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4《 背影》活动型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4《 背影》活动型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背影 》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间的深厚感情。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中国好父亲”暨现当代文学史上我最喜爱的父亲形象评选活动开始了,大赛组委会对候选人朱鸿均(朱自清的父亲)是否该入选存在较大争议。请同学们通过探究《背影》中父亲形象助其入选。
【活动一】“中国好父亲”参选名片
速读课文,学生自行完成,同学交流补充。
姓 名 朱鸿均 籍 贯 江苏扬州
人生 三部曲 ①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很多大事
②中年:
③老年:
预设:
中年:中年失业,家道中落,努力维持生计
老年:老境颓唐,心生惦念,人生诸多哀叹
【活动二】“中国好父亲”评选表
(一)细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交流展示。
指标 内 容
经济
颜值
行动
言语
预设:
经济:光景惨淡,变卖典质,借钱办丧,失业赋闲……
(特定环境下,看到的背影。)
颜值:肥胖,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重点理解“黑”“布”,比对给“我”的“紫毛大衣”)
(这是一种对孩子无比疼爱、无比呵护的父爱。)
行动: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两手攀,两脚缩,向左微倾……
(重点理解“蹒跚”、“探”、“攀”、“缩”、“倾”)
(这是一种艰难的、倾尽全力的父爱。)
言语:“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进去吧,里面没人”;“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这是坚强的父爱;是对孩子放心不下的父爱;是对孩子万分牵挂的父爱;是一种纠结、含蓄、隐忍的父爱。)
简单心愿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一读,这不足30字的文字里,包含了父亲怎样的简单心愿呢?
预设:
“处处矛盾”:既然“身体平安”,何来“膀子疼痛”?既然只是“举箸提笔”之不便,又何来“大去之期”?现实是父亲离世是近二十年之后的事了,父亲似乎既是夸大其辞,又在闪烁其辞。
原来父亲来信的背后,遮遮掩掩之间,隐藏这父子之间的一场“情感战争”。
资料助读: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朱自清
【活动三】“中国好父亲”感动历程
请找出文中“我”对父亲情感变化的语句,完成表格。
要求:请先自行完成,再小组合作交流,完善补充,全班展示。
原 文 角度(什么时候的“我”) 情 感
预设:
(一)“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当时的“我”:自以为是
写作时的“我”:愧疚
(二)“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当时的“我”:自以为是
写作时的“我”:愧疚
车站送别时的“我”:感动
(三)“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当时的“我”:自以为是
写作时的“我”:愧疚
车站送别时的“我”:感动
写作时的“我”:理解
资料助读:
朱自清是怀着羞愧、伤悲、感恩、理解等复杂的情感写作《背影》的,作者写《背影》其实用情极深、用力极猛。……《背影》背后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真实的一面。作者的忏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思及此,就流下眼泪。
——倪文尖:《<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活动四】“中国好父亲”颁奖词
朱鸿均感动了朱自清,感动了你我,感动了千千万万个我们,“中国好父亲”当之无愧。下面将为他颁奖,请大家给他写一段颁奖词。
小贴士:(1)核心事件概括;
(2)亮点细节呈现;
(3)真挚情感褒赞。
出示教师下水作品。
学生习作,交流展示。
课后推荐阅读:莫言《父亲的严厉》、杨绛《回忆我的父亲》、贾平凹《酒》
结语:
记得或记不得,
说得或说不得,
父亲都在那里。
那是一个我们一生下来就能看到的人,
可是要真正读懂他,
可能需要我们用掉一生的时间。
《背影》教后反思
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况。”所以,教师必须经常地、有意识地为学生精心创设各种情景。情境创设可以营造一种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共情的效果。
在教学设计时,我通过设置“探究《背影》中父亲形象,助朱鸿均(朱自清的父亲)入选‘中国好父亲’暨现当代文学史上我最喜爱的父亲形象”这一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其思维的宽度和广度。
因落脚点在“好”字上,注定教学中要有所取舍,重点就落在从父亲的言谈举止上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从而达成共识——这是一位“中国好父亲”。主要设置了四个活动:“中国好父亲”参选名片——“中国好父亲”评选表——“中国好父亲”感动历程——“中国好父亲”颁奖词,其重点落实在第二个活动中,通过”望父买橘”这个片段来重点体现父亲的“好”。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提示中教学重点为“反复品味、欣赏语言”,因而教学设计时中我提醒自己要注意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去读文章,而不是不痛不痒地泛泛而谈,但感觉达成还不是很够。
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朗读时间,没有较好地使用问题支架,没有把握好课堂节奏……还有最大的问题则是好父亲评选的评选指标需明确、精准,从而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