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春》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信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描绘的春景。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生字词,顺畅朗读课文。概括文章所描绘的春景画面。难点对文章结构的清晰梳理。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问答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春天的音乐,如《春天在哪里》,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提问学生:听到这段音乐,你想到了春天的哪些景象?(二)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等。简单提及写作背景:《春》大致写于 1932 年下半年或 1933 年初。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通过 PPT 展示生字词,如:朗润(lǎng rùn)酝酿(yùn niàng)卖弄(mài nong)喉咙(hóu lóng)应和(yìng hè)嘹亮(liáo liàng)烘托(hōng tuō)静默(jìng mò)风筝(fēng zhēng)抖擞(dǒu sǒu)健壮(jiàn zhuàng)教师讲解生字词的读音、意思及用法,学生跟读、记录。进行字词小测试,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文章描绘了哪些春天的景象?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气息。(五)理清文章结构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的结构层次。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第一部分(第 1 段):盼春。第二部分(第 2 - 7 段):绘春,具体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第三部分(第 8 - 10 段):颂春,赞美春天的新、美、力。(六)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生字词、春景画面、文章结构。布置作业:试着背诵课文,预习下节课内容。《春》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深入研读“春草图”“春花图”,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春草图”“春花图”的描写特点;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难点: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生动的描写表达对春天的情感。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文章结构,提问学生文中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二)讲读“春草图”(1)请学生朗读“春草图”部分(第 2 段)。(2)提问思考:春草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春草特点的词语,如“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钻”等,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体会春草的鲜嫩、旺盛和充满生机。关注描写人的动作的词语,如“坐”“躺”“滚”“踢”“跑”“捉”等,理解通过人的活动侧面烘托春草的可爱。(3)总结描写方法:从春草的形态、颜色、长势以及人的活动等方面进行描写,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三)讲读“春花图”(1)学生齐声朗读“春花图”(第 3 段)。(2)小组讨论:春花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春花?找出描写春花的相关语句,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分析拟人手法的作用,感受春花的繁茂。体会比喻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精妙,想象春花的色彩艳丽。关注“花里带着甜味儿”,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春花的香甜。(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春花的热闹与生机。(四)语言赏析(1)让学生找出文中其他优美的语句,进行赏析。(2)教师举例分析一些句子,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体会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带来的表达效果。(五)课堂小结总结“春草图”和“春花图”的描写内容和方法,强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增强文章感染力的作用。(六)布置作业(1)背诵“春草图”和“春花图”部分。(2)仿照“春草图”或“春花图”的写法,写一段描写其他景物的文字。《春》第三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研读“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进一步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文章最后三段对春天的赞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总结全文的写作特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描写特色;领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难点:感悟文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三、教学过程(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内容回顾“春草图”和“春花图”的主要内容及描写方法。(二)讲读“春风图”(1)学生默读“春风图”部分(第 4 段)。(2)提问: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春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触觉、嗅觉、听觉的相关语句,如“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等,感受春风的柔和、温暖、清新、悦耳。体会“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一比喻的亲切之感,以及“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等拟人手法的生动性。(三)讲读“春雨图”(1)指名朗读“春雨图”(第 5 段)。(2)思考讨论:春雨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写的?总结春雨的特点,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多、细、密。分析描写雨中景物的语句,如“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体会春雨的滋润效果。感受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氛围以及人的活动,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四)讲读“迎春图”(1)学生快速阅读“迎春图”(第 6 段)。(2)提问:迎春图展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面貌?引导学生关注人们的活动,如“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体会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五)研读赞春部分(第 7-9 段)(1)师生共读这三段。(2)小组讨论:作者把春天比作什么?分别表现了春天的哪些特点?明确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突出春天的新;比作“小姑娘”,展现春天的美;比作“健壮的青年”,体现春天的活力。(3)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六)总结写作特色(1)回顾全文,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如细致的观察、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清晰的结构、情景交融等。(2)强调描写景物时要抓住特点,合理运用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交流自己眼中的春天,或展示自己所写的描写春天的片段。(2)推荐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如《荷塘月色》《背影》等。(八)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题。(2)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描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季节或一处景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