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词名篇积累之八上第六单元课外诵读古诗【名句默写背诵】(一)《浣溪沙》(晏殊)1. 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抒发惜春伤时之情并给人以哲理性启迪的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去”对比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6.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7.表现诗人沉思形象的句子:小园香径独徘徊。 8.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诗表示慨叹。(二)《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2.词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3.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写出风平浪静的句子是:无风水面琉璃滑。(三)《相见欢》(朱敦儒)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四)《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如梦令》中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2.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3.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4.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诗词内容理解】《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二、故事背景这是晏殊《珠玉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浣溪沙》这首词写的就是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虽然这是罚掸窜赶诃非撮石郸将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的主题,但是,由于作者对此怀有独到的体会,有新颖的构思,有属对工巧的名句,所以这首词也因之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了。三、理解诗义【注释】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⑷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译文】填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时令气候亭台池榭依旧,西下的夕阳几时才能回转?无可奈何中百花再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四、课文主题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全词抒发了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三苏、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留有1339篇诗文于后世,影响很大,其中《醉翁亭记》《秋声赋》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欧阳修还参与纂写《新唐书》《五代史》,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故事背景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理解诗义【注释】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涟漪:水的波纹。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译文】西湖风光多么美好,短桨划船多么逍遥。湖水碧绿绵延不断,芳香阵阵长堤花草。隐隐传来笙箫歌唱,像是船儿湖上飘荡。无风水面琉璃一样,微微吹来小船荡漾。惊起水鸟掠岸飞翔。课文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或悠然自得闲适)之情。《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一、作者简介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1133年(绍兴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1135年(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的官吏)。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时期。朱敦儒一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时间很短,长期隐居在江湖之中,被称为“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的词人。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反映闲适的生活。二、故事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三、理解诗义【注释】①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②金陵:南京。③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④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⑤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⑥簪缨(zān 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⑦收:收复国土。⑧倩:请。⑨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译文】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四、课文主题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二、故事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是一首追忆诗。她遭受了重大变故,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三、理解诗义【注释】⑴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 李存勗创作。《清真集》入“ 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⑵常记:长久记忆。溪亭:临水的亭台。⑶兴尽:尽了酒宴兴致。⑷藕花:荷花。⑸争:怎,怎么。⑹鸥鹭:泛指水鸟。 【译文】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四、课文主题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七言诗·近谷雨时节(二首)》【清】郑板桥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译文】无风也无雨,正是晴朗温和天气;翠竹高耸直立,竹节交叉摇曳煞是好看。最喜晚凉天气里,贵客来访;泡一壶松萝新茶来招待。铺纸泼墨,先画凄清冷落的几枝新竹叶;再是数点淡墨,以干笔横皴春山。正是清明已过,临近谷雨的时节;捧一杯香茶坐在竹石画间多么寂静。【注释】1.晴和:指天气晴朗,气候温和。2.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3.节柯:竹节交叉的枝茎。4.晚凉:在傍晚凉爽的天气中。5.佳客:嘉宾;贵客。6.新茗:新茶。7.松萝:即松萝茶。为黄山历史名茶,属绿茶,因产于黄山市休宁县松萝山,而得名。8.萧萧:冷落凄清的样子。9.横皴:山水画中常用技法。有的画家为了简单,把披麻皴、荷叶皴、乱麻皴等中锋用笔的皴法叫竖皴;把斧劈皴、折带皴、马牙皴等侧锋用笔的叫横皴。10. 香茗:香茶。【赏析】谈到郑板桥,就绕不开一个“竹”。郑板桥的画,郑板桥的字,郑板桥的诗,都离不开“竹”。就连写谷雨,也要扯上心爱的“竹”,才好下笔。总共两首,每首都写“竹”。仿佛郑板桥喜欢的松萝茶,不是为好友准备的,倒像是为笔下的竹子准备的。竹子,是郑板桥一辈子的挚爱。它赋予郑板桥艺术上的灵感,培养正直清高的性格,摆正对待生活的态度,形成蔑视权贵,桀骜不驯的文人品格。第一首,首联上句从天气写起。无风也无雨,正是晴和天气。出去踏青正当时。下句,诗人却笔锋一转,去观赏竹子了。你看,那翠竹高耸直立,竹节交叉摇曳的样子多好看,比在外头瞎转悠强多了。可一个人看竹子,终归有点独乐乐的意味。如果,天晚凉的时候,恰好有客来访,听我说道这竹子的好,那才是一件幸福的事呢。郑板桥守得住寂寞,心静如水,正是从竹子里领悟出的养生智慧。他看明白了,所以当嘉宾来家做客,他很高兴地为他作画,以此表达他对于竹子的深刻理解。郑板桥画竹,讲究一气呵成。别人画竹喜欢一节一节的画。郑板桥不这样。他说,你见过竹子都是一节一节长得么。所以,郑板桥画竹,是把竹当作一个整体来画。他更看重的是竹子的“神韵”。至于,画得有多像,并不特别重要。最主要是能画出他的内心世界,这比什么都重要。也正因为这个,所以大多数人看不懂,不能理解他的竹子画,最后一张也卖不出去,几乎无法靠画竹子维生。他的竹子画,是后来当县令后名气大了,才卖得出去的。所以,世间好多画家都是孤独的。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葵》,在当时不被人理解,现在却价值连城。屡受打击的画家,35岁就割耳疯了,36岁开枪自杀,一辈子只卖出一幅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