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9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以及在生态保护领域的重要贡献。
2. 帮助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包括读音、书写和含义,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准确把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和情感,提高朗读技巧和语感。
4.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5. 带领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品味文中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作者保护野生动物、珍爱自然环境的主旨。
6. 分析本文独特的写作手法,如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观察与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借鉴。
7. 推荐相关的扩展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对生态文学的兴趣,拓宽阅读视野,增强环保意识。
8.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9. 通过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积累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其读音、写法和用法。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能够根据文章的情感变化调整朗读的语气和节奏。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概括大雁的特点和习性。
赏析文中精彩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如拟人、对比等,并能够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2. 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生态观念和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引导学生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让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与作品背景介绍(8 分钟)
1. 作者简介
(展示作者图片)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伟大的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他出生于 1887 年,是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
利奥波德长期从事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研究,他不仅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还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的实践中。
他的理念和行动对后来的环境保护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2. 作品背景
(展示《沙乡年鉴》的图片)我们今天所学的《大雁归来》就节选自他的名著《沙乡年鉴》。
20 世纪上半叶,美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农场进行了多年的生态观察和思考,《沙乡年鉴》就是他这些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在这本书中,他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与脆弱,呼吁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一种新的土地伦理观念。
(二)字词拼音(12 分钟)
1. (PPT 展示生字词)教师在屏幕上呈现重点字词,如“缄默(jiān mò)”“窥探(kuī tàn)”“狩猎(shòu liè)”“雾霭(wù ǎi)”“迁徙(qiān xǐ)”“滑翔(huá xiáng)”“凋零(diāo líng)”等。
2. 学生自主标注拼音,然后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纠正。
3.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检查读音掌握情况,并进行正音。
4. (发放字词听写纸)教师进行听写,学生书写生字词。
5. 同桌交换听写纸,互相批改,统计错误率较高的字词。
6. 教师针对错误较多的字词进行重点讲解和强调,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三)朗读指导(12 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要求学生边听边在文中标注出语气、语调、重音和停顿的地方。
示例:“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刚到的客人”“脆弱”“冬天”重读,突出大雁归来的欢快和春天的生机)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体会文章的情感。
3. (分小组朗读)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读音是否准确、语调是否恰当、重音和停顿是否合理等。
4.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评价进行总结和指导,再次强调朗读的要点。
5. 全体学生再次齐读课文,力求在朗读中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
(四)文章结构划分(12 分钟)
1. (引导思考)同学们,默读课文后思考一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划分,记录讨论结果,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
3. (小组展示)各小组代表依次发言,阐述本小组的划分结果和理由。
4. (师生共同总结)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梳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5 段):描写大雁归来时的情景,如大雁归来的时间、飞行姿态和叫声等,展现了大雁的活力和生机。
第二部分(610 段):详细介绍大雁的日常生活习性,包括觅食、群居、孤雁的行为等,体现了大雁的灵性和团队精神。
第三部分(1113 段):深入阐述大雁归来的意义,强调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呼吁人们保护大雁,保护自然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和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谴责。
(五)课文解读(25 分钟)
1.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作者是如何描写大雁归来的情景的?从这些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大雁有哪些独特的生活习性?这些习性反映了大雁怎样的特点?
作者在文中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找出这些语句,说说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文章的结尾作者呼吁人们保护大雁,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 (自主思考)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相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 (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和完善。
4. (全班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例如:在描写大雁归来的情景时,作者运用了生动的动词和形象的比喻,“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冲破”一词展现了大雁的勇敢和活力,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大雁具有定期迁徙、团结协作、对环境敏感等习性,反映了它们的智慧和适应能力。
作者的情感从对大雁归来的惊喜和喜爱,到对大雁习性的欣赏和赞美,再到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担忧和谴责,最后呼吁人们保护大雁,情感逐渐升华。
作者呼吁保护大雁,反映了他对生态平衡的关注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
5.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六)文章主题(8 分钟)
1. (引导归纳)同学们,通过我们对课文的学习,大家一起来归纳一下这篇文章的主题。
2. (学生发言)学生自由发言,阐述自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3. (明确主题)教师明确文章的主题:本文通过对大雁归来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大雁的美丽、灵性和勇敢,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作者也借大雁的遭遇,谴责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珍爱自然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七)写作借鉴(15 分钟)
1. (分析写作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如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PPT 展示相关语句)“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拟人,赋予大雁人的认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雁的灵性)
“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 200 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对比,突出大雁飞行的坚定)
2. (探讨写作方式)引导学生探讨观察与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体会作者如何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抒发情感。
例如:作者通过对大雁的飞行姿态、叫声、觅食等方面的细致观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大雁的喜爱和对环境的担忧。
3. (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方式,进行一个简短的片段写作,描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动物。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八)扩展阅读(5 分钟)
1. (推荐作品)教师推荐相关的生态文学作品,如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梭罗的《瓦尔登湖》等。
2.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选择其中一部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为深入,朗读能力有所提高,也能够初步掌握文中的写作技巧。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在写作练习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略显不足,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增加课堂互动的多样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