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经典常谈》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核心目标一:深度认知与兴趣激发1.深化对作者及作品的认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经典常谈》的作者背景、创作初衷及学术贡献,通过构建作者生平与作品内容的关联网络,增强学生的历史与文化感知力。2.全面梳理内容框架:通过思维导图、时间线等直观方式,系统梳理《经典常谈》的章节结构、核心观点及所涉经典文献的概要,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3.激发阅读兴趣与热情:结合名家点评、读书分享会、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活动,展现《经典常谈》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探索欲和阅读热情。核心目标二:阅读策略与方法精进1.掌握选择性阅读技巧:以《经典常谈》为实践蓝本,教授学生如何根据个人兴趣、学习需求及研究目标,灵活选择阅读内容,运用快速阅读、精读、跳读等方法,高效获取关键信息。2.强化阅读策略应用:引导学生设立阅读目标、制定阅读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选择性阅读策略,提升阅读效率与深度。3.培养文化自信与批判性思维:在深入阅读《经典常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意义,鼓励其以批判性视角审视经典,培养独立思考与文化自信。二、教学重点:1.构建知识网络,激趣为先:将梳理全书框架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紧密结合,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和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经典常谈》的基本内容,为深入阅读打下坚实基础。2.深化阅读策略,学以致用:将选择性阅读方法的教学置于核心地位,通过实例分析、实操演练等方式,确保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方法,更能在实际阅读中灵活运用,实现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强调文化自信的培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传统文化的力量,成为有思想、有见地的阅读者。三、教学过程:导入:视频导入,创设情境,出示学习任务观看视频:《典籍里的中国》宣传片。创设情境:市里要建设中华文化经典馆,计划布置五个展厅,为其中一个展厅或某个展厅的一个展区,写解说词。展厅主要内容依据朱自清先生写给中学生的书——《经典常谈》来进行布置。学习任务一:深入探索作者与《经典常谈》全书精髓学习活动1:回顾朱自清先生的文学世界让我们首先唤起对朱自清先生的温馨记忆。大家是否还记得那些触动心灵的文字?是的,我们曾共同品味过《匆匆》中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慨,也曾在《背影》中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父爱。这些作品,都是朱自清先生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学习活动2:走近朱自清——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巨匠现在,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PPT展示朱自清介绍:朱自清,生于1898年,逝于1948年,原名自华,后更名自清,字佩弦,号秋实。他不仅是现代散文界的璀璨明星,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深邃的学者,更是勇于担当的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散文,以其质朴细腻、情感真挚、语言精炼而著称,《背影》与《荷塘月色》更是家喻户晓,广为传颂。学习活动3:《经典常谈》——古代文学的导航图接下来,让我们揭开《经典常谈》的神秘面纱。这本书,是朱自清先生精心编纂的一部古代文学入门指南,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通往古代文学殿堂的道路。《经典常谈》写了哪些内容:PPT呈现:书中涵盖了《说文解字》的汉字奥秘、《周易》的哲学智慧、《尚书》的历史记载、《诗经》的民歌风情,以及《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著作的精髓,还触及了诸子百家、辞赋、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系统地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与辉煌成就。学习活动4:浏览目录,定制个性化阅读之旅为了更好地享受这场文学盛宴,请大家先浏览一遍《经典常谈》的目录的提纲介绍。这不仅仅是一份书目的清单,更是通往古代文学世界的地图。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选择感兴趣的章节进行深入阅读。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内容简介 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周易》第二 八卦是圣物,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尚书》第三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诗经》第四 诗的源头是歌谣。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三礼第五 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做礼治主义。春秋三传第六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四书第七 规定这四种书因为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因为朱注书义好些,切用些。《战国策》第八 "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史》《汉》第九 《史》《汉》所采者博,所择者精,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诸子第十 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看法,种种的主张;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让它稳定下来。辞赋第十一 赋似乎是我国特有的体制。虽然有韵,而就它全部的发展看,却与文近些,不算是诗。诗第十二 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文第十三 中国一切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语言的现代化也是自然的趋势,并不足怪的。附录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学习活动5:《经典常谈》这本书的介绍体例:按照“文字——经——史——子——集”的顺序进行介绍的。PPT呈现:“小学”(“文字学”):《说文解字》第一经:儒家经典著作。《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四书”第七、“春秋三传”第六史:史书、正史《史记》《汉书》第九,《战国策》第八子:先秦百家著作诸子第十,《墨子》《吕氏春秋》集:文集、诗词汇编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离骚》《九章》学习任务二:探索“常谈”精髓,领略“经典”魅力主问题聚焦:“常谈”中蕴含着哪些经典文化的精髓?何种书籍能够跨越时空,被尊为“经典”?学习活动一:经典常识初探——四书五经常谈就是了解经典的相关常识。考考你:在这本书中,提到的“四书”是指什么?“五经”又包括哪些?PPT呈现:四书:儒家学说的核心典籍,包括《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孟子》(孟子及其门人的政治、教育、哲学等思想)、《大学》(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纲领)、《中庸》(阐述中庸之道,是儒家经典之一)。五经: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文献的合称,涵盖《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礼记》(记载先秦礼制的书)、《易经》(阐述天地万物变化的哲学书)、《春秋》(鲁国史书,微言大义)。学习活动二:深入解读“《春秋》三传”知识拓展:《春秋》:作为五经之一,其文字简练,寓意深远,非经注释难以领会。“《春秋》三传”:指《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以叙事为主,解释《春秋》)、《春秋公羊传》(侧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春秋谷梁传》(同样致力于解释《春秋》,但风格与《公羊传》略有不同)。三者均为编年体史书,对理解《春秋》至关重要。学习活动三:广览“诸子百家”,领略思想盛宴任务预览: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思想活跃,形成了众多学术思想派别,史称“百家争鸣”。这一时期涌现出众多杰出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及著作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请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填写以下关于“诸子百家”的表格内容。通过团队协作,相互补充,共同完善。学派名称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著作 对后世影响儒家 孔子、孟子 仁爱、礼制 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道家 老子、庄子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强调自然与和谐,对哲学、艺术有深远影响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 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基础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提倡平等、反对战争,对国际和平主义有启示... ... ... ...(注:表格中省略号表示可继续添加其他学派及其相关信息。)学习任务三:品味《经典常谈》的艺术韵味学习活动1:细品语言,领略风采读一读,感受语言:朱自清先生这本书是对这些经典的介绍,这本书读起来怎样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话,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觉?PPT呈现:中国文字相传是皇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明确:《经典常谈》虽为一部融合散文风格的学术著作,却丝毫不见刻板与沉闷。它并未采取枯燥无味的平铺直叙方式,而是巧妙地提纲挈领,以温婉细腻的笔触,缓缓铺陈开来。书中内容引人入胜,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时而眉头紧锁,时而豁然开朗,原有的困倦与疲惫悄然消散。朱自清先生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能够饶有兴趣地探索一个时代的风貌、一个群体的精神面貌,或是一类作品的深刻内涵。学习活动2:深入阅读,强化感受再让我们沉浸于另一段精彩描述之中:PPT呈现“他们的话语,已非春秋时那般温婉含蓄,而是如同江河奔腾,滔滔不绝,几近于背诵之态。其言辞,时而绚烂如天花乱坠,引人遐想;时而夸张扭曲,不问事理,只为触动君王之心弦。”(《文第十三》)此段文字,朱自清先生以精炼之笔,勾勒出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独特风貌,其语言之灵动,描绘之细腻,令人叹为观止。正如当代学者吴小如先生所言:“朱自清先生一生致力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其工作虽细微却扎实,文笔冲淡而意境深远。他总能将沉重之事或复杂之理,化繁为简,以轻盈生动的笔触呈现,使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轻松领悟其中真谛。《经典常谈》一书,正是这一特点的完美体现。”学习活动3:总结归纳,提炼艺术特色回顾《经典常谈》的阅读之旅,我们不难发现,该书之所以引人入胜,其艺术特色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语言生动,文采斐然:朱自清先生以散文家的笔触,赋予经典介绍以鲜活的生命力,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叙述流畅,引人入胜:全书结构严谨,叙述流畅,既有提纲挈领的宏观把握,又不乏细致入微的微观描绘,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跟随作者的思路,深入了解经典内涵。见解独到,启人心智:朱自清先生在介绍经典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使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触动。文化传承,意义深远:《经典常谈》不仅是一部介绍经典的著作,更是一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了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习任务四:互动探索,掌握阅读经典之法学习活动1:知识小测验——探寻书籍之源让我们深入探索,检验一下你对书中内容的掌握情况。请根据以下信息,猜测这是关于哪本书的介绍:PPT呈现秦朝前,战国末年,因文字统一之需,仓颉造字的传说应运而生;秦一统后,小篆成为官方文字,随后隶书兴起;汉末,隶书形态转变,形成扁方的“汉隶”;至魏晋,隶书再变,称为“正书”;晋唐之间,“正书”又被称为“隶书”,而原先的“汉隶”则被赋予“八分书”之名;晋代,正书简化成“行书”,亦称“楷书”,宋代则改称“真书”。【明确】:这一描述与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提及的书籍紧密相关,它便是《说文解字》。学习活动2:再探经典,知识链接继续挑战,看这段描述指向哪部经典:PPT呈现作者早年游历四方,广采风俗民情,搜集民间故事。秉持“探究天人关系,贯通古今变迁,自成一家之言”的史学理念,创作了中国首部纪传体通史。此书汉代人称为《太史公书》,其体例严谨,包含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分别记载帝王政绩、年代大事、典章制度、诸侯世系及社会各阶层人物。【明确】:在八年级上册学习《周亚夫军细柳》时,我们已有所接触,这部著作便是《史记》。学习活动3:选择深入,理由阐述请从《尚书》《诗经》《战国策》《汉书》中挑选一本,结合《经典常谈》的解读,说明为何选择它进行深入阅读。【示例】:我选择《诗经》。《经典常谈》详尽阐述了《诗经》的起源、构成及其艺术特色。作为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不仅是诗歌艺术的启蒙,更是了解先秦社会生活的窗口。深入阅读《诗经》,我能从中领略到古人生活的点滴,感悟人生的哲理,同时欣赏其语言之美,学习并掌握赋、比、兴等诗歌表现手法。选择它的理由在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已有相关基础,且《诗经》内容贴近生活,易于产生共鸣。学习活动4:创意腰封,推广经典新书问世,腰封作为书籍的“名片”,承载着推介与宣传的重任。请为《经典常谈》设计一款腰封,并解释设计思路。【示例设计】:腰封采用淡雅色调,中央配以古朴的书卷图案,文字部分简洁而富有吸引力:“《经典常谈》——穿越千年的智慧之旅,朱自清引领您细品中华文脉之美。提纲挈领,娓娓道来,让经典不再遥远,让文化之光温暖心灵。”此设计旨在通过视觉与文字的双重引导,让读者一眼便能感受到书籍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点拨:设计的腰封内容+内容两部分介绍+这样设计的理由。交流互动,学生展示。学习任务五:创意解说词创作引言: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经典如同璀璨星辰,引领着后世探索与传承。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大家钱伯城先生曾盛赞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称其为步入国学殿堂的钥匙,既筑基又深具学术价值。此书不仅展现了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更蕴含了通达古今、兼容并蓄的文化观与历史观,为后学点亮了智慧的灯塔。正如苏轼所言:“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每次作一意求之。”在浩瀚的经典世界里,选择我们热爱的篇章深入探索,正是《经典常谈》给予我们的宝贵启示。任务要求:请结合《经典常谈》的精髓,为中华文化经典馆的一个展厅(聚焦于某一类经典)或展厅内的一个展区(专注于某一本书)创作一篇图文并茂的手抄报解说词。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吸引更多访客驻足,共同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示例:展厅名称: “诗韵流芳——《诗经》展区”解说词:欢迎踏入“诗韵流芳——《诗经》展区”,这里是一扇通往三千年前华夏文明的心灵之窗。《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犹如一条穿越时空的河流,流淌着先民们的情感与智慧。【开篇引言】在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引领下,我们得以一窥《诗经》的非凡魅力。它不仅记录了周代社会的风貌,更蕴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与淳朴的民风民情。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每一次吟诵,都是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展区亮点】风雅颂三篇:展区以《诗经》中的“风”、“雅”、“颂”三大类别为线索,通过精美的插图与简洁明了的文字介绍,展现不同题材与风格的诗歌之美。经典篇章赏析:精选《关雎》、《蒹葭》等脍炙人口的诗篇,配以现代艺术家创作的插画,让古典诗意跃然纸上,引导访客感受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互动体验区:设置诗歌朗诵角与书法体验区,鼓励访客亲自诵读《诗经》原文,或挥毫泼墨书写经典诗句,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课件出示】课下任务: 结合《经典常谈》这本书,为中华文化经典馆的一个展厅(即一类经典)或展厅一个展区(即一本书)结合这节课内容,以手抄报的形式,图文并茂,写一篇解说词,吸引更多的人前来。结束语:让我们携手,以《经典常谈》为舟,扬帆起航,驶向那片浩瀚无垠的经典之海。在那里,不仅有知识的宝藏等待我们发掘,更有文化的根脉引领我们前行。正如朱自清先生所寄寓的殷切希望,让我们在经典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