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七升八语文(统编版)诗词名篇复习之七下第三单元课外诵读古诗复习(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暑假七升八语文(统编版)诗词名篇复习之七下第三单元课外诵读古诗复习(学案)

资源简介

诗词名篇积累之七下第三单元课外诵读古诗
竹 里 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②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③。
一、注释
①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②深林:这里指“幽篁”。
③相照: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二、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又长啸。幽篁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其中,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三、思考探究
1.诗歌的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四、理解性默写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①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②,何人不起故园③情。
一、注释
①玉笛:笛子的美称。
②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③故园:故乡,家乡。
二、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飞出的?随着春风飘荡,传遍洛阳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三、思考探究
1.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由听到的“折柳”的曲调引起的。由此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声之悠扬,反衬诗人闻笛后的思乡之情。
四、理解性默写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3.《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4.《春夜洛城闻笛》中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听到“折柳”去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语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的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表达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的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①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②君传语③报平安。
一、注释
①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②凭:请求,烦劳。
③传语:捎口信。
二、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路途遥远,两袖被沾湿,热泪依然流淌。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三、思考探究
1.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双袖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夸张。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2.任选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诗人用这两句诗提炼出特定环境中的典型情节,别出心裁,体现了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四、理解性默写
1.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4.《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晚 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①无才思,惟解②漫天作雪飞。
一、注释
①杨花榆荚jiá无才思:意思是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杨花,指柳絮。榆荚,指榆钱,榆树的果实。才思,才气,才情。
②解:懂得。
二、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争芳斗艳。就连那没有才气的柳絮和榆钱也不甘寂寞,只知道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三、思考探究
1.“百般红紫斗芳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示例:柳絮一团一团的,就像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四、理解性默写
1.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2.通过拟人的修辞写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4.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立秋后题》
【唐】杜甫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译文】
光阴如梭,岁月如流,老了人不相饶;立秋节气昨天夜里刚过。
寒蝉声音凄厉不停哀号;秋天的燕子已经像客人一样准备南归。
一生只愿孤往独来,超脱万物;伤感失意,年龄已经将近半百。
辞官弃职这事还得由人来定;哪有什么事能被功名利禄所牵制?
【赏析】
杜甫的立秋诗,值得深深细读,其中对于人生道路的抉择,在一个四十八岁的中年人身上,留下了岁月沧桑的痕迹。
杜甫的一生,是追求儒家思想的一生,是积极入世的一生,是心忧黎民的一生,是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一生,然而再坚强的诗人,也有颓废的时候,也有心灰意冷的时候,也有容我休息一下的时候。面对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烽烟岁月,诗人也会身心俱疲,倍感郁闷,从而萌生了消极避世的念头。
这一首立秋诗,无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杜甫,一个平凡的杜甫,一个真实的杜甫。年近半百的漫漫人生路上,诗人得到了什么,除了一介小官司功之外,还有生计之无法谋划,战事之纷扰,危险之来临,朝廷之腐败,上级之不信,前途之渺茫,家人之挨饿,身体之糟糕等等,失望、忧愁、烦闷、灰心、无助、无奈等情绪,都让杜甫的这个“立秋”变得特别不同。
首句,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即运用了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里的诗句: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虽然杜甫没有直接讲愁思怨恨,但显然我们已经感受到日月不相饶背后透出的一份辛酸与无奈。
48岁,人生还能迎来多少个秋天。立秋节气又已过去一个。新的秋天又来临了。江淹诗:“凄凄节序高。”面对时序的变化,除了年岁上的增加,于其他方面却徒劳无获。这样的人生困境引发的悲秋,为下文引出动物的节气感应埋下伏笔。
颔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看看天地阴阳变化,悄然而至的是大地生灵的应节感应。玄蝉,即寒蝉。寒蝉在立秋后,抓紧最后的机会求偶,如果求不到,只能孤零零地等待死亡来临。它们的叫声里,透着一种绝望与忧伤,显得凄厉异常,所以杜甫描述它的声音用的是“哀号”。秋燕,这句写得太绝了。秋天到了,大雁和燕子都要南归了,所以杜甫说它如同做客的人,是要离开此地了。秋燕像客人,杜甫在华州为官,何尝不像客人,终究也要离开此地,暗示着“罢官”的心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秋燕的客愁,也是诗人的客愁,没有归属感,成就感的工作,谁还干得下去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