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课文。2.学会用自己的观点评析文中人物。3.从故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宽容的人。4.初步体会魏晋之风。教学重点:学会用自己的观点评析文中人物。;从故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宽容的人。教学难点:初步体会魏晋之风。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现代著名学者吕叔湘先生曾经评价《世说新语》说:“着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如睹。”上节课我们通过《咏雪》的学习,感受到了谢道韫的才气。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世说新语》,去领略那个时代的人物风采。板块一:读准读通读懂1.下面请一位已经预习过的同学为大家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找到陈家家风的两个关键词。好,哪位同学来读一下?请你。预习得很好,读得很准确,连“不”这个通假字的读音也读对了。请大家看下面的注释,不通的是哪个字?对,是否的否,尊君在不?意思就是—一令尊在不在?好,那么关于陈家家风的关键词,你认为是那两个?诶,信、礼。接下来,我们通过细读课文,感受陈家家风美好而深刻的内涵。首先,请自由读课文三遍,并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老师,问同学。给大家5分钟时间,开始。好,同学们,故事都读懂了吗?大家都很自信,好样的,那我来考考你们,看看我能不能把你们考倒。(1)与友期行中的期,什么意思?对,约定,与朋友相约同行。现在有个词“不期而遇”取的也是这个意思。(2)我们继续。相委而去中的去,意思是一一诶,离开,就是说丢下我走了,离开了。(3)最后一个,这个有点难度。去后乃至中的乃什么意思?果然,大家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到底是就还是才的意思?到底是离开后才到,还是离开后就到了?对,这里应该取“才”的意思。就到了有来得很早的味道,才到说明来得太迟了,乃,在这里翻译成“才”更符合文义。同学们果然由自信的资本,重点字词都掌握了。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我读叙事部分,男生读陈太丘友人的话,女生比较可爱,读七岁的元方的话。注意要读得入情入境。读得不错,尤其是男生把友人“怒”的语气读得活灵活现啊。板块二:感受陈家守信崇礼之风本则故事选自《世说新语 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那么,文中陈太丘和陈元方的言行,合乎方正的标准,即他们家风所信奉的“信”和“礼”吗?请深入思考,然后自由发表看法。(1)我认为陈太丘的言行,不符合方正的标准。因为他和友人约定好了一起走,可是,他却先走了。这是不守信用的表现。(2) 我不同意!他们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是朋友没有准时到达。是的,我们说,陈太丘的行为符合“信”的标准,是因为—一陈太丘遵守约定,没有在中午之前提前出发:陈太丘在一定程度上包容了朋友的失信,一直等到了中午过后才走。2.如果我们设想一下,陈太丘一直等下去,等到朋友来了再走,会出现什么后果?你说。可能还有别人在等陈太丘呢。如果陈太丘不按时出发,陈太丘自己就可能失信于其他人。守信不仅意味着自己遵守约定,也意味着不一味包容不守信用的行为。否则会怎么样?是啊,失信的人就不会反省,以后还会失信。看来,陈太丘守信,包容,但是,有原则,有底线。3.我们再看他的儿子元方,元方符不符合“礼”的标准呢?(1)我觉得,元方有礼貌。当朋友问他“尊君在不”的时候,他客客气气地说“待君久不至,己去”。君,是对对方的尊称。(2)我也觉得,元方很有礼貌。当朋友骂他的父亲“非人哉”的时候,他只是用语言委婉地回击了对方,如果是我,别人骂我爸爸,我可能会和他打架。看来你很孝顺啊。但是打架确实不是一种正确的处理方式。(3)我觉得,元方符合“礼”的标准,他对友人的批判,是合情合理的,连友人自己都觉得惭愧,还“下车引之”。他说得很好。这个好,我们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有礼有节。4.有没有不同意见?哦,你觉得,元方不符合“礼”的标准,友人已经知道错了,还下车拉他的衣服,可是元方居然头也不回地进了家门,不接受道歉。那你能原谅元方的不宽容吗?能,为什么?是啊,元方这时候才7岁啊,心直口快,爱憎分明。这是一种小孩子的率真啊。板块三:体悟魏晋文人之酒脱率真1.其实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元方有他的率真,友人也有他的直率,那么神秘的陈太丘也是个率真之人?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大家再读课文,结合文本来说说。请你。孩子,你的文本解读能力太强了,掌声送给他。的确,我们看故事的整个过程,一开始友人来到约定地点,不见陈太丘,恼羞成怒,马上破口大骂“非人哉!与友期行,相委而去”。虽然他生气了,也骂人了,但那是一时冲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马上就怎么样啊?对,跟元方道歉了。同学们,元方当时多大啊?才7岁啊。堂堂七尺男儿竞然向一个七岁小孩道歉,你们觉得这样的人怎么样?诶,有担当,有错就改。可见他也是率真洒脱之人,生气了就骂人,骂错了就道歉。好,那么陈太丘的率真体现在哪里?你来说。是啊,他说走就走,难道不是率真吗?说走就走,而且走得是干干净净,真是有其子必有一一其父啊。这些人都是文人,是率真的文人。(板书:率真的文人)2.其实,不仅仅是友人,也不仅仅是陈太丘一家父子,魏晋时期当时所有的人,整个社会都崇尚这样的率性而为,可见那个社会是追求什么的呀?追求率真、追求自由、追求洒脱。是的,你们说得太好了,那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的洒脱的时代(板书:潇洒的时代)。所有的这些文人都是这样真实、这样率真、这样有个性,比如说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东床坦腹的故事,又比如他的第五个儿子一一王子猷“乘兴而去,兴尽而归”的故事。大家课后可以读一读。结语:当时这些有个性的、率真的文人就是这样的率性而为,而这些人都生活在《世说新语》里面,这就是魏晋之风。那个时代的文人性情率性而为、自由自在、真实、真性情、胸襟开阔。所以,宗白华先生说,魏晋时代人的精神是最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的、最自由的。这样解放的自由的人格是洋溢着生命,神情超迈,举止历落,态度恢廓,胸襟潇酒。来,让我们怀着魏晋的洒脱一起再次齐读课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就存在于《世说新语》当中,这的的确确是一本很有趣的书,课后大家赶紧回家去读读吧,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