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红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基础目标:1.依照内容与情感,区分诗歌层次,分析不同层次中的情感变化。2.归纳提炼“红烛”的特征。核心目标:3.以诗歌中的情感矛盾为抓手,探究诗人内心丰富而复杂的价值诉求。1、导入新课(1)2020年初,网络上流行这样一段文字:敢问医者何往 战病疫,救苍生。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这简单的两问两答中,展现了医者什么样的情感?舍生取义,无私奉献。医者的此种牺牲自我,健康他人的精神,转换为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便是李商隐笔下的春蚕和蜡烛。面对这样的奉献与牺牲时,高尚的人总会为之而洒下热泪。然而,作为当事人,在义无反顾地走向奉献与牺牲时,他们的心中除了涌动起崇高或者悲壮的情感,或许还会思考一些其他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红烛》,就是要透过红烛的牺牲,体察诗人内心中丰富复杂的情感。走进作者,感知时代作者介绍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五四”以后改名为一多。湖北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怒斥国民党特务,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新诗作品有:《红烛》《死水》《七子之歌》。关于《红烛》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它的情感炽烈执着,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它是的艺术风格鲜明独特,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文体知识咏物诗: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如《石灰吟》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即: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不惜牺牲,无私奉献。3、整体感知,激活思维有人说,《红烛》的情感始终是在“抑扬”错杂中起伏。诗歌的九个章节中,哪几个章节是“扬”,又有哪几个章节是“抑”?四“扬”三“抑”。第 1 节“扬”:歌咏“红”的本色。第 2 节“抑”:抒写“烧”的困顿。第 3-4 节“扬”:颂扬“光”的意义。第 5-6 节“抑”:追思“泪”的价值。第 7 节“扬”:展望“花”的快乐第 8 节“抑”:感叹“果”的“灰心”。第 9 节“扬”:点明红烛的精神本质。4、走进文本,体悟情感(1)细读鉴赏①如果将《红烛》浓缩为三个问题,则这三个向题分别是什么,其答案又分别是什么 三个问题:为什么是“红”的烛?为什么要烧蜡成灰才放出光 为什么要流泪 答案分别是:牺牲与奉献的本心。“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是蜡烛生命存在的价值所在。为不能更好地奉献与牺牲而流泪,为培育出慰藉的花儿而流泪。②“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这句中的“诗人”是闻一多吗?“吐”字让你联想到哪一个成语?“吐”可以替换成其他动词吗 “诗人”指向所有愿意为时代鼓与呼的人。成语是“呕心沥血”。“吐”最为恰当,能体现出一种忘我的奉献。③如何理解第 2 节的“一误再误”?诗人心中的矛盾是什么,冲突又是什么 “一误再误”并无固定答案,大体指向“燃烧成灰”和“发出光热”。诗人心中的矛盾在于作为个体的蜡烛,为什么必须牺牲自我才能实现奉献的目标;冲突则可能包含了传统道德与新文化主张在“人”的意义认知上形成的对立。④第 3 节中为何又反复强调“不误”?“自然的方法”有何含义 诗人深度思考后的省察与决定。“自然的方法”即应该有的方法。蜡烛本就为燃烧而诞生,这是蜡烛的天赋使命。⑤第 4 节中的“红烛”与世人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立与反差,“世人”是什么样的人,与“诗人”有何差别?该节中的“监狱”有何念义?“世人”即普通国民,具有鲁迅所言的劣根性;“诗人”则是播种者,起着唤醒民众的作用。“监狱”更多指向囚禁进步思想和现代文明的精神牢狱。⑥“红烛”为何而“伤心流泪”?“何苦”中包含了些情感?为“烧得不稳”而流泪,意指未能更好地奉献,这是自责的泪。“何苦”中有劝慰,有忠告,有理解,有价值认同。⑦既然“红烛”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为何还会“灰心” 花与果只是理想中的产物,并非现实。现实人生的更大可能,在于虽有奉献牺牲,却依旧无法改变沉沉暗夜。面对无边黑暗,灰心也就成为一种必然。⑧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这是一种“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主张,呈现的是传统文人一以贯之的忠诚。综合探究《红烛》是一首咏物诗。咏物,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闻一多借“红烛”这一意象,言了何志,抒了何怀?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各种苦痛;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价值诉求,追寻将个体无私奉献于并不美好的时代的决心……红烛的这些品质,代表的是诗人内心中秉持的价值观念。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的社会大变革中,诗人怀揣赤诚的爱国爱民之心,可能通过自身的奉献而唤醒世人沉睡的灵魂,为世界带来“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果子”。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5、对比阅读《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在内容、情感以及创作风格上存在哪些差异 从诗歌风格而言,《红烛》直面沉重的现实而抒发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属于典型的现实主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淡化社会环境而一味放大个体的创造力量,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从诗歌情感而言,《红烛》悲而不伤,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试图用自身的一腔热血作路标,以伟大的牺牲抒写并不缤纷的图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张扬有余而厚重不足,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极度自信中无限放大青春的力量,用浓烈的浪漫遮蔽了现实的惨痛。如果将这两首诗歌比作两个历史人物,则《红烛》只能是杜甫;《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只能是李白。6、总结升华:早先所知的闻一多先生,并非诗人,而是斗士。这与他的死有关,一副斗士的铁骨,被那最后的演讲承载着,撞击过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由此想到了屈子,虽赴死的方式不同,却都感天动地,悲壮激越。有人道屈子首先是政治家,而后才是诗人,因为政治家使其择死;然而让后人年年端午而祭,则是诗人之死,死得诗意。我想闻先生震撼人心之死,大概亦如此吧。如果说屈子的香荃使之永恒,闻先生的红烛则使斗士不朽!红烛之泪,是先生流自心底之忧国热泪;红烛之光,是先生燃其生命所发之爱国之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