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8 *《时间的脚印》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8 *《时间的脚印》教案

资源简介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时间的脚印》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课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教师教学用书》的“单元说明”中这样描述本文:文章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就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大自然变迁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进行的,并不是人们所能亲眼看见的,是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地质记录开展科学研究而推断出的结论。文章通过说明这一过程,展现了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好地领略科学精神,激发探索自然、揭开自然奥秘的兴趣。
在“单元目标”和“教学指导”里,编者也强调,本单元的教学,可以抓住“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如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学习分析推理、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等教学点,都可以围绕这一核心组织起来。
基于这样的认知和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我对本课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文章单句的提示,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文章事理,品析文章生动鲜活的语言。
3.感悟自然的神奇伟大,培养科学精神和为人类造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说明对象,把握文章周密的说明顺序。
2.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生动形象的写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看见过时间吗?“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自读课文,解答字词。
小组内完成,组内完成不了的,全班解决。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山麓:山脚下。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粉碎。形容经历久远的时间。多指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四、初读感知
默读课文,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标题“时间的脚印”拟一个副标题。
(补充:副标题是对主标题的补充,解释和说明。)
预设: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岩石记录着时间的脚印。
……
归纳: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的内容是“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这一事理。
五、研读探究
1.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单句成段的句子,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预设点拨:结构、内容等方面思考。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承上启下)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开启下文)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总结上文)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总结上文)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总结上文)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承上启下)
分析:除了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从中还可以从中梳理出主体部分的逻辑说明顺序。
归纳:①具有提示重点内容的作用。
②标识层次结构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
2.层次结构:
(1~4)时间漫谈
(5~29)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6—18) 岩石的毁灭与重生
(19—21)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22-—28)岩石上的痕迹
(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3.说明顺序
文章开篇引用高士其时间伯伯带出了时间的话题,接下来为我们说明为什么岩石可以记录时间然后写到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最后告诉我们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的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属于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这种顺序与人们认识事物的先后次序一致,便于读者理解。
六、品读赏析
这篇文章说明的事理是比较复杂的,但作者却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说明地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跳读课文,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预设:
1.作者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具体。
如第四自然段,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列举了“铜壶滴漏”的例子,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时间虽然看不见,却能用有形的事物记录下来,既呼应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具体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文字。
2.生动地描写,拟人、比喻手法的使用。
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越是笨重的石块儿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这些拟人和比喻修辞手法地运用,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得所写的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更鲜明强烈的印象,读来亲切又富有趣味。
又如,文章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即形象的说明了岩石中保存了自然发展的印迹,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文章严谨周密的逻辑顺序。
……
七、回读总结
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由此你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回读课文,并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一谈。
预设:
1.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传播科学知识。
2.激发读者对科学与科学探究的兴趣。
3.感受科学家们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
……
八、写作借鉴:
1、逻辑顺序。
本文采用逻辑顺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文章第二部分,首先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然后分说岩石被破坏的原因和过程。接下来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最后总说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2、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
这些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
3、生动形象的语言。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例如,作者采用了排比句式,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说明了岩石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破坏。再如,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生动、形象,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刨刮着所遇到一些石头”。
九、作业:
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试着借鉴本文的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语言,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左右的篇300字左右的说明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