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知识速记清单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1.民主的出处(起源):最早出自《尚书》2.民主价值追求的思想源头:民本思想3.民主价值的要求: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4.民主价值的实现形式: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5. 民主道路的决定因素: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6.近代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价值的历史进程:①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抗击侵略,反对专制、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伸张人民权利,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最强心声。②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起,始终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民主实现形式。③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和教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7.当代中国人民的民主价值观是怎样的?①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②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8.民主基本概念:本质属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质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为什么称为新型民主)①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②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③我国实行人民民主,既发展选举民主,又发展协商民主。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完备的制度保障。⑤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的利益得到越来越切实的保障,人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民主管理。10.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①最广泛的民主: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让全体人民都能参与)②最真实的民主: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实现,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能真正体现人民的意愿)③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途径畅通,合理高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何意义?①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实现,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②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12.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13.公民参与民主生活内 涵:公民依照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原因(为什么):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国家保障: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14.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形式、途径: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 ⑤_________15.民主选举:地位: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个人层面: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勤俭节约,文明消费;抓住有利条件,积极创业。形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要求:国家层面: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公民:积极、主动、理性的参与。(态度)16.民主决策:地位: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要求:民主决策的过程,要求公民广泛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科学化。方式:社情民意反应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作用:有助于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推动决策的实施;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17.民主监督:地位: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要求:依法监督,不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和民主评议会等。作用: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有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18.为什么要增强民主意识(民主素养)?①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②在我国,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③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19.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要求(能力)如何参与民主生活?①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②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待问题;③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④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20.公民应该如何增强民主意识?怎样培养民主素养?①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②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③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④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1.法治基本概念内涵: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前提: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实行法治的前提。要求:①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②法治要求实行善治。2.法治的意义、作用(①②);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①②③)个人: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国家: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③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世界趋势:④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3.什么是良法?什么是善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4.近代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①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1840年以后,许多仁人志土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②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③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是怎样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航程;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四部宪法,即我国的现行宪法,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表述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建设揭开新篇章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以及“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的重要论断,明确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要基本建成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2018年: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我国宪法得到进一步完善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确立了今后五年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目标,明确到2025年,政府行为要全面纳入法治轨道6.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7.全面依法治国的依据、根本依据、核心:依据:宪法和法律根本依据:宪法核心:依宪治国8.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9.为什么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①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③全面依法治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④全面依法治国,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要务。10.创新精神的表现有哪些?10.如何建设法治中国?(实现法治新蓝图的要求;如何走法治道路)①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群众的普遍拥护,每一部法律都要严格执法、是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每一个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的捍卫者。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③公民: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做合格的法治公民。11.政府:作用:①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 ②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权力来源:人民宗旨:为人民服务工作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法治政府含义(运作原则):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利都应该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要求: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3.为什么要建设法治政府?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②政府的权利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③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合法权利。④有利于推进我国法治社会的进步。14.依法行政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核心:作用:①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②有利于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15.如何建设法治政府,落实依法行政?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③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等。16.建设法治中国,为什么要厉行法治 ①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②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建设法治中国,应怎样厉行法治 ①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②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③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④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18.国家为什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②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③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④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答 案】第三课8.民主基本概念:本质属性:全过程人民民主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特点: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目的: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真谛: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形式:选举民主;协商民主14.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形式、途径:①民主选举 ②民主决策 ③民主监督 ④民主协商 ⑤民主管理第四课8.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11.政府:工作要求: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为人民谋利益14.依法行政地位: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易混易错】1.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解读:依法治国首先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依宪执政。【例题】例1:2022年6月24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宪法宣誓仪式。新任命的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潘岳,公安部部长王小洪等依法进行宪法宣誓。(来源:2022年6月24日新华社)这说明( )①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②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所有的问题,是其他法律的总和③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④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宪法的地位。①③④:题干信息中举行宪法宣誓仪式体现了对宪法权威的维护,说明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体现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故①③④说法正确;②: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但不是其他法律的总和,故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制国三者是统一的。解读: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是统一的。【例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这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④坚持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②④:依据教材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故①②④说法正确;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故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3.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解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例题】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民主,说法错误的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②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③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④我国实行人民民主,既发展选举民主,又发展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⑤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A.①⑤ B.①③ C.②④ D.④⑤【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②③④:依据教材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我国实行人民民主,既发展选举民主,又发展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故②③④正确;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故①错误;⑤: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⑤错误;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A。4.民主选举是公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解读: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例题】3月27日,广东珠海市三板村举行法治沙龙,村民、村干部、律师等20余人围坐村委会会议桌前,就如何化解宅基地、鱼塘养殖纠纷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今年三板村被评上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该村的做法印证了(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C.增强公民民主意识是我国制度永葆青春的根本D.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A:题干中,广东珠海市三板村等20余人围坐村委会会议桌前展开热烈讨论,今年三板村被评上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该村的做法印证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故A正确;BD:题干未涉及民主选举、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故BD排除;C:增强公民民主意识是我国制度永葆青春的重要保证,故C错误;故本题选A。5.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共同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解读: 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例题】“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关于法治建设,习近平主席多次引述中华法治传统文化经典。这表明( )①中华法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加强法治文化宣传,只能靠国家机关③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④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厉行法治、中华文化。①③④:题干中,关于法治建设,习近平主席多次引述中华法治传统文化经典。这表明中华法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①③④说法符合题意;②:厉行法治不仅需要国家机关,还需要社会加大宣传,公民树立法治意识,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6.民主与法治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解读: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例题】小宇具有课后记知识总结笔记的良好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时,组长发现其《法治政府》笔记中有一处的表述不够准确,应当是( )A.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比如京津冀发生特大洪灾,财政部、水利部紧急下达中央财政水利救灾资金4.5亿元,用于受灾地区堤坝、水库等水毁水利工程设施的修复B.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C.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执法权。如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D.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建设法治政府。A:财政部、水利部紧急下达中央财政水利救灾资金4.5亿元,用于受灾地区堤坝、水库等水毁水利工程设施的修复 。这体现了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故A说法正确;BD:依据教材知识,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故BD说法正确;C: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故C说法错误;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C。7.科学立法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解读: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例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法治、反对人治,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因为( )①宪法和法律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②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③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④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法治的重要性。②④:“要坚持法治、反对人治,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说明我国重视法治建设。因为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故②④正确;①: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故①错误;③:是做法,不符合“原因”的要求,故③错误;故本题选D。8.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解读: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例题】2023年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强调,“政府工作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这表明依法行政的核心是( )A.建设廉洁高效政府 B.提高工作效率C.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D.保障公民权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依法行政的核心。ABCD:结合教材知识可知,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故C正确;ABD错误;故本题选C。9.协商民主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的根本途径。解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的根本途径。【例题】《中国的民主》白皮书深刻指出:“在中国,国家各项制度都是围绕人民当家作主构建的,国家治理体系都是围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运转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这些制度程序,形成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下列关于这一制度体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根本政治制度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ABD: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我国形成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ABD正确;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C错误;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C。10. 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主义正义的有效方式解读: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主义正义的有效方式【例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下列关于法治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①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②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③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和善治④走法治道路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法治的意义。①②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①②④说法正确;③:这是法治的要求,而不是法治的重要性,③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教材名言解读】第三课1.“民惟邦本”出处:九年级上册第30页原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解释: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用于劝诫统治者。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夏朝时期,禹的孙子太康即位,他荒淫无度,百姓为之悲哀,他到洛水南面去打猎,穷国君主羿趁机篡夺了夏国的政权。太康的弟弟做《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康起兵恢复了夏国。典型例题: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思想体现“民本”思想?答:“民惟邦本”2.“政得其民”出处:九年级上册第30页原文:《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解释:政令的施行要合乎民意,治理国家要得到人民的认可。3.“以百姓心为心”出处:九年级上册第30页原文:《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解释: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善良了。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对待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诚信了。圣人立于天下,要收敛谨慎啊。百姓都专注于自己的视听。圣人的心灵要纯朴变得像孩童一样。4.欲张国势出处:九年级上册第31页原文:“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解释:出自郑观应《盛世危言》郑观应编成于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当时是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未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5.国之强弱,悉推原于民主。出处:九年级上册第31页原文:“国之强弱,悉推原于民主。民主斯固然矣。君主者何?私而已矣;民主者何?公而已矣。”解释: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1897,严幼陵,即严复。此时梁启超主张维新变法,推行君主立宪制。6.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出处:九年级上册第31页原文:“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而实行其权者,则发端于选举代议士。倘能按部就班,以渐而进,由幼稚而强壮,民权发达,则纯粹之民国可指日而待也。”解释:出处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三《民权初步·社会建设》。民权初步,孙中山为了要实现民权主义,特别重视议事法则。是《建国方略》三书之一。7.“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出处:九年级上册第32页原文:“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见于《左传庄公十一年》,又见于《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悖”通“勃”,意思是:禹和汤怪罪自己,他们的兴盛很迅速,势不可挡,桀和纣怪罪他人,他们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解释:纵览历史风云,细细品味历代王朝兴衰,我们惊奇地发现,历代王朝创造繁荣的过程极为相似,其衰亡也经历了惊人相似的轨迹。第四课1.“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出处:九年级上册第45页正文原文:商鞅《商君书·定分》。“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解释:法律条例,就是人民的生命,是治理国政的根本,是用来防备人民的。商鞅明确指出“法”是地主阶级的生命,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的教育。充分体现了法家学派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加强君权,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以达到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目的。2.“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出处:九年级上册第47页相关链接原文:韩非子《韩非子有度》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鳌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解释:说明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没有一直强的国家,没有一直弱的国家,严格执行法律的就会成为强国,反之就是弱国。法律是一个国家内部规范,必须严格执行,不容亵渎。3.“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在于法之必行。”出处:九年级上册第53页正文原文: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有成也。解释:国家大事,困难之处不在于制定法令条例,而在于让法令条例得到贯彻落实。4.“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出处:九年级上册第54页正文原文: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解释:法令得不到执行,是有上层人员在不遵守法令,甚至犯法。5.“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出处:九年级上册第55页正文原文:《慎子 逸文》慎子曰:“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治水者,茨防决塞,九洲四海,相似如一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解释:法律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长出来的,它产生于人间,符合人们的愿望而已。【拓展延伸】1、区别民主决策的几种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有力保证。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通过民情信箱、日记本、接待室、沟通员、恳谈会等一系列互动的民情反映渠道建立起来的。“社情民意”,注重反映广大群众“急、难、愁”,是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主要针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采用事先公示、事中公示、事后公示等方式,在新闻媒体、相关会议、文件通报、单位政务公告栏上进行。2、民主选举:直接选举:县及县以下间接选举:县级以上民主决策:“民主决策”多发生在事前,民主监督:多发生在事后3、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意义(1)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利于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2)对公民:有助于增强参与意识,激发参与热情。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增强民主意识。本单元从民主价值追求和法治中国建设的视角,提出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民主当以人民利益为重,法治当以公平正义为念。人民不仅是民主与法治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更应成为民主与法治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推动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