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经典常谈》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文学常识。2.阅读全书,整体把握《经典常谈》的主要内容。3.掌握选择性阅读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1.阅读全书,整体把握《经典常谈》的主要内容。2.掌握选择性阅读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阅读全书,整体把握本书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中华经典浩如烟海,有没有可以快速了解这些经典讲什么的方法呢?【经典常谈图片】:朱自清写给大众的十三堂国学常识课,他力求让中学生读懂并讲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精髓。让我们通过这本书与大师们对话,在言谈中走进经典、品味经典。设计意图:问题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常谈》的兴趣。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教师提问:我们在领略过朱自清笔下诗意的《春》,看到过朱自清眼中感人至深的《背影》,今天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经典常谈》的作者——朱自清。提示:可从作者姓名、身份、生平、代表作等方面来介绍。明确: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古典学学者。原名自华,后改为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写作,并致力学术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学生运动。1948年8月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不久因病去世。早期诗作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光明与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作为古典文学专家,在诗歌史、诗学史和批评史领域,见识独到,成就卓著。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教师补充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三、阅读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及教材内容,说说:(1)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和目的是怎样的?2.探究方法:(1)结合教材分析及其原著帮助概括主要内容。(2)结合教材分析、历史背景、原著书序总结《经典常谈》创作背景。(3)分别找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3.成果展示:展示学生自主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明确:(1)主要内容:《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作品,写于1942年。该书分13个专题梳理和讲解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历史脉络。他著作的这本《经典常谈》,是引导读者深入国学的门径,它以十三部国学核心为主要内容,囊括了四书五经和诗词文赋,让读者可以通过书籍与大师们对话,在言谈中走进经典、品味经典。(2)创作背景:这在《经典常谈》序言中有说明: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古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有“使学生从本国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是经典训练的废止。我国旧式教育,完全就是读经的训练,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项目。特别是从幼童时期就开始这样的训练,学生食而不化,既影响了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也影响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继承。新式教育的兴起,扭转了把读经训练作为唯一训练项目的局面,同时也规定了初、高中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培养“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方面的要求。但当时,我国的经典,大部分还是没有经过现代意义上的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只能敬而远之。同时因为离白话文运动兴起的时间不长,给这类经典分段、标点、注释,用白话文翻译等工作都还没人来得及深入、具体地做,只有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然而这套书离理想的标准尚有一定距离。在写作《经典常谈》的1938至1942年间,朱自清不仅同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及其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而且还自1934年开始即参与到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并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10月,负责统筹这一工作的杨振声建议朱自清“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这成了他在日后写作《经典常谈》的直接缘起。而朱自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遵循的标准也是完成一部“一般的读物”而非“考据的著作”。可见在他的自我期待中,相比于追求学术与文学层面上的价值,此书的主要功能乃是实现对于传统经典的教育普及,他希望自己的这部书,能被读者当作一条船,凭着它“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经典常谈》就是这样一部意在为中学生水平的青年读者写作的具有导读性质的中国传统文化读本。用朱自清自己的话说,其初衷是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教师小结:作为中国国民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有责任和义务继承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是国民骨子里的血肉,是独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我们万不可让他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流失。把这部书作为我们初中生的必读书目,我认为确实是很有必要的。朱自清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点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学生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时不至于茫然无措。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主全书主要内容,了解本书的创作背景和目的,为下面的阅读探究作铺垫。(二)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泛读经典常谈(1)请根据材料内容,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书中所写的经典作品分类。(2)根据《经典常谈》目录,浏览内容,概述每章主要内容,完善思维导图。材料一: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经典常谈》自序材料二:①经:儒家经典著作,一朝编定,千载不移;②史:史书不为亲者隐,不为尊者讳,通古今之变,成多家之言;③子:学派纷呈,百家争鸣,荟萃诸子,旁搜异闻;④集:世上万象,笔底波澜,诗文胜境,气象万千。2.探究方法:(1)阅读所给材料,可作为分类依据。(2)阅读书籍目录,结合材料,给书籍篇目进行分类,制作出思维导图。(3)阅读每章内容并概括,完善思维导图。(4)每组派代表分享,其他组补充和完善。3.成果展示: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引导。(1)(2)4.活动小结:《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史书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目录并概括每章内容,结合思维导图的方法,泛读《经典常谈》。(三)阅读方法指导选择性阅读:这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我国古代学者很重视选择性阅读。苏轼就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所以他建议读书求学之人“每次作一意求之”,也就是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不贪多求全。1.读整本书,特别是读大部头或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不见得所有的内容都能引起你的兴趣,这时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当然,在重点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2.有时,我们是带着某个具体目的去阅读的,如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或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问题,或为正在开展的研究打开思路 、寻找资料等等。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3.为了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需要首先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浏览目录。但有些书的目录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这就需要先大致浏览全书,了解其概貌,再选择感兴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来进行精读。教师: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有的人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有的人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还可以选择新的兴趣点,由此拓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比如在阅读《文第十三》时,对战国时期的说客产生了兴趣,那就不妨回过头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更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阅读的选择性,系统了解和学习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经典常谈》的创作背景和目的,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对《经典常谈》进行了泛读,还了解了选择性阅读的方法。接下来同学们可以利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对《经典常谈》进行精读和分享。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并对下节课内容进行铺垫。五、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1.《经典常谈》是 朱自清 撰写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介绍了汉字的由来,让我们知道 仓颉 造字的传说。介绍了古代的字典,即许慎的《 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2.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建议采用 选择性阅读 的阅读方法,对历史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等。3.最早的歌谣分为徒歌和 乐 歌,前者是 随口 唱,后者是随着 乐器 唱。4.儒家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 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 等等。5.“战国”的名称最初出自刘向的《战国策》,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 春秋 ,下至楚汉兴起202年的历史。6.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B.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如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C.“乐”在古代与“礼”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乐”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D.战国七雄中“秦”最强大,它与六国对峙中,有人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叫作“合纵”,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张仪便是属于连横派。2.课后作业:根据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选读经典常谈,并做一份读书笔记,下节课大家一起分享、讨论。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认知理解、实际运用的能力。【板书设计】经典常谈朱自清主要内容创作背景撑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名著导读《经典常谈》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利用选择性阅读的基本方法,巩固精读批注的阅读策略,感受朱自清先生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化语言。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从朱自清“读”经典的方法中获得启发,理解学习经典的意义,引领学生提升文化修养,走向经典深处。【教学重点】1.利用选择性阅读的基本方法,巩固精读批注的阅读策略,感受朱自清先生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化语言。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从朱自清“读”经典的方法中获得启发,理解学习经典的意义,引领学生提升文化修养,走向经典深处。【教学难点】利用选择性阅读的基本方法,巩固精读批注的阅读策略,感受朱自清先生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化语言。【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阅读方法——选择性阅读,你还记得吗?这节课我们利用选择性阅读的基本方法对《经典常谈》进行精读和分享,一起来走进经典的海洋吧!设计意图:勾连旧知,回顾选择性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新课的学习。二、阅读探究(一)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兴趣精读批注;读书分享你准备怎样阅读《经典常谈》呢?我们可以先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阅读,集中精力去读我们想读的内容。在读《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等名著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怎样进行圈点批注。请同学们在阅读时勤动手,圈点批注、制作思维导图、查阅资料等,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精读。批注可从以下角度入手,如:1. 概括:概括内容、中心思想,划分文章结构;2. 赏析:从用词、人物描写、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3. 评价:对文中人物、情节等进行评价、联想、质疑等。4. 解释:对文中费解的内容或引用他人作品内容,进一步解释说明。2探究方法:(1)全班分组,每小组选择感兴趣的篇目进行深入阅读,可借助“精读卡”进行记录。(2)每组内部进行成果展示,并进行互评。综合每个人的阅读成果,汇总完善成小组成果。(3)每组进行分享,其他组注意聆听,并进行评分记录。《经典常谈》精读卡阅读篇目 原文 读书笔记 《经典常谈》读书卡分享评价表 汇报组: 共得( )颗星多角度批注,详细 可得 ☆☆☆☆☆ 其他意见:阅读深入,内容丰富具体 可得 ☆☆☆☆☆拓展知识面 可得 ☆☆☆☆☆分享讲说流畅 可得 ☆☆☆☆☆3.成果展示: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示范:《经典常谈》精读卡阅读篇目 原文 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八卦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避邪的。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算命的,看相的,卜课的,都用得着它。他们普通只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就够了,但要详细推算,就得用阴阳和八卦的道理。八卦及阴阳五行和我们非常熟悉,这些道理直到现在还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信仰,我们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觉之中教这些道理支配着。行人不至,谋事未成,财运欠通,婚姻待决,子息不旺,乃至种种疾病疑难,许多人都会去求签问卜,算命看相,可见影响之大。讲五行的经典,现在有《尚书·洪范》,讲八卦的便是《周易》。 读书笔记 八卦的重要作用在于因往知来,预言吉凶。《经典常谈》精读卡阅读篇目 原文 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另一个传说却说不是他自出心裁画的。那时候有匹龙马从黄河里出来,背着一幅图,上面便是八卦,伏羲只照着描下来罢了。但这因为伏羲是圣人,那时代是圣世,天才派了龙马赐给他这件圣物。所谓“河图”,便是这个。那讲五行的《洪范》,据说也是大禹治水时在洛水中从一只神龟背上得着的,也出于天赐。所谓"洛书",便是那个。但这些神怪的故事,显然是八卦和五行的宣传家造出来抬高这两种学说的地位的。伏羲氏恐怕压根就没有这个人,他只是秦、汉间儒家假托的圣王。至于八卦,大概是有了筮法以后才有的。商民族是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凶,他们先在甲骨上钻一下,再用火灼;甲骨经火,有裂痕,便是兆象,卜官细看兆象,断定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刻在甲骨上,这便是卜辞。卜辞里并没有阴阳的观念,也没有八卦的痕迹。 读书笔记 伏羲画八卦图也仅限于传说,它是儒家为推广而假托的圣人。商朝就有占卜之事,即甲骨卜辞,但体系尚未完善。 4.活动小结:同学们的分享让我们感受到大家对这本书的喜爱和对这本书研读的深入,每组的分享让我们意犹未尽,课堂结束了,但阅读经典还将继续,请同学们继续在经典的海里漫溯吧。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分享,扩大学生知识面,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分享评价,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兴趣。(二)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2探究方法:(1)小组内讨论。每个成员发表看法,一位同学做好记录。(2)综合组内成员的观点,完善小组成果。(3)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全班一起讨论、完善。3.成果展示:参考:对中华民族和文化的长远发展的意义:我们通过阅读《经典常谈》这样的著作,可以间接地接触一下古代的经典,甚至进一步直接地去阅读这些经典。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创新,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个人而言:1.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古代典籍中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轨迹,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现实。2.充实精神内涵: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汲取先贤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3.学习语文相关知识: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数千年的知识汇总,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体现了语言艺术之美,如通过《说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经过,通过《诗经》可知诗歌艺术之美。4.提升个人修养: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先贤的言论,从学习、交往、心志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导自身之素养。小结: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巨大。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如同一支让我们向中国传统文化深海中航行的船蒿,给我们指明方向,让我们向中国文化经典深处漫溯。无论时代怎么进步,社会怎么改变,经典作品作为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其生命力是顽强的,其作用是巨大的。希望大家在闲暇之际能重拾经典,传承弘扬并不断创新,让经典永不落幕。三、课堂小结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中说:“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 作家歌德又说:“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前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再思考而已。”《经典常谈》是一篇介绍经典作品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我们“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强调经典的意义,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四、拓展延伸1.《苏菲的世界》——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勃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踵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勃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上帝(艾勃特少校)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和苏菲莫名的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2.《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作者是现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朱光潜。这本小书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以书信的形式,每次一个话题,探讨读书、习俗与革新、爱情与道德、升学与专业、参与社会运动,以及人生烦恼与乐趣等。话题不同,讨论的重点不同,但隐隐有一个基本理念贯串其中,那就是希望中学生学会生活,既要发挥“人生来好动”的天性,去发展,去创造,又要心境空灵,于静中领略人生的趣味。书信体营造出对坐晤谈的氛围,读来如听长者交心,语重心长,情辞恳切,其中流淌着朱先生对青年人的殷切希望和赤诚关怀。每一封书信都旁征博引,阐发深刻,闪现着理性的光芒。相信读完此书,你在人生路途上会“有些力量”。设计意图:学生阅读其他名家作品,感受理性与情感,探讨读书与社会生活,做好生命旅途中的人生抉择。五、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你认为《经典常谈》“谈”的艺术在哪里?参考:朱自清先生在序中曾说道“如果读者能把它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上文也提到,这本书的受众群体并不是研究经典的专家,而是尚未踏入经典大门的初学者。与其说这本书的目的是介绍经典本身,不如说是激发普通读者对于经典的兴趣,起到导游一般的作用。但是大部分中国经典的内容,由于年代久远,史料众多,是较为复杂的,怎样才能把复杂的内容转化成大部分普通读者都能理解的呢?这就需要高超的谈话技巧。(一)内容有取舍,详略分明正如前文所说,《周易》本身许多复杂的卦数算法在文中并未体现,作者已经帮我们过滤了晦涩难懂的内容,将这些部分以简单的文字带过了。同时,《周易》这一篇中,作者介绍的东西其实是很多的,如果每个部分都面面俱到,则文章会非常冗长,读者也无从下手,所以文中内容篇幅排布是有作者用意在其中的。如第八自然段,作者详细解释了《易传》中的彖辞和象辞的含义,这是为了说明,为了解释《周易》所作的文字《易传》并不真正从卦爻里探究出来,而是包含着儒家道家的哲学与思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首先是避免读者把两著作弄混,强调它们存在本质区别。其次,第六到九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写《周易》的发展与儒家道家的关系,写明《易经》中内容与这些学说有何联系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虽然这里解释得较为详细,作者同样没有出现难懂的概念,比如“儒家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究竟指什么,作者就没有继续深入了。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点到为止,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让读者对经典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于成为一个突破点,让读者走入经典的大门。本篇中也有许多略写的地方。如第十自然段,“重卦的人……有说全是孔子作的”。短短两行字,包含了历史上对重卦者,对作卦爻辞者的种种猜测与传说。同样是传说,前文的“伏羲画卦说”却详细写明传说内容。二者在详略上有区别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伏羲氏的故事是定论,是大众普遍接受的;后文的种种传说有矛盾之处,众说纷纭,并无定论,真实性无法考究,当然无需详写。第二,八卦与文章主题《周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详细写八卦诞生的传说是很有必要的(神话传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而后面的传说则是关于《易经》中内容的作者,与主题关联不那么密切,可以略写。由此可见,文章的详略都是作者经过斟酌后展现的,详细写的都是跟主题联系密切的、较权威的、重要的内容。所以我们在阅读时不妨多关注文中详写部分,把这些内容搞明白了,也就相当于基本读懂了这一篇章。(二)表达明了,通俗易懂即使作者已经过滤了许多繁琐的部分,介绍经典的过程中一定还有部分理解较困难的部分,作者是怎样解决的呢?那就是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表达内容。比如筮法与卜法作用的区别较难判断,作者便在第四自然段写道“那些时代,大概小事才用筮,大事还得用卜的”,这句话用作者自己的语言,一下子将复杂的两个概念带入到现实生活中,让人人都能明白筮与卜在古代的作用与细微的区别。在这一篇章中,作者常常在介绍一个内容的开头或结尾,穿插自己的语言的总结概括,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如第五自然段“筮法袭用卜法的地方不少”,第六段“《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这些句子分别用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段落内容,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抓住这些文字,更加简单地把文章内容读明白。另一种帮助读者阅读的方法是对文中一些疑难字词作解释。如第六自然段,“‘易’是‘简易’的意思,是说筮法比卜法简易的意思”,为我们解释了书名的来源,使读者对于周易二字有更深的理解。还有第八自然段“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作者没有用词典上的解释,而是用当今常见的词替换,能让读者快速会意。(三)语言生动形象,接轨当今生活为了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还需要一定的“可读性”,这就需要生动的语言加持。此篇开头是这样写:“在人家门头上……可见影响之大。”开头作者不急于直接步入正题,而是列举八卦等占卜方法与我们当今生活的密切联系,以此以普通人的口吻,从生活出发,而非专业学者角度,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说到生活,这一篇中就有不少与当今生活结合的地方。如第三段,“我们一般人到现在,还嫌恶奇数……这是很古老的信仰了”,这段话将古代占卜得出的结论与如今大部分人的习惯联系起来,让读者有一种经典就在身边的感受。这也说明古代经典与当今生活并不毫无联系,我们许多浑然天成的习惯来自于千年前的文化,许多古代著作的思想如今仍然适用。作者这样写既让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经典的内容与作用,又以此吸引读者阅读,为离现实较远的经典内容增添了生活气息,让我们阅读时能与自身产生联系,不至于泛泛而谈。2.课后作业:专题探究活动:我向大家介绍经典朱自清谦称《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其实,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功底。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深入研读,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记下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心得。根据读书笔记,向全班同学介绍你研读的经典,并为你读的经典写一封推荐信,每个同学进行投票,得票最多者获得本期“经典推荐官”。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继续阅读经典,倡导阅读经典的氛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