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学习目标】
1.学生能用唯物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必然性与可能性,认识唯物史观指导下近代化研究范式的基本观点。
2.学生能背诵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能用唯物史观对西欧出现的航海探险热潮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3.学生能背诵新航路开辟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观察新航路开辟的不同线路,培养时空观念。
【重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与过程
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导学流程】
知识链接
1.新旧航路
旧航路:秦汉开始由中国或者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转口贸易路线。
新航路: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这一时期被称为大航海时代。在这过程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不知道的地方,所以也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2.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接受了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的命令,于1487年7月从里斯本出发,率领两条各载100吨的双桅大帆船,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驶去。过了南纬22度后,他开始探索欧洲航海家还从未到过的海区。大约在1488年1月初,迪亚士航行到达南纬33度线。1488年2月3日,他到达了今天南非的伊丽莎白港。迪亚士明白自己真的找到通往印度的航线。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他让船队继续向东北方向航行。3天后,他们来到一个伸入海洋很远的地角,迪亚士把它命名为"风暴角"。后来被葡萄牙国王改名为"好望角"。
3.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二、基础感知
1.依据教材34-35页并结合以下材料,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及条件?
材料一 15世纪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导致自然经济日趋解体,作为普遍交换手段的货币,不仅是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也日益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无不醉心于搜寻黄金和财富,视之为改变命运的关键所在。
材料二 哥伦布说过:“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贵金属黄金成为人人都渴求的东西。
材料三: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比原价高8-10倍)。因此,西欧各国迫切需要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材料四 14-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人文主义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材料五 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传播基督教成了探险家们强大的精神来源之一。
2.结合教材35-36页,填写下表内容,以明确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3.结合教材37-38页,填写下表,明确其他航路开辟的情况。
4.(学有余力)材料: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说,哥伦布以后,有无数量哥伦布,维哥达喜马(即达·迦玛)以后,有无数量达喜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探究: 1500年前后中西方航海的结局为什么大不相同?
三、探究未知通过本节学习,你还有什么疑惑? 。
四、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