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词名篇积累之七下第六单元课外诵读古诗【名句默写积累背诵】(一)《泊秦淮》(杜牧)1.《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3.《泊秦淮》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二)《贾生》李商隐1.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2.笔锋一转,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说明了许多生活中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的句子是: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2.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3.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四)《约客》(赵师秀)1.赵师秀《约客》一诗中,描写江南梅雨时节清新幽静可爱景色,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2.赵师秀《约客》一诗中,表达诗人候客时长而失望焦躁情绪的两句是: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内容理解】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注释】笼:笼罩。寒水:寒冷的河水。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商女:歌女。江:指秦淮河。【译文】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和水边的沙滩。在夜里,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赏析】这首诗情景交融,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特征,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忧思。本诗首句渲染气氛,迷蒙中透着悲凉;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后两句以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不满。另外诗中还巧妙地运用典故,很值得我们学习。【问题】1.诗中的两个“笼”字有何妙处?“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寂的景象。2.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诗人在船上听到岸上的酒楼中,歌女在演唱“亡国之音”,心中激起了无限的忧愤。从字面上看是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在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注释】访:咨询,征求意见。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无伦:无人能比。可怜:可惜。虚:徒然。【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更是无人能比。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贾谊,可惜他不垂询治国安民的道理和方法,却问无关轻重的鬼神之事。【赏析】诗的前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耐人寻味。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得出应有的结论。词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包含抑扬吞吐之妙。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问题】1.“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可怜”是可惜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诗人通过该词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2.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做简要赏析。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明显。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注释】莫言:不要说。赚得:骗得。错喜欢:空欢喜。【译文】不要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经常让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走入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赏析】第一句“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字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面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三、四两句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山本无知,“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放”一“拦”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问题】1.末句的“放出”和“拦”用得精彩,请简要分析。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注释】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黄梅时节: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即梅雨季节。家家雨: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形容处处都在下雨。处处蛙:到处是青蛙(的叫声)。【译文】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到处是青蛙(的叫声)。约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棋盘,(等着客人,) 看到落下的灯花。【赏析】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后两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客人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诗人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敲棋声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诗人约客未至的怅惘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唐】元稹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译文】芒种节气,要看今日;螳螂适应节令,应运而生。彤云忽高忽低,留下影子;鷃雀来来往往,发出声响。水清的池子里,莲花静静绽放;炎热的南风中,暑雨别有情致。相逢的人们,问起蚕丝和麦子;幸运的是乡村仍保存着淳朴的人情。【注释】1.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2.螳螂:学名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3. 应节:适应节令。4.彤云:红云;彩云。5. 鴳鸟:鴳雀。鹑的一种。6. 渌沼【zhǎo】:水清的池子。7. 炎风:热风。8. 暑雨:盛夏所下的雨。9. 相逢:彼此遇见;会见。10. 蚕麦:指蚕与麦的收成。11. 幸得:幸而;幸亏。12.人情: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赏析】这是今人二十四节气歌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芒种》。以其俏皮活波的爱情诗风,点燃了炎热的夏季。《黄帝内经》说:夏三月,若所爱在外,示爱。这样的歌曲极好地诠释了夏三月的养生意义。然而,于唐代的诗人元稹而言,芒种节气,蕴涵着物候的变化与丰收的喜悦。千百年来,人们对于芒种的喜欢,一直不变。“芒种”一词,最早出于《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解释为:“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芒种,既包含收获、又包含播种的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是“独一个”!首联,诗人直言今日芒种,并带出芒种三候之一候:螳螂生。螳螂,草虫也。因能捕蝉而食,故名杀虫;因飞捷如马,又叫“天马”;因前二足如斧,又叫“斧虫”,名字并不统一。深秋生子,于林木闲,一壳百子。一向性情凶暴的雄螳螂在此时也任由雌螳螂摆布,完全不还击或是逃走——他颤抖着,忍耐着,直到失去知觉……雌螳螂在产下卵后不久也会死去,孕育和生产后代耗费了她太多的精力,而冬天,也到了……至芒种时,无父无母的小螳螂破壳而出。幸好,它们出生的季节,食物丰盛,能够养活自己。颔联,写物候之二候:鵙(jú)始鸣。诗中用的是“鴳”,实际上暗喻鵙鸣这一现象。鵙,伯劳也,《本草》作博劳;博劳,恶声之鸟,盖枭类也。伯劳不能翱翔,直飞而已。三候之“反舌无声”。这首诗没有讲到。反舌是指鸟名。即百舌鸟。在芒种节气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开始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他鸟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阴气出现而停止鸣叫。颈联,“渌沼”对“炎风”,“莲花放”对“暑雨情”。一组清新的夏日画面,扑面而来。幽幽的长夏,就这样被诗意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尾联,讲农人正忙着收获蚕麦。蚕儿上山、 麦子出芒,当收。而几乎同时,稻子有芒,当种。这是一个“收种并举”的忙碌季节。然而,老百姓忙得开心,忙得高兴。朴实的话语,共同的话题,使得大家的感情,自然而然的靠近在一起。活在夏风里,活在淳朴中,活在希望与收获里。芒种,真是一个令人最爱的季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