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人教版)九年级上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1.1 认识化学科学01教学目标内容总览02新知导入03探究新知04随堂检测05课堂总结06课堂典例0102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化学学科的神奇魅力;03能以化学史为载体初步认识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我国古代杰出的化学成就;感悟化学作为中心科学的意义,体会化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教学目标初三我们将要接触到一门全新的学科:化学。化学从各方面影响和改变人类污染的水源污染的土壤污染的空气为什么要学化学呢?你眼中的化学是什么样的呢?炫酷的?会炸的?有毒的?新知导入新知导入氧气能供给呼吸一氧化碳能使人中毒一氧化二氮能使人致瘫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自然科学。模块一 有趣而神奇的化学探究新知实验探究:会“跳舞”的红豆任务一1. 在一个烧杯中加入3小勺小苏打,再加入少量白醋,观察现象。2. 向上述烧杯中再加入一小把红豆,加入适量白醋,观察现象。解析: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生成的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持续产生的二氧化碳能推动红豆在液体中上下翻滚。现象:烧杯中有大量的气体产生探究新知实验探究:棉花燃烧实验交流讨论在一个玻璃桶里放一小团蘸有少量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地向下压。解析:乙醚的性质和实验操作所引发的变化,乙醚先发生燃烧,再引发棉花燃烧。现象:棉花能燃烧探究新知实验探究:烧不坏的手帕任务二将20ml 95%的酒精溶液和10ml 水混合。将一块棉布手帕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至半干。用坩埚钳夹持手帕,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帕。解析:酒精的沸点较低,当手帕被“点燃”后,相比于水,酒精很容易从手帕中挥发出来燃烧掉,而大部分水仍然留在手帕上,保护着手帕。现象:手帕燃烧,火焰熄灭后,手帕并没有被烧坏实验展新知观念构建探究新知如何观察实验呢?实验现象: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通过分析实验操作、实验条件和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我们可以展开思维,证实以前的一些猜想,或者从中发现未知的知识。探究新知实验探究:微观粒子运动任务三【实验1】向烧杯A中加入20ml 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溶液,得到甲溶液。向甲溶液中滴加1~2滴浓氨水,观察现象。解析: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现象:烧杯A中溶液变红探究新知实验探究:微观粒子运动任务三【实验2】在烧杯B中重新配制5ml 甲溶液,在烧杯C中加入3~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杯子罩在一起,观察现象。解析: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构成氨气的微观粒子不断运动,并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溶液变红。现象:B烧杯中的溶液变红模块二 历史悠久的化学探究新知化学发展史任务四我国是发明陶瓷、冶金、酿造、印染、造纸和火药等较早的国家。在一些文物和科学技术典籍中对此有生动而详尽的记载。古代化学-对物质变化的探索阶段烧制陶器宋代的《武经总要》记载的火药配方探究新知化学发展史任务四我国是发明陶瓷、冶金、酿造、印染、造纸和火药等较早的国家。在一些文物和科学技术典籍中对此有生动而详尽的记载。古代化学-对物质变化的探索阶段冶炼金属探究新知化学发展史任务四近代化学-对物质研究的微观阶段1661年,波义耳提出:化学需要通过实验收集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从而认识物质的本性。1775年前后,拉瓦锡建立了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运用定量实验方法研究物质及其变化。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原子分子论的基础。1869年,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提出了元素周期律。探究新知化学发展史任务四利用先进技术和仪器进行微观探索,达到了原子和分子水平。现代化学-合成新分子阶段扫描隧道显微镜层状结构模块三 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探究新知社会与化学任务五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农业生产需要化肥、农药,其加工、生产都离不开化学科学和化学工业技术的支持。自2015年起,我国粮食总产量一直保持在6.5亿吨以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1、化学解决粮食危机探究新知社会与化学任务五化学家通过模拟自然固氮,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可用氮气和氢气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制得氨气,并实现氨的工业化生产。1、化学解决粮食危机合成氨工厂探究新知社会与化学任务五化石能源排放出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2、化学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污染的水源污染的土壤污染的空气探究新知社会与化学任务五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各种具备卓越和独特性能的材料都需要化学家运用化学方法研发和制造。3、研制、开发新材料离不开化学高强度芳纶复合材料单体反射镜国产航空发动机探究新知社会与化学任务五在信息技术领域广泛应用的半导体硅片和在工业、医疗与通信技术等领域有重要应用的光导纤维均需要通过化学方法制取;制造具有广泛用途的纳米材料和各种合金也需要应用化学方法。3、研制、开发新材料离不开化学工业光导纤维内窥镜半导体硅片合金人工骨骼探究新知社会与化学任务五化学科学在提取生物药物、研制合成药物、防治传染病、治疗疾病、保持健康和延长寿命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4、化学在医药、生命健康领域发挥作用钙片青霉素维生素C片探究新知社会与化学任务五5、化学界最杰出的科学家们徐光宪(1920-2015)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稀土之父”化学是不断发明和制造对人类更有用的新物质的科学。化学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徐光宪探究新知社会与化学任务五5、化学界最杰出的科学家们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2007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探究新知社会与化学任务五5、化学界最杰出的科学家们卢嘉锡(1915—2001)著名物理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在结构化学研究中有杰出贡献,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对中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物理化学家,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探究新知社会与化学任务五6、绿色化学Reuse循环使用Reduction减量使用原料Recycling回收Rejection拒用有毒有害品Regeneration再生5R010405020321世纪以来,化学研究和应用更加重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化学已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化学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例1、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所生活的各个领域。下列领域中,化学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①环境保护②能源开发利用③新材料研制④粮食增产A.仅①②③ B.仅②③④C.仅①③④ D.①②③④课堂典例D【答案】D【解析】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化学创造了大量的新物质,解决了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在①环境保护②能源开发利用③新材料研制④粮食增产这些领域,化学都具有重要作用。例2、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发明。下列各项发明中与化学无关的是( )A.造纸 B.火药C.指南针 D.烧制陶瓷C【答案】C【解析】指南针的发明是利用指南针在地球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作用,不属于化学工艺,与化学无关。课堂典例1.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下列科技成果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研制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新药B.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C.发现由碳水化合物制取氢气的新技术D.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随堂检测D【答案】D【解析】A、研制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新药属于化学研究范畴,不符合题意;B、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属于化学研究范畴,不符合题意;C、发现由碳水化合物制取氢气的新技术属于化学研究范畴,不符合题意;D、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属于生物所研究的范畴,符合题意。2.以“化学是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烂多彩”为辩题,下列不能成为支持正方观点的论点是( )A.利用化学合成药物,科学使用保障人体健康B.利用化学研发清洁能源,推广使用减少空气污染C.利用化学合成新型材料,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D.利用化学开发化工材料的生产工艺,大量生产满足所有需要随堂检测D【答案】D【解析】A、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有利于人体健康,属于化学有利的方面;B、利用化学研发清洁能源,保护环境,属于化学有利的方面;C、利用化学合成新型材料,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属于化学有利的方面;D、大量生产化工产品,容易造成浪费。3.有关化学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道尔顿编制出元素周期表B.拉瓦锡提出原子-分子论C.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D.侯德榜发现了青蒿素随堂检测C【答案】C【解析】A、门捷列夫编制出元素周期表,选项错误;B、道尔顿提出原子-分子论,选项错误;C、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选项正确;D、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选项错误;4.他是一位伟大的化学家,1869年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把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从而编制成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这位化学家是( )A.拉瓦锡 B.门捷列夫C.张青莲 D.侯德榜随堂检测B【答案】B【解析】A、拉瓦锡第一次根据实验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故错误;B、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制得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故正确;C、张青莲在1991年精确测定了铟(In)的相对原子质量,故错误;D、侯德榜在工业制纯碱(而不是烧碱)的研究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故错误。5.化学的发展是无数科学家共同努力而来的。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错误的是( )A.门捷列夫编制出元素周期表B.张青莲测定了铟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C.屠呦呦提取了青蒿素D.道尔顿测定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堂检测D【答案】D【解析】A、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说法正确;B、张青莲教授测定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故选项说法正确;C、屠呦呦教授提取了青蒿素,故选项说法正确;D、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学说,故选项说法错误。6.“高铁、共享单车、网购、移动支付”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下列相关叙述不能体现化学贡献的是( )A.电力牵引高铁,优化能源结构 B.共享单车出行,减少大气污染C.网络购买物品,享受便利生活 D.手机扫码支付,采用石墨烯技术随堂检测C【答案】C【解析】A、电力牵引高铁,优化能源结构,属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体现化学贡献,不符合题意;B、共享单车出行,减少大气污染,改善人类生活,能体现化学贡献,不符合题意;C、网络购买物品,享受便利生活,不是化学研究范畴,不能体现化学贡献,符合题意;D、手机扫码支付,采用石墨烯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能体现化学贡献,不符合题意。课堂总结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让备课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1认识化学科学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主题 学习主题“开启化学之门”。本单元涉及的主要化学大概念:化学的概念;(2)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用途;(3)化学的发展史;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判断;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单元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授课人 Xxx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课题1 认识化学学科的神奇魅力;以化学史为载体初步认识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我国古代现代杰出的化学成就;感悟化学作为中心科学的意义,体会化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课题2 通过“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进行探究,使学生感觉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化学可以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开始进行探究。引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辨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课题3 实验探究“铜绿”(碱式碳酸铜)的性质,认识到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认识实验室常见的实验仪器和取用规则,以及实验。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相关概念的教学顺序为:认识化学科学→化学研究什么→怎样学习化学→化学符号。内容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广泛交流,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本单元中安排了较多的实验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课外实验等栏目,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学生实验、图片、影像资料、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的了解。本单元教学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分。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整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4.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本单元教学难点: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单元学情 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储备上都已具备了学习化学的条件,并且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很强的时期,他们对很多化学问题充满了好奇,渴望了解更多化学知识。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还需要巩固和提高。初三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教学只能在宏观层面进行,因此学生判断物质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仅仅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且判断产生的物质是否是新物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们的观察能力、记录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还有待培养。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模型的搭建能力、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和科学探究思维的培养等有待加强。在技能方面,学生初步具备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得到较直观的结论。能小组合作共同设计实验方案,但不够完善,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尚显薄弱。单元目标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能以化学史为载体初步认识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我国古代杰出的化学成就;。3.感悟化学作为中心科学的意义,体会化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4.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判断。5.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6.学习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学习使用化学符号。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实验探究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设计课时作业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3.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分层设置单元测试和家庭小实验探究。单元实施课型安排 课时设置 课时目标 达成评价 任务活动 当堂检测 课时作业新授课 1 认识化学学科的神奇魅力;以化学史为载体初步认识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我国古代现代杰出的化学成就;感悟化学作为中心科学的意义,体会化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 认识到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培养对化学实验浓厚的兴趣。 1、会“跳舞”的红豆2、棉花燃烧实验3、烧不坏的手帕4.探究微观粒子运动的实验 1、课件素堂练习2、课本p12、p13习题 校本课时作业新授课 2 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判断。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 会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会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解决问题。 蜡烛燃烧实验实验探究2、实验现象的描述 1、课件素堂练习2、课本p23习题 校本课时作业新授课 2 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2、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3、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 掌握简单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简单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实验室安全规则。化学符号的使用。 1、实验探究“铜绿”(碱式碳酸铜)的性质2、实验室仪器使用和化学试剂取用原则 1、课件素堂练习2、课本p30、p31习题 校本课时作业课时设计(课时1)课题 1.1认识化学科学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九年级化学第一课,内容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一是什么是化学;二是化学有什么作用;三是化学悠久的历史。作为启蒙课,本课在课本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努力上好这节课,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上化学,认识化学的特殊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2.学习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储备上都已具备了学习化学的条件,并且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很强的时期,他们对很多化学问题充满了好奇,渴望了解更多化学知识。3.学习目标确定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3.让学生通过作业的完成,更好的了解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并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表达的能力。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5.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4.学习评价设计 课件随堂练习.校本课时作业课堂实验5.学习活动设计任务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展示】化学学科的教材。化学从各方面影响和改变人类。【提问】为什么要学化学呢?你眼中的化学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尝试说化学从各方面影响和改变人类的例子,分析化学科学的特点和用途。 能够通过生活现象说出化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对化学学科有初步的认识。任务二:实验探究 会“跳舞”的红豆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演示实验】在一个烧杯中加入3小勺小苏打,再加入少量白醋,观察现象。向上述烧杯中再加入一小把红豆,加入适量白醋,观察现象。【现象分析】实验展示,引导学生分析红豆会“跳舞”的微观原因【板书】 会“跳舞”的红豆:产生气体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烧杯中有大量的气体产生。分析微观实质: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生成的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持续产生的二氧化碳能推动红豆在液体中上下翻滚。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交流任务三:实验探究:棉花燃烧实验【演示实验】在一个玻璃桶里放一小团蘸有少量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地向下压。【提问】没有外界点燃棉花为什么会燃烧 【现象分析】实验展示,引导学生分析乙醚的性质和实验操作所引发的变化【板书】棉花燃烧实验:乙醚着火点低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乙醚先发生燃烧,再引发棉花燃烧。分析微观实质:乙醚着火点低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交流任务四: 实验探究:烧不坏的手帕【演示实验】将20ml 95%的酒精溶液和10ml 水混合。将一块棉布手帕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至半干。用坩埚钳夹持手帕,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帕。【提问】魔术表演,手帕为什么烧不坏?【现象分析】实验展示,引导学生分析乙醇的性质特点和手帕烧不坏的原因。【板书】烧不坏的手帕:乙醇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手帕燃烧,火焰熄灭后,手帕并没有被烧坏。分析微观实质:酒精的沸点较低,当手帕被“点燃”后,相比于水,酒精很容易从手帕中挥发出来燃烧掉,而大部分水仍然留在手帕上,保护着手帕。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交流通过分析实验操作、实验条件和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可以展开思维,证实猜想任务五: 实验探究:微观粒子运动【演示实验】【实验1】向烧杯A中加入20ml 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溶液,得到甲溶液。向甲溶液中滴加1~2滴浓氨水,观察现象。【实验2】在烧杯B中重新配制5ml 甲溶液,在烧杯C中加入3~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杯子罩在一起,观察现象。【提问】为什么溶液变红?【现象分析】实验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溶液变红和微观粒子运动。【板书】微观粒子运动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实验1】烧杯A中溶液变红【实验2】B烧杯中的溶液变红分析微观实质: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构成氨气的微观粒子不断运动,并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溶液变红。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交流展示时,表达清楚、结论科学任务六:化学发展史3.现代化学阅读教材。观看投影。 结合图片中有关化学材料的介绍,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 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化学情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化学学科的认识,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任务七: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解释】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是: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板书】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绿色化学 【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新兴高科技产品呢 【讨论】化学界最杰出的科学家们结合图片中有关化学材料的介绍,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 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化学情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化学学科的认识,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学好化学,树立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任务八:课堂检测【提问】学完本课题,谈谈你收获……【反馈练习】课堂练习和校本练习 根据板书,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课堂延伸 巩固所学6.板书设计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校本课时8.教学反思与改进这节课是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有责任并也必须尽力做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上化学,认识化学的特殊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体现课堂教学“人本化”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学习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实验演示让刚接触化学的九年级学生,他们被深深的吸引了。感到了化学的有趣,非常渴望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蜡烛燃烧虽然平淡无奇,生活中常见,但他们很少知道从化学的角度如何去看蜡烛及燃烧,很少有人关心蜡烛熄灭后的现象。两个穿插的化学魔术让学生感到化学的神奇。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实验的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抓住了学生的心。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单元整体教学】1.1认识化学科学 教学设计.doc 【大单元整体教学】1.1认识化学科学 教学课件 .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