生:我觉得好像是说山特别高,路特别难走。
师: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四川的道路。蜀道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难以通行,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最难走最艰险的路”。李白第一次看到蜀道,惊呼——
生:(齐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李白用了几个感叹词?
生:三个。
生:五个。
师:到底几个?
生:五个!
师:分别是——
生:噫、吁、嚱、乎、哉。
师:为什么用五个感叹词“啊”?
生:我觉得是表达李白特别震惊。
生:他太惊讶了,连用五个感叹。
师:(竖大拇指)理解到位!太震撼了,无法表达自己的惊叹,只好说——啊!啊!啊!啊!啊!(生笑)一起再来读——
生:(夸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课文中不是五个“啊”,而是两个——(出示)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伯牙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注意“乎”字后面的停顿。“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生读)
师: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
子期又曰——
生:善哉乎——鼓琴!汤汤
乎——若流水。
师:伯牙鼓琴志在草原,继续接——
生:善哉乎——(没想好,接不下去)
师:我们学习语文,如果有时候一时不会,可以去“偷”,或者叫“借”。从哪里“借”呢?从别人的文章里,人家写得好的,可以“借”来用,描写草原的句子很多,比如“天苍苍、野茫茫”——
生: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这里面有描写草原的呀,借一借。伯牙鼓琴志在草原——
生:善哉乎——鼓琴!茫茫乎若草原!
师:离离原上草——
生:善哉乎——鼓琴!离离乎若草原!
师:少选之间而志在大雪,锺子期又曰——
生: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大雪。
师:有个词语叫纷纷扬扬。
生:善哉乎——鼓琴!扬扬乎若大雪。
生:善哉乎——鼓琴!纷纷乎若大雪。
师:对答如流啊!给你们点赞!(出示,指名读。)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谁看懂了这句话?
生:锺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听懂他琴声的人,也再没有他值得弹琴的人。
生:锤子期死后伯牙摔坏琴弦,再也不弹琴了。
师:意思都懂了。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最后一句“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怎么断句?
生: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生: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语气连接,可以再停顿一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生:(齐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二、明文脉:理清文序,触摸文中情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谁站起来把课文读一读,把曲折的故事读得特别感人。(出示课文)
(指两名学生分别读,但读得情感不够投入。)
师:这样吧,我们先来研究课文。这个故事,其实写了两部分内容。
师:哪两部分?
生:第一部分是伯牙和子期最初相遇的故事。伯牙鼓琴,子期听,他能猜出伯牙琴声里的故事。
生:第二部分是一年后伯牙来找子期,子期已经死了,伯牙摔琴,再也不弹了。
师:从伯牙的角度讲,第一部分就是,伯牙——
生:伯牙鼓琴。
师:第二部分是——
生:伯牙破琴。
生:伯牙绝弦。
师:伯牙鼓琴的部分,两个人你弹我听,你唱我和,心声互通,这是一种什么感觉?破琴的部分,知音已死,又是一种什么感觉?这两部分的朗读,可是完全不同啊!你们体会体会。
生:我觉得相遇的时候,他们互为知音,这个场景一定是欢乐的。
生:是和谐的,温暖的。
师:那么后来呢?子期死了,读出什么情感?
生:伤心。
生:难过。
师:对啊,邂逅知音的“喜”和痛失知音的“悲”,两种情绪,两种朗读,两种表达。自己读,边读边想象体会。
(生自己体会,练读,读出两部分内容的不同。)
师:谁来读?
(生朗读,前后两部分情感对比不太明显。)
师:伯牙和子期知音初遇,注意啊,喜欢伯牙琴声的人有无数,但是懂得伯牙琴音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
生:子期!
师:知音的相遇是多么开心,
第一部分应该是无比欢乐和谐的啊!应该怎么读?
(生读)
(平缓叙述)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兴奋激动,声音高昂,表现山之高,胸怀之高远。)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情绪稍收,声音绵长,拖音,表现河之长,情怀之深远。)
师:给他鼓掌!(生鼓掌)鼓琴部分读得真好!谁来读破琴部分?
生:(语速是平常的速度)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还没有变化啊!知音已死,天人永隔,这是多么大的悲伤——我们应该怎么读?
生:应该读得慢一点儿。
生:有停顿,读出悲伤。
生:(语速慢,有些地方一字一顿)锺子期——死(突出“死”字,表示伤痛),伯牙破琴绝弦(重读“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坚决的语气),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字一顿)。
师:这个故事,前面要读出伯牙鼓琴,遇到知音的“喜”,后面要读出伯牙破琴,痛失知音的“悲”。朗读时,至少有一个地方是需要较长的停顿的,是哪个地方?
生:“子期死”的前面。
师:为什么是这里?
生:因为这里开始了第二部分,情感也开始转向悲伤。
师:何止是悲伤,伯牙把心爱的瑶琴摔碎,这是在痛恨苍天的不公,这悲伤里还包含着愤恨,这就是——
生:悲愤!
师:同学们,朗读是一种最好的、最高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朗读至少有三大功能——再现场景、再现人物、再现情感。老师读一读,你们用这三条标准来评价一下。
(师范读:前半部分由平缓渐渐欢快激昂,有起伏,表现琴瑟相和的状态;两部分之间停顿较长,引发想象;后半部分悲凉伤心,声音缓慢低沉,有些地方一字一顿,表现痛失知音的悲怆。学生感动,全场掌声。)
师:(指一生)你站起来,夸夸我。
生:老师,您读得让我感动。读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时,您声音高亢,我仿佛看到高山;读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时,您拉长声音,我仿佛看到大江东去。还有,最后您读得有快有慢,有悲伤也有悲愤……
师:我读到高山,这位同学听出了巍峨;我读到流水,他听出了浩荡;我读到伯牙破琴,他听出了悲愤。我要表达的,他都听出来了,他是我的——
生:(齐)知音!
师:请我的知音来读一读。
(生投入地读,读得声情并茂。)
师:这位同学眼睛会说话,读第一部分时面带笑容,读第二部分时带着伤感。同学们,大家一齐读一读——
(生齐读全文,投入,动情。)
三、悟文神:入境见人,读出知音义
师:伯牙和子期约定,来年的中秋节在江边相会,(音乐起,配音)可惜造化弄人——(出示)
伯牙如约站在江边等呀,等呀!可是怎么也不见锺子期赴约。原来子期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再听伯牙的琴声。
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锺子期的墓前,凄楚地最后弹起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琴弦,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个粉碎,他悲伤地说,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师:(动情朗读,学生动容)这正是——
生:(齐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叫《伯牙绝弦》——(出示)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大家读一读。
(生读《伯牙绝弦》的故事,师指导读出两部分的情感和语气,读出停顿。学生交流练习,读出味道。)
师:《伯牙绝弦》中有一句话特别重要,说出伯牙和子期是真正的知音,是哪句话?
生: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师:伯牙心中所想,他的志向他的情趣他的心情,子期都可以从琴声中听到。大家一起读。
生: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师:伯牙志在高山,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伯牙所有的心情和情感,子期都懂,这就是——
生:知音!
师:文章里最震撼的伯牙摔琴的场面,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两个字——
生:绝弦的“绝”。
生:破琴的“破”。
生:绝、破。
师:有人说,伯牙在锺子期墓前的那一曲,是人间的绝唱!这一曲是他一生当中鼓得最好的,为什么?
生:我认为伯牙的知音去世了,他极度伤心,决心要为子期好好地弹一曲。
生:伯牙这也是献给地下的知
音,他念念不忘自己的情感,所以他付出了全部的感情。
师:艺术,艺术品的诞生,往往和一时一地一人一情都分不开。王羲之写的《兰亭序》行云流水,潇洒飘逸,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传说那是王羲之在兰亭会友,饮酒赋诗,兴之所至写成的。事后再让他本人写,味道也许就不一样了。唐代颜真卿得知侄子颜季明与叛军作战,壮烈牺牲,他悲愤交加,写下了不朽的作品《祭侄文稿》。所以,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和艺术家的心情有极大的关系。
师:还有人说,墓前这一曲之后,子期死了,其实伯牙也死了。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生:伯牙唯一的知音子期去世
了,他的心——也死了。
生:伯牙以后再也不会鼓琴了。
师:是啊,伯牙的身体还活着,可是——
生:他的心死了。
师:作为人的伯牙还活着,可是——
生:作为音乐家的伯牙“死”了。
师:这正是——伯牙破琴为子期,伯牙以“死”报知音!
(生含泪倾听)
师:对比一下两个题目——《伯牙鼓琴》和《伯牙绝弦》,哪个好?
(生思考片刻)
生:我觉得《伯牙绝弦》好。《伯牙鼓琴》,好像只是说了故事的前半部分,后面还有伯牙破琴呢。
生:我也觉得《伯牙绝弦》比较好。题目中的“绝”字,显得很悲壮,也点了故事的主题。
生:绝弦更能体现失去知音的悲痛。
师:你们还想给它起个什么题目?
生:伯牙和子期。
生:知音的故事。
生:伯牙摔琴谢知音。
生:高山流水。
师:伯牙和子期是因为什么认识的?
生:因为琴声。
师:(板书:琴声)子期去世后,伯牙把自己的一切深情,全部都融入到了琴声里,这是——(板书:情深)
师:从琴声到情深,大家读——
生:(深情齐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悲伤之下,俞伯牙写了这样一首诗——(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生齐读)
四、感知音:拓展故事,品知音文化
师:知音的故事还有很多——(出示:管鲍之交。并播放音频。)
音频文字:齐王有两个儿子,纠和小白。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后来,齐国发生了内乱,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当上了国君。小白想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说:“大王,管仲比我更适合当宰相。”小白生气地说:“你忘了当初他还想杀我吗?”鲍叔牙说:“他是为了帮助他的主人啊!”小白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请管仲回来当宰相,后来,管仲协助小白,果然把齐国治理得非常好。
管仲常常对人说:“我贫穷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钱的时候,我总是比他多拿一些。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穷;我曾在打仗时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有父母要养,不能战死。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师:听懂了吗?管仲有什么特点?
生:做生意多分钱,爱占小便宜。
生:打仗当逃兵,贪生怕死。
师:这是我们一般人的看法,鲍叔牙这样看吗?
生:不这样看。
生:鲍叔牙理解管仲。
师:管仲怎么评价鲍叔牙?我们看——(出示,生读。)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师逐句领读)
师:“分财利多自与”是什么意思?
生:把钱多分给自己。
生:就是自己多拿了钱。
师:“三战三走”就是三次打仗三次逃走,对吗?
生:不对。
生:多次打仗当了逃兵。
师:古诗文里,三、九等都不是真的指次数,而是多次的意思。这个管仲,每次打仗都当逃兵。(生笑)
师:一起读读管仲的真心话——
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师:伯牙和子期用琴声表达情深,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更多的是一份——
生:理解。
生:信任。
生:关心。
(板书:信任)
师:我们再来看一首大英雄岳飞的词——《满江红》,大家都熟悉,但是这首词你们未必见过——(出示,生朗读。)
小重山
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师:从诗句里看懂了什么?请告诉我。
生:我看懂了,岳飞缺少知己。
生:我仿佛看见岳飞半夜起
来,睡不着。绕着台阶,看着月亮,原来岳飞也缺少知音!
生:没有人懂岳飞的心情。
师: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岳飞知道吗?
生:知道。
师:何以见得?
生:我从“瑶琴”“弦断有谁听”看出岳飞也知道伯牙、子期的故事。
师:是啊,最后一句最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生:(读)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师:古人读诗,往往会用吟唱的方法来读,特别悠远,有意境。(吟诵《小重山》,音调低回婉转,学生被打动。)
师:其实,岳飞和伯牙相比,岳飞还远远不如伯牙幸运啊!为什么?
生:我觉得伯牙有子期这个知音,而岳飞好像难找到知音。
生:伯牙的心事有人能懂,岳飞更寂寞。
师:是啊,知音难觅。伯牙好歹还有知音,岳飞有吗?
生:没有。
师:我们来看历代名人眼里的知音——(出示)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司马迁《史记》)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师:司马迁在《史记》里是这么说的——
生:(齐读)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师:高适这么说的——
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王勃这么说——
生:(齐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鲁迅这么说——
生:(齐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师:还有一位当代名人这么说——
生:(齐读)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师:你们知道这位当代名人是谁吗?
(生茫然)
师:(坏笑)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张学伟
生:(笑,齐喊)张老师!
师:可惜,张老师不是名人,只是一个人名。(生笑)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人名说的话——
生:(齐读)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师:同学们,你们还小,还有漫长的人生路要走。长大了,你们就会体会到一句话:越长大——
(场下听课老师接:越孤单!)
师:人的一生,知音难得。遇到一个懂你、理解你、支持你的人,其实概率是很小很小的。有的人也就三两个知己而已,更多的人,走完漫漫人生路,都没有遇到一个知音。张老师希望你们今后可以遇到自己的知音。正是岳飞所说的——
生: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师:这节课,伯牙和子期的知音故事,你们懂了吗?
生:懂了。
师: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信任,你们懂了吗?
生:懂了。
师:岳飞的心情,你们有体会吗?
生:有。
师:学习文言文,乃至学习语文,有一种特别重要的方法,那
就是——
生:朗读!
师:大家收获真多!下课!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