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诫子书》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 《诫子书》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诫子书》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熟记“君子”“遂”等文言实词的意义,“之”“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3.理解揣摩文意,理解句子间的关系,领会其丰富的意蕴。
4.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启发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2.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
赏析精彩妙点,理解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体会作者情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展示两副对联:请大家齐读。
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
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长遗恨终前未能上慰先主,下济苍生
最可敬身后不使内藏余帛,外有赢财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副对联说的是谁吗?(诸葛亮)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杜甫、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解题《诫子书》
诫:警告,劝人警惕,对人的一种劝告,劝诫。
书:书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父亲劝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书,更进一步说是老父写给幼子的。老父此时已经有54岁,幼子只有八岁。诸葛亮曾对他的兄长诸葛瑾说:瞻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在他临终前,又写了《诫子书》,来劝勉自己的儿子。
【ppt】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地名),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嫌其大器早成,难以担当重任。重器,比喻能任大事的人。)
其年(建兴十二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弄清三个问题:
(1)告“诫”了什么?
(2)对“子”的影响?
(3)家“书”的语言艺术?
三、读准家书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注意停顿。
2.全班齐读,揣摩语气,读出韵味。
第(1)次齐读:用担忧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无奈。
第(2)次齐读: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亲的冷静与智慧。
第(3)次齐读:用期望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读懂家书
当拉着小手的大手即将松开,诸葛亮留给儿子的文字意蕴也愈是深重。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诸葛亮在文中给儿子留下哪些训诫。
(一)疏通文意:
1.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一人翻译一句,讨论解决疑难之处。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
(提醒学生注意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二)课堂检测反馈【PPT】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
(2)静以修身(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用来,表示目的的连词)
(3)非淡泊无以明志(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
(4)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远大目标 )
(5)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 )( 振奋精神 )
(6)险躁则不能治性( 修养 )
(7)年与时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
(8)遂成枯落(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
2.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立志)
3.翻译句子。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4.一学生试翻译全文,师生共评。
(三)问题探讨
1.文章只有86字,主要抓住哪个字分析论述?
明确:“静”字。
2.“静”字见活法与教法
(1)自主找出带有“静”字的语句。
明确:【ppt】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讨论小结:
文章从修身和治学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
静是治学之基,
静是修身之本,
静是孔明活法,
也是——
孔明教子之法。
(2)为什么无论修身还是治学首先都要做到“静”呢?
明确:“静”就是内心平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坚定信念,不受外界物质的诱惑,保持专注和执着。
【PPT】静能生慧
道家言:“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佛家也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静能明志
就是诸葛亮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以身作则,教子有方。
有人研究,诸葛亮跨越五十四个春秋的一生,共有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前,是他博览群书,修身养性,广交名士,静观天下,立志用世的准备和积累阶段。在后二十七年里,他淡泊名利,家中“内无余帛,外无赢财”。用宁静来修身治学、齐家治国就是他的活法。
【PPT】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这样表明自己的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他曾在《又与李严书》中写到:“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
他临终遗嘱“掘容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干宝:“瞻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司马炎:“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3)心静是一种修养,是远离浮躁和喧嚣,保持专注和执着。历史上还有哪些名人如诸葛亮一样保持“宁静”的心态,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呢?
学生发言。
齐读素材:名人静事
1.司马迁几十年如一日,静坐默想,发奋著书,终于写成了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2.苏洵中年思学,静心苦读,终能大器晚成;
3.齐白石晚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破壁”腾飞,终成一代大师;
4.国画大师刘海粟再三告诫学生“要甘于寂寞”,只有耐得住寂寞才不会寂寞;
5.朱自清静夜独自漫步月下,才能欣赏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荷塘月色》;
6.毛泽东能在闹市读书心静而不为所乱,终于成为一代领袖彪炳史册;
7.从巴金声明“闭门谢客”、钱钟书坚持“谢绝采访”到费孝通告示“关门盘点”,许多名家学者都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天地 。
(4)反思:你做到“心静”了吗?对照这十条标准,说说你做到了哪些?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先齐读再发言。
心静的十条标准:1.窗外的诱惑与我无关,我用勤奋挑战自己的精彩。
2.课间看到我的总是在安静阅读。
3.心静的人在学习的辛苦中体会进步的快乐。
4.心静的人只恨埋头苦读的时间太少。
5.心静的人珍惜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分钟。
6.心静的人总能把班级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认真做好。
7.心静的人总会让自己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入室即静。
8.心静的人谈吐积极进取,你追我赶,和谐竞争。
9.心静的人躺到床上能够迅速安然入睡,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10.心静的人看到的是自己一天天的进步,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
希望大家做到拒绝浮躁,静心学习!
(5)静是治学之基、修身之本,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除了要做到“淡泊宁静”之外,还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A、淡泊宁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B、立志学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C、珍惜时间: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因此,一个人要想成才,立志和学习都十分重要,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学习是成才的关键,缺一不可。
(四)下面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感受“书”的语言艺术——
(1)对称美
静以修身 非淡泊无以明志
俭以养德 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须静也 非学无以广才
才须学也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年与时驰
险躁则不能治性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悲守穷庐
多不接世 将复何及
(2)齐背课文。
五、总结:
在本课即将结束之际,老师要把《大学》里的这句话送给大家:(齐读)“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希望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人才!
六、作业
背诵全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