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琵琶行并序》 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琵琶行并序》 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白居易
琵琶行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题 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著名诗人, 文学家。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章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贞元十五年(798)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赞善大夫。后因直言极谏,被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晚年好“佛”,长居长安过着隐士的生活,75岁去世。著有七十一卷的《白氏长庆集》。他的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作者简介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铮(zhēng) 悯然(mǐn)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间关(jiān )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检查预习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梳理思路
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
找出第一段中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一曲
音乐特点
意象
表现手法
悲凉、伤感
排遣孤寂
打动 主客人
(忘归、不发)
萧瑟、凄凉的景物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写琵琶声的作用是什么?是怎么写的?
作用:1、引出琵琶女,开启下文;
2、激发诗人好奇感,为下文诗人的“邀见”
做铺垫,写出了主客由“悲”而“喜”的心情;
间接描写、虚写
悲凉、伤感
第二曲
开始:
大弦——急雨
小弦——私语
错杂弹 —落玉盘
间关—滑
幽咽—难
冷涩—绝
不通—歇
银瓶 — 迸
铁骑—鸣
收拨 划—如裂帛
发展:
高潮:
《霓裳》《六幺》
过程
特点
方法
结束:
浊杂粗重
轻细凄切
清脆圆润
婉转不畅
声弦暂歇
雄浑激昂
清脆尖利
以议评声
以喻摹声
以形绘声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直写
间写
雄浑、激昂、大气
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
悄无言 秋月白
戛然止 余音绕梁
尾声:
第三曲
凄凉、悲伤
却坐、促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皆掩泣
无尽感伤
以音写声、以人衬声、惜墨如金、无尽感伤
点评:
(虚 写)
讨论:诗人为何泣下最多?
琵琶女
白居易
才貌双绝

才高位显
名动京师
年长色衰

被贬放逐
漂沦憔悴
音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与琵琶女虽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但是两人遭遇的感觉相似,同是盛极而哀的“天涯沦落人”,两人虽是偶遇却似知已。诗人在这段细述浔阳城的环境特点,虽未指斥朝政,却语语不满,字字牢骚,如此来表达郁闷悲愤的心情,这恰好说明了为何诗人能够深悟琵琶女所谈之曲。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她在思何?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同情她,她亦怜惜诗人,两人感情相通、相互了解,“更坐弹一曲”,“凄凄不似像前声”,溶进了他的遭遇不平的愤懑之情,而诗人听曲如听诉自身遭遇,在极富感染力的乐曲中,他泪湿青衫,任情奔溢。
讨论:诗人为何泣下最多?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归纳小结
结合本诗的学习,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感受。
拓展作业
琵 琶 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女
京倡
京官
商妇
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音乐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