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教学内容分析 《祝福》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是一篇经典的名家名作。鲁迅先生眼光犀利、思想深邃,《祝福》中所传达的封建礼教对人的戕害对于高中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人物分析入手,重点是掌握从外貌描写中的细节部分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祥林嫂形象前后的变化,在强烈的对比中引出对主旨的探寻。本次30分钟的教学主要集中在从外貌描写中的细节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以及生存状态。2.学习者分析 1.知识储备:学生经过初中阶段以及必修上册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分析人物的基本方法,但分析大多浮于表面,缺乏对细节的关注。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和阅读体会,思考逐步全面、缜密,但对于他们而言深入挖掘文本中体现的思想内涵仍具有难度。 2.学习心理:高二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活跃,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对新知识的渴望。记忆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不断增强。3.学习目标确定 语言建构与应用:通过接龙的形式对生字词掌握情况进行检查,丰富语言积累。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欣赏与创造:通过对三次集中对祥林嫂外貌描写中的细节进行分析,推断出人物的形象以及生存状态,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文本解读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初步感受祥林嫂的悲剧命运。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对故事情节进行梳理。 难点:从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出祥林嫂的形象以及生活状态。5.学习评价设计 首先通过接龙时学生的表现,判断出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其次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回答问题的质量判断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最后通过作业的检查,判断学生对方法的掌握情况。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检查生词,概括情节教师活动1 一.导入 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写到“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但在《祝福》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人在大雪纷飞中悄然离世,最终也未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她是谁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同开启今天的学习。 二.检查生字词 好同学们,在早读的时候我们已经将文章通读了一遍,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字词的识记情况。 寒暄 渣滓 唾弃 送灶 炮烙 蹒跚 陈抟 窈陷 一瞥 朱拓 草窠 驯然 荸荠 蹙缩 俨然 呜咽 歆享 醉醺醺 咀嚼jǔ jué 牲醴lǐ 不更事gēng 执拗niù 咬文嚼字jiáo 负疚jiù 形骸hái 两颊jiá 监生jiàn 沸反盈天yíng 踌躇chóu chú 窥探kuī 间或一轮jiàn 桌帏wéi 讪讪shàn shàn 惴惴zhuì zhuì 胆怯qiè 怔怔zhèng zhèng 大家下课需要把这些词语写上两遍,下节课上课将进行听写。 三.梳理情节 好。在早读的时候我们通读了全文,并且当时呢老师留了两个小问题,大家还记得吗?本文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是谁呢?好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是祥林嫂(写板书)。那么围绕着祥林嫂作者设计了哪些情节呢?请同学们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并尝试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情节内容。老师概括出了7个情节,看大家能概括出几个。先给大家起个头①出逃做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一会儿老师抽同学来进行回答。“①出逃做工②被抓回山③被迫改嫁④失夫丧子⑤去捐门槛⑥问我魂灵⑦悲惨死去”通过梳理情节你觉得祥林嫂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呀?(不幸?愚昧?)对任何人物形象的理解呢,都离不开对文本的分析。好现在就让我们进行文本细读,探究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1 以接龙的形式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同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独立思考+同桌讨论,举手回答相应问题。活动意图说明: 课前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接龙的形式对生字词的读音进行明确,引起学生对生字词的重视;对有关祥林嫂的情节按时间顺序进行梳理,引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环节二:教师引领,学习方法教师活动2 一.寻读课文 师: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请问文中有几处对祥林嫂的外貌进行了集中的刻画?(请大家用横线标注出来)在同学们开始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概念。什么是外貌描写呢?就是对人物的容貌、衣着、体态、装扮等进行描写,从而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生存状态。 (大家注意使用寻读、跳读的方式、快速准确的定位信息) 二.情节对应 这三次集中描写分别对应了7个情节中的哪些情节?请同学们进行连线。 师:有哪位同学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次对应的是情节⑥我回到鲁镇时见到了祥林嫂;第二处对应情节①;第三处对应的是情节④-⑤。好,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我们总结的情节是不是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呀,从祥林嫂初到鲁镇到最后她悲惨的死去,那从连线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先写了祥林嫂将死时的样子,大家想一想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目的呢?(停顿一下)我听见有同学说是设置悬念,那作者到底设置了什么样的悬念,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大家先在心中打一个问号,看看我们分析完这三次集中描写,大家会不会找到问题的答案。下面就让我们对这三处集中描写进行分析。 三.教师带领,分析第一处外貌描写中的细节 我们先来看第一处 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们来看作者描写了祥林嫂的什么呀?我听见有同学说头发、脸色、眼珠、破碗、竹竿等等。没错大家说的都很正确。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一下。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能不能边听同学的朗读,边在脑海中想象出祥林嫂的形象。等同学朗读完后,老师有问题问大家。怎么样,同学们在脑海中有了祥林嫂的形象了吗?大家为什么能快速的在脑海中想象出祥林嫂的形象呀?是不是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的非常细致。那我们来看,外貌描写中藏着哪些细节。老师将这一段分成了三小部分,方便我们下一步进行分析,同学们可以标注上①②③ 我们先来看①,这里有哪些细节呢?是不是有一些时间“五年前”“四十上下”也有一些颜色“花白”“全白”。那老师要问大家一些问题了。 1.五年前的祥林嫂大概几岁?头发花白是什么样子?说明? 三十五左右;黑白掺杂;沧桑 2.现在祥林嫂几岁?头发什么状态?短短五年的时间头发就由花白变为全白说明? 四十上下;已经全白;经受了许多打击与折磨已经十分苍老 我们再来看第②处,这里有哪些是细节呢? 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悲哀神色、木刻、间或一轮、活物。 1.祥林嫂的脸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说明? 严重的营养不良 2.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说明? 麻木 3.眼珠间或一轮说明?写祥林嫂是“活物”而不是“活人”说明? 呆滞、行尸走肉 我们再来看第三处,这里有哪些是细节呢? 破碗,空的、竹竿、开裂。 1.破碗暗示了祥林嫂现在的身份是? 乞丐 2.作者专门把“空的”单独拎出来意欲何为? 强调鲁镇已经没人同情祥林嫂,愿意给予她施舍了。 3.联想一下祥林嫂吃什么、住什么呢? 4竹竿下端开了裂说明什么呢? 使用时间长、身体虚弱。 5.祥林嫂现在的生活状态是? 可怜的乞丐。 四.方法总结 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小结。刚刚我们分析了外貌描写中的细节,通过探究一些问题,分析出了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所以大家在看外貌描写时,不要浮于表面的草草读过,而是要关注其中的细节,多追问自己几个问题,从而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独运。 学生活动2 快速略读课文,寻找关键信息。 将三次描写与具体情节进行连线。 口头提问。 朗读。 举手回答问题。 6.记笔记。 外貌描写细节人物形象、生活状态①五年时间 花白 全白 四十上下经受了许多打击与折磨已经变得十分苍老、憔悴 ②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木刻 间或一轮、活物营养不良 麻木 呆滞、行尸走肉③破碗,空的 竹竿,下端开了裂可怜的乞丐即将被逼到绝路。活动意图说明: 要求学生快速从文中找出对祥林嫂的集中描写,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第一次集中描写祥林嫂的外貌中的细节进行分析,并提醒学生记笔记,及时掌握这种分析方法。环节三:合作探究,应用方法教的活动3 一.小组合作 刚刚老师带领着大家对第一次描写进行了分析,交给了大家关注外貌描写中的细节,分析人物形象和生活状态的方法。那么现在就到了大家大展身手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表格,请大家自行默读第二处集中对祥林嫂进行的描写而后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一会儿请同学来进行回答。 头上带着白头绳除了说明她在服丧期。还有没有说明什么?白头绳像不像一个标志呀?标志什么?她戴在头上的白头绳似乎也在昭告着天下人,她要为死去的丈夫戴孝,要守住妇道、守住名节。 二.独立思考 看来大家都对今天学习的方法进行了运用,非常好。刚刚老师通过表格还是对大家有一定的提示,下面老师将给大家展示一个空白表格,请大家独立思考,完成白板上的表格,一会儿抽同学进行回答。(下来走动) 这位同学关注到了祥林嫂这时还带着白头绳,我们刚刚分析,它对应的情节是失夫丧子之后,这说明祥林嫂改嫁后又死了丈夫和儿子,现在在为它们服丧。改嫁这件事在我们今天看来可能很正常,但在封建社会,改嫁符合封建礼教的要求吗?有同学可能会问了,到底什么是封建礼教呢?是指封建社会一切规矩的总称。对于女性而言它强调“从一而终”一女不侍二夫。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可见在封建礼教的要求下女性要保持贞洁,不能再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贞节牌坊(放图片)在古代,丈夫死后再嫁会被认为不贞,很多家族为了名声好听,逼迫寡妇殉情得到贞节牌坊,这样整个家族就会得到好名声,家里男女嫁娶也能更进一步。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改嫁是不合礼教的要求的。如果说第一次带白头绳是她守妇道的证明,那这次带白头绳就是她丧失贞洁耻辱的标志了。带着白头绳定会遭来别人的非议。那祥林嫂可以不带吗?不能,因为不带也违反了礼教,不守丧更是错上加错。鲁迅先生通过这一个小小的白头绳就将礼教对人的束缚展现了出来。 你说她的服饰没有变还是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老师要追问你一下。是她特别喜欢这一身衣服不舍得换吗?你说可能她没钱换,这确实是一种可能。你注意一下这些衣服的颜色,乌裙就是黑裙、月白其实是淡蓝色,这些颜色是不是都是冷色调呀,象征着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一直穿着这身衣服也象征着祥林嫂无法摆脱这个命运。从这里便可看出鲁迅先生构思的巧妙。她脸色青黄,但脸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说明她逐渐丧失了活力。 好大家分析的非常好,我点一位同学来复述一下今天学习到的方法。(没错,作者往往会在文中对某些地方进行细致地刻画,找到它们,并通过我们合理的推断与想象便可以对文中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我们的文本解读能力就会随之提升。)非常好请坐。 三.回扣问题 通过我们对三次集中描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的形象由有活力的农村妇女到逐渐丧失了活力再到成为了行尸走肉。回到一开始我们探讨的那个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不顺着写呢?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有没有同学有想法。 老师来提示大家一下。大家看祥林嫂形象前后差异大吗?...引出对比。在强烈的对比中引导我们思考造成祥林嫂形象变化的原因,从而深化主旨。所以用倒叙的手法写祥林嫂: 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我们不禁想看看初到鲁镇时的祥林嫂是什么样的) 2、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深化主旨。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祥林嫂的形象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与我们刚刚提到的礼教有关系吗? 《祝福》一文的主旨到底具体是什么呢? 我们下节课来继续分析。学的活动3 填表格。 举手回答问题 小组成员共同填表格 独立思考后举手回答问题 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回答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 以小组合作、个人独立思考的方式,检测学生对与方法的掌握情况。通过对三次形象描写的梳理、分析与整合,思考祥林嫂形象产生变化的原因,从而引出对主旨的分析。 环节四:作业布置,巩固方法教师活动4 一.作业布置 最后我们来布置作业。第一个,请同学们将PPT上的生字词抄写两遍,下节课课前听写。第二个请大家找出文中对鲁四老爷的外貌和细节的描写,从而分析出鲁四老爷的人物形象。鲁四老爷的形象具有典型性,他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一类人对祥林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下节课来继续探讨,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学生活动4 回顾课上所学 记作业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作业布置,巩固课堂上所学习到的方法;同时承上启下,为下节课分析文章的主旨做铺垫。7.板书设计 《祝福》 鲁迅 祥林嫂 外貌描写(细节) 分析 人物形象、生存状态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将PPT上的生字词抄写两遍,下节课课前听写。 2.找出文中对鲁四老爷的外貌和细节的描写,从而分析出鲁四老爷的人物形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