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二地理备课组课题: 地表形态的变化【课标解读】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示意图,说明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及其地表形态。2.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地表形态,说出内外力作用的表现。3.人地协调:运用地理示意图,说明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4.地理实践力:结合实例,说出常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特点及成因。【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重难点)2.了解内、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重点)【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第四课时【新课导入】2020年12月8日,12月8日,中国、尼泊尔两国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米。大约1300万年前,珠峰的高度一度达到了1.2万米,如今我们看到的珠峰高度,只不过是它曾经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二多罢了。1.2万米!什么作用造成的?实际只有8800多米!又是为什么呢?【自主学习】一、流水作用地区差异表现地区 流水作用表现 典例构造抬升区 以侵蚀切割作用为主,形成各类侵蚀切割地貌 青藏高原周边山高谷深,水拍云崖景观构造稳定区或构造沉降区 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开阔的冲积平原,河口地区出现三角洲 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图解】流水作用地区差异 二、流水作用1.水蚀作用分类侵蚀类型 作用形式 主要发生地区 作用结果下切侵蚀 水流垂直地面向下侵蚀 构造抬升的山区 加深河床或沟床,常形成“V”形谷溯源侵蚀 受流水冲刷的部位不断向河流上游方向移动 河流或沟谷底部地形变陡之处 使沟谷或河流的长度不断增加侧向侵蚀 受横向环流作用,弯曲河段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而崩塌后退 河流弯曲河段 山区——河谷不断展宽平原地区——形成曲流带,最终形成牛轭湖2.流水沉积作用(1)河流流速较快时,搬运能力较强,可携带比较粗的碎屑颗粒,因此沉积物粒径较大;反之,当流速较小时,沉积物粒径较小。(2)从上游至下游,河流沉积物粒径逐渐变细。在构造沉降区,常常形成冲积平原。【图解】河流流速与沉积物粒径大小关系【思考交流】探究一 水蚀作用与地表形态四川盆地原为古湖泊,白垩纪时古湖水被蚀通外泄,湖水排干,古湖床出现河床,即古嘉陵江河道前身。古嘉陵江源头至略阳即止。在原南充县境内,形成众多河曲,后随着地质构造运动,河曲深嵌峡谷之中,青居曲流是嵌入式河曲中最典型的代表。河流在此画出一个359°的“Ω”形态,其顶端最窄处仅400米,堪为世界奇观。1.简要说明四川盆地由古湖泊演变成盆地的过程。(区域认知)提示:白垩纪之时,古长江不断溯源侵蚀,切穿巫山山脉,导致古湖湖水外泄,湖水排干,形成盆地。2.从名称上推测西汉水与汉江在地质历史上的关系,并说明其成为嘉陵江支流的原因。(综合思维)提示:从名称上看,地质历史时期,其应为汉江的源头。根据材料,古嘉陵江源头仅到略阳止,后由于古嘉陵江不断发生溯源侵蚀,袭夺古汉江源头,使其成为嘉陵江的支流。3.简述青居曲流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提示:古湖泊湖水排干,湖床裸露,形成盆地。盆地底部地形较为平坦,古嘉陵江流速较慢,河流的侧蚀作用强,河道不断弯曲,形成河曲。后随着地壳抬升,河流下蚀作用增强,河曲深嵌山谷之中,形成嵌入式河曲。探究一 风蚀作用在新疆,距克拉玛依市西南100千米,有一处独特的风蚀地貌,形状怪异,维吾尔人称为“沙依坦克尔西”,意为魔鬼城。其实,这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地貌指在干旱地区,由土状沉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侵蚀、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1.说明雅丹地貌分布区气候特点。(区域认知)提示:根据材料,雅丹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这里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冬春季节风力强劲。2.雅丹地貌是风蚀地貌组合。分析说明雅丹地貌区风蚀地貌形状怪异的原因。(综合思维)提示:区域各地风力大小不同、岩性不同,抗蚀性能力不同。因而产生差异侵蚀,形成形状怪异的形状。3.简述风蚀作用与风化作用的区别。(区域认知)提示: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风化的产物残留在原地。风蚀作用是指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过程。表现为风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所侵蚀的物质并不停留在原地,而是被风力作用搬运至其他地方沉积。探究二 流水的沉积作用与地表形态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如图为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示意图。1.根据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径变化特点推断河流沉积作用特点。(区域认知)提示:根据图示,由早至晚,沉积物粒径先由小变大。结合材料,“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说明此时期河流流速快,搬运能力强,沉积物粒径较大。随后,沉积物粒径减小,说明河流流速减慢,搬运作用减弱,沉积物粒径减小。2.扇三角洲是沉积物出山口后直接进入水体沉积形成。分析湖泊水位变化与三角洲面积之间的关系。(地理实践力)提示:扇三角洲是河流出山口后直接进入水体沉积而形成。湖泊水位下降,河流河口位置向前延伸,沉积作用不断随河口位置向前发展,因此三角洲面积会扩大。反之会缩小。【归纳总结】一、水蚀作用与地表形态1.流水的侧蚀作用与地表形态(1)横向环流因离心力作用引起的垂直于主流向的横向水流运动,其表层水流流向凹岸(凹岸受侧侵),底部水流流向凸岸(将所侵蚀的泥沙携带至凸岸处沉积,其结果是凹岸越来越凹,凸岸越来越凸)。(2)河曲的形成与侧向侵蚀①形成过程当河流流经地形平坦的地区时,抗侵蚀能力弱的一侧河岸在河水侵蚀作用下坍塌,原来顺直的河岸变得弯曲凹陷。河流主流线因惯性作用而向凹岸偏移,受较强离心力作用的上层河水加速流向凹岸,凹岸受侵蚀作用增强,同时凹岸处水位增高,产生向下水流。下降水流从河床底部流向凸岸,同时将侵蚀掉的泥沙携带至凸岸处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弯曲度不断增大,形成河曲。河曲形成后,河床的弯曲程度不断加大。当有较大洪水来袭时,河曲曲颈处被冲开,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弯曲河道被废弃。受两端泥沙淤积影响,废弃河道封闭,形成静水湖泊,形如古代“C”形的牛轭或者弯月,故称牛轭湖或月亮湖。②河曲的分布与发展河曲主要是由于河流的侧蚀作用形成,故河曲比较发育的河段一般分布在地形比较平坦的地区。如我国内蒙古高原的河流、长江中游河段。在河曲形成以后,若地壳显著地抬升,则河流流速增大,河流的下蚀作用增强,形成嵌入式河曲。嵌入式河曲一般分布于河流的上游山区,如长江、黄河上游。2.流水的溯源侵蚀与地表形态(1)溯源侵蚀:亦称向源侵蚀。是指地表径流使侵蚀沟向水流相反方向延伸,并逐步趋近分水岭的过程。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并使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剥蚀分离向上游源头后退,河流长度变长。(2)瀑布的形成、消失与溯源侵蚀①形成:瀑布,又称跌水。当河流跨越不同类型的岩层边界时。如果河流从坚硬的岩石河床流向比较柔软的岩石河床,较软的岩石河床侵蚀更快,并且两种岩石类型相接处的坡度更陡。随着时间的推移,坡度越来越陡,最后呈近似垂直的崖壁,形成瀑布。②消失: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有瀑布的地方,河流总是会向上游方向发生溯源侵蚀,力图把高处削平,让河道趋于平缓。于是瀑布的位置就逐渐向上游方向退缩,瀑布的落差也随之减小,直至最后消失。二、流水的沉积作用与地表形态1.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山麓冲积扇等地貌的分析方法:先分析河流含沙量大的原因;然后分析泥沙沉积的原因。(1)以洞庭湖平原为例:长江上游落差大,河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大。进入中游地区后,河流流速迅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冲积平原。(2)冲积扇的形成:山麓以上,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大。当河流出山口后,河流呈扇形形成众多叉流。随着流速迅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2.流水沉积作用特点:在稳定的沉积环境下,①水平方向——从河流上游至河流下游(随着距风源地越来越远),沉积物粒径逐渐变小;②垂直方向——同一地自上而下,沉积物粒径逐渐变大。【针对性训练】海岸线是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海岸线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等均影响海岸发育。下图为6 000年来上海海岸线的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1.6 000年来,图中海岸( )先沉积后侵蚀 B.以沉积作用为主C.先侵蚀后沉积 D.以侵蚀作用为主2.与图示海岸线的变迁关系最小的是( )A.城市建设需要 B.港口建设C.河流泥沙淤积 D.板块运动【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