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四年级各单元语文要素单元 主题 语文要素第一单元 自然之美 阅读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写作要素:介绍自己喜欢的好地方,把推荐理由写清楚。第二单元 阅读策略 阅读要素:阅读时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写作要素:抓住家人和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第三单元 连续观察 阅读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写作要素:留心周围事物,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学写观察日记。第四单元 神话故事 阅读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写作要素:编写故事,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第五单元 多彩生活 阅读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写作要素:按一定的顺序把一件事写清楚。第六单元 成长故事 阅读要素:◎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写作要素:按顺序把游戏写清楚,写出想法和感受。第七单元 家国情怀 阅读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课文的主要 主要内容。 写作要素: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第八单元 青史留名 阅读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写作要素:选取一件感受强烈的事,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单元导读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古诗三首》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顺承三年级的“ 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连续观察。围绕语文要素,本单元进行了精心编排。其中,《爬山虎的脚》以准确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细微变化,以及爬山虎向.上攀爬的过程。《蟋蟀的住宅》以准确生动的表达,再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过程。两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交流平台”则梳理、总结了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迁移运用。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旨在培养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的能力。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方面已经了解了日记的一-般格式,初步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另一方面,知道要仔细观察,注意事物的变化,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这些都为本次习作奠定了基础。此外,本单元还编排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观察日记的写作。“资料袋”帮助学生养成连续观察并进行记录的习惯,“阅读链接”引导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内容和写法。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4.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2.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重难点)【教学过程】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单元整体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第三单元的学习,可以看到本单元导读页的这一句“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就是本单元的主题。这个单元,我们要从名家墨客的文字中,体会连续细致的观察。首先,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古代诗人们,看看他们的观察与思考。画面导入(课件出示“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课件出示诗人简介。指导学诗,理解诗题理解诗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暮江吟》。对“吟”字正音,齐读诗题,引发思考:猜猜看,这首诗会写什么?预设1:“暮”是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点拨:“暮”字上面是草字头,太阳正缓缓下沉,说明太阳落山了,自然就是傍晚了。预设2:“江”表示诗人在江边。预设3:“吟”是古代诗歌体裁中的一种,如孟郊的《游子吟》、于谦的《石灰吟》。小结: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是诗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会写字:“暮”上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像个“大”,捺与撇不要交会,书写要舒展,罩住下部,像太阳落在草丛中。“吟”的右边是“今”,不是“令”。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朗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教师启发:同学们对于这首诗有了自己的初步感知,现在请同学再次自由大声朗读古诗,你和诗人都观察到了什么?2.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3.全班交流。(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理解“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点拨: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启发引导:太美了,谁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了怎样的美景?预设: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的江面上滚动。过渡:好一道残阳,诗人好似用水墨勾画一般,将傍晚江面的景象展现在了我们眼前。(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理解“可怜”:可爱;“似”:好像;“真珠”:珍珠。点拨:这两句诗诗人描写了夜晚的明月和露珠。课件出示出示露珠和珍珠、新月和弯弓的对比图,引导学生知道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晶莹透亮的露珠比作珍珠,把新月比作弯弓。想象画面: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着光芒,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3)思考:诗的前后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预设:前两句描绘了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后两句描绘了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4.悟诗情: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我们想象画面,用情朗读,体会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感。预设:《暮江吟》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时节暮江落日和露伴新月的美景,展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江暮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傍晚江畔秋色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5.朗读指导。(1)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2)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3)大家想象画面,再次齐声读一遍。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1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蕴含的哲理。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指名背诵古诗《暮江吟》。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白居易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随着时间的变化,观察到了江面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本课后两首诗《题西林壁》《雪梅》。二、学习古诗《题西林壁》(一)知作者,释诗题1.教师:《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是——(苏轼)谁来说说你了解的苏轼?(出示苏轼简介)2.出示诗题: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你可以知道有关这首诗的哪些信息?预设:“题”是书写、题写的意思,西林是指的西林寺,壁是石壁所以诗题就告诉我们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二)读古诗,明诗意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2.出示诗中会写字,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缘”。缘:右上角是“互”少一横,注意写好撇折与横撇。3.教师: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点拨:诗的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借景说理。预设: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4.读诗的前两句,说一说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预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庐山的样子因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异,我知道了: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结果也会不同。5.读后两句,思考:①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预设: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②后两句蕴含哲理,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发呢?预设: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三)多诵读,悟诗情1.教师:《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的总结,描写了诗人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位置所观察到的庐山不同的样子,并借景说理,告诉人们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2.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等方式读这首诗。3.四人小组展示朗读。三、学习古诗《雪梅》同学们,在冬天你们最希望看到的一定就是雪了。(课件出示雪景图)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在冬天,还有一种植物,人们也把它称为“报春使者”,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胜一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卢钺的《雪梅》。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强调“骚”是平舌音,“输”是翘舌音,读出节奏。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2.生字学习。出示诗中会写字,指导书写,重点提醒“输”右部人字头下不要忘记写短横,明确多音字“降”:“降”可组词“投降”,读xiáng,在诗句“梅雪争春未肯降”中意思是“服输”。它还可以组词“降落伞、下降”,表示“下落、落下”,读jiàng。3.书写指导。(课件出示“降、费”的动态笔顺)4.明诗意: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同桌相互说一说。预设: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了梅所带的一段清香。5.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的后两句。(读出各有长短的语气)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雪,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6.悟诗情: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出示图片)引出主题: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所以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四、布置作业五、板书【教学反思】教学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结合诗意谈感悟,背诵古诗,对诗歌有了整体感悟和体会。学习体会了诗人的不同观察角度,发挥想象,感悟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道理。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古诗三首预习目标一: 掌握字词 音 我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并将诗句读准确,读出停顿。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形 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把易错的生字词写一写。义 这三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我能把它们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目标二: 整体感知 这三首诗中,诗人看到了黄昏的江水、多彩的庐山、雪压的梅花,这些景物在诗人眼中有什么特点呢?请写在下面的表格里。预习目标三: 思考质疑 结合图片,谈谈你理解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拓展 查阅资料,对白居易、苏轼、卢钺三位诗人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