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观沧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诵读,深刻理解大海形象。把握整体意脉,全面理解诗歌内涵。感受世人独特的精神风度与人格魅力。教学重点:把握整体意脉,全面理解诗歌内涵。教学难点:感受世人独特的精神风度与人格魅力。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没错,他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代枭雄曹操。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才华卓绝的文学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观沧海》。(板书:观沧海;曹操)活动一:朗读诗歌(一)明确诗体:乐府诗1.古代诗歌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绝句和律诗。那这首诗属于绝句或律诗吗?诶,不是。那你们是怎么判断出来的?请你。非常准确,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绝句和律诗每句的字数不是五言就是七言,没有四言的。2.那么,这首诗从形式上看是什么诗?乐府诗。3.什么叫乐府诗?乐府,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制谱采歌的音乐机关。魏晋六朝时,逐渐演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这种诗的特点是:语言朴实自然,句法自由多变,押韵灵活自由。4.乐府诗借助歌唱时的旋律使诗人的情感得以抒发,不过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歌唱了,因为旋律早己失传。我们看到的只有“歌词”。现在,我们该借助何种方式理解诗人的感情呢?(二)读准节奏,初品情感不错,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好的朗读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在品味诗歌音韵之美的同时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最终和诗人的情感形成共鸣。这样学习诗歌的目的也就达到了。5.哪位同学先来试读一下?请你。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请你来点评一下。哦,你觉得他的声音够大够洪亮,但感情还欠缺一些。6.那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对,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说得不错,请坐。7.好,谁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来,请你嗯,公元207年8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介绍得简明扼要,请坐。8.也就是说,曹操写这首诗之前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整个北方已归他所有。现在他凯旋而归,心情如何呢?满怀胜利的喜悦,诶,还有一种意气风发的感觉9.以此种心情登临碣石山目睹大海的辽阔无垠与苍茫浩淼,诗人的心情有没有变化?诶,有。更豪壮了,更阔大了。10.这是我们初读诗歌对诗人情感的一点理解,但是要读得好,读出韵味,还要了解古诗的特点比如押韵。这首诗押什么韵?韵脚呢?“峙”起”“里”12.除此之外,朗读还应该注意什么?很好,朗读的节奏。12.四言诗的节奏是怎样的?好,二二拍。13.朗读该注意的方面我们都说到了。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先在小组内互相读着听一听。14.同学们声音渐渐小了,谁来范读一下?(三)再读诗歌,读懂内容15.通过刚才的朗读,我觉得大家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更深入了一步,但要深入透彻地理解诗人的情,还必须对诗歌的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下面,同学们再默读一遍,品味一下诗意。16.老师相信,同学们现在对这首诗的意思一定都有了新的把握,谁来讲一讲呢?请你。嗯,你说曹操向东登上碣石山,观赏苍茫的大海。大海的水波是多么动荡啊!海浪不断冲击着孤耸傲立的山岛。山岛上的树木丛草长得郁郁葱葱,凄冷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掀起了滔天巨浪。日月星辰都好像是从大海中吞吐而出的。庆幸极了,放声歌唱抒发自己的志向。太好了!还有没有同学要说一说?来,请你。同学们自发的掌声就是对你最大的肯定。的确,这位同学堪称天才,有点“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意思。这种改编的精神,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嘉奖的。大家再给他一次热烈的掌声。活动二:观其景1.通过对诗内容的了解,我们发现这首诗是以写景为主的。而且是用一个字统领全篇。是哪个字呢?观,观的对象是?2.是的,这首诗描写的主体是海。从诗人的描写中,大家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能结合诗句谈谈吗?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3.刚才同学们交流得非常热烈,想必一定有所得。请你先来打个样,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呢?哦,你看到了一个水波荡漾、辽阔无边的海。海面无边无际,巨大的浪花用力拍打着山崖;阵秋风吹来,海面上惊涛骇浪,波涛汹涌。很精彩!谁再来说一说?请你。哦,你还看到了海岛上树木郁郁葱葱,海岛上的山高高耸立,就像一个岿然屹立的巨人,经受着海浪不断的沖击,你是从“峙”这个词看出来的。4.这是神奇的想象。那么,诗人觉得大海最具魅力、最撼动人心的是哪一点呢?用一个字概括?大,非常好!5.诗人是怎样写出大海的“大”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这是实写还是虚写?对,虚写。因为这不是眼前所见之景,而是诗人的一种想象。如果说,前面所见之景是眼观之景,那么这里就是心观之景。7.那么他想象中的大海具有怎样的功能?请你说说看。是的,在诗人眼中,这苍茫辽阔的大海似乎能吞吐日月,囊括一切;在诗人的眼中,这汹涌澎湃的大海似乎能接纳世间万物,包容天地宇宙。诗人用这种夸张的想象极写大海的壮美与辽阔。这种壮美与辽阔在诗人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感情?诶,激起了他想统一全国的豪情壮志。谁来具体说说看?你来。嗯,你说扫清袁氏的势力,北征乌桓的成功,成就了曹操,他向世人证明了自己。凯旋途中,他俯视大海,海洋波涛汹涌,装载着他的心愿。这时,他心中不仅有胜利的喜悦,更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一他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心中的感情好似大海般奔涌不止。说得很好,请坐。8.老师概括为两个词:意气风发、壮怀激烈。这种情感和他登临碣石山之前因为胜利而产生的自信自得相汇交融,滋长凝结成一种充盈在宇宙天地间的豪情。9.那诗人有没有将他的这种豪情直接抒发出来?没有,但我们却感觉到了。我们是怎么感觉到的?对,通过写景的句子。诗中虽无直接抒情的句子,但写景的句子却句句含情,即古人所谓的“凡景语,皆情语”。这种写作手法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10.诗人借助景物描写抒写他充于胸怀间不得不释放的冲天豪气与豪情。他眼中所见景物都是大景物,这些景物皆成大气象,这些大气象又显示了诗人的大境界。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句评价与这首诗的氛围很贴切。思想筑就了这个世界,人因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与胸怀,才有了属于自己的风格。“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曹操抒发的属于他自己的风格。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知背上了多少骂名,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在自己的路上风雨无阻地前进。打败袁绍后,他伫立在碣石山上,聆听大海的咆哮,傲视天下。大海仿佛就是他博大的胸怀,充满了他的风格。千古,唯此一人。活动三:观其人1.现在,请大家以诗中所写之景反观曹操,说一说: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曹操。互相交流交流。2.好,谁先来分享?请你。哦,你看出曹操是一个有博大胸怀的人,不拘小节,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他是借沧海的波涛汹涌来表达他心中的感受。还不错,但“不拘小节”的特点从本诗看不出来。谁再来说一说?请你。哦,你还看出曹操有海一样的博大情怀与自信,而且还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曹操大胜袁绍归来不仅没有骄傲,而且还更加坚定了他的理想,不愧为“乱世之奸雄。”有自己的理解,很不错。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分享精彩纷呈,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认为曹操在诗中构建的苍茫辽阔、包容天地的海的世界,其实就是他博大胸襟的写照。诗人借景抒情,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意图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作业:课后请同学们将本诗描绘的阔大意境用绘画的形式描述出来。板书: 眼观之景 实浩渺、阔大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心观之景 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