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一年级上册5对韵歌 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秋一年级上册5对韵歌 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

资源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对韵歌》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大小多少》这篇教材设计巧妙,旨在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并深化对“大”、“小”、“多”、“少”这四个基础词汇的理解和应用。教材不仅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更强调了学生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创作手抄报或绘本,教材将抽象的词汇学习与具体的艺术创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词汇。此外,教材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整体而言,该教材设计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学情分析 针对学习《大小多少》这篇课文的学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首先,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简单的词汇进行表达。然而,对于“大”、“小”、“多”、“少”这类相对抽象且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学生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能力。因此,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深化这些词汇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想象力丰富的年龄阶段,他们喜欢动手实践、探索未知。因此,通过创作手抄报或绘本等形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最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在语言表达和艺术创作方面可能更为擅长,而有的学生则可能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读“大”、“小”、“多”、“少”四个生字,理解其含义。 通过对比学习,能够区分物品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所学词语进行简单描述。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并会读“大”、“小”、“多”、“少”四个生字,理解其含义。 通过对比学习,能够区分物品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 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所学词语进行简单描述。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5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手持两个大小对比明显的物品(如苹果),走进教室,面带微笑地说:“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这两个苹果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行为:
学生们好奇地观察,纷纷举手回答:“一个大,一个小!” 师生示例对话:
师:“对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小多少》,一起探索物品的大小和数量的秘密吧!” 二、认读生字,理解含义(10分钟) 教师行为: 在黑板上写下“大”、“小”、“多”、“少”四个生字,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 逐一出示生字卡片,领读生字,注意发音准确,声音洪亮。 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辅助,解释每个生字的含义,如:“这个苹果是大的,那个苹果是小的;这里有很多苹果,那里只有几个,所以说是少的。” 学生行为: 学生跟读生字,注意模仿老师的发音。 观察老师的实物或图片,理解生字的含义,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 师生示例对话:
师:“谁来告诉老师,‘大’字是什么意思?”
生:“‘大’字就是表示很大的东西,比如这个苹果。” 三、对比学习,区分大小多少(15分钟) 教师行为: 准备几组对比明显的物品(如大小不同的球、数量不同的糖果等),分组展示。 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物品,提问:“这组物品中,哪个大?哪个小?哪个多?哪个少?” 鼓励学生举手回答,并给予积极反馈。 学生行为: 认真观察每组物品,积极思考问题。 举手回答,用“大”、“小”、“多”、“少”等词语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师生示例对话:
师:“看这组球,哪个大?哪个小?”
生:“左边的大,右边的小。”
师:“真棒!那再看这组糖果,哪个多?哪个少?”
生:“这盒糖果多,那盒糖果少。” 四、互动游戏,巩固新知(10分钟) 教师行为:
组织“快速指认”游戏。教师说出“大”、“小”、“多”、“少”中的一个词,学生迅速从教室内的物品中找出符合该描述的物品,并大声说出来。 学生行为:
积极参与游戏,快速反应,寻找并指出符合教师描述的物品。 师生示例对话:
师:“快找找看,教室里哪个东西是大的?”
生(指向黑板):“黑板是大的!” 五、拓展应用,创意表达(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或校园内的物品,要求他们使用“大”、“小”、“多”、“少”等词语进行描述。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这些词语编一个简短的故事或句子。 学生行为: 认真观察周围环境,尝试用所学词语进行描述。 小组讨论,共同编创故事或句子,并推选代表分享。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代表分享)
生:“我们学校有很多树,但是操场上的那个滑梯比别的都大,我们都很喜欢在上面玩。”
师:“非常好,你的故事既有趣又生动地运用了今天学到的词语!” 六、总结反馈,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大”、“小”、“多”、“少”四个生字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用“大”、“小”、“多”、“少”等词语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尝试用这些词语向家人描述。 学生行为:
认真聆听老师的总结,理解作业要求,并表示会认真完成。 七、作业分享与点评(10分钟) 教师行为: 作业回顾:首先,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内容,即要求学生观察家中物品并用“大”、“小”、“多”、“少”等词语进行描述。 分享环节: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作业内容。学生可以使用图片、画作或口头描述的方式展示。 积极反馈:在每位学生分享后,教师给予正面的反馈,指出学生使用词语的准确性和描述的生动性。同时,对于使用新颖或创意表达的学生,特别给予表扬。 集体讨论:针对学生的分享内容,教师引导全班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补充,进一步加深对“大”、“小”、“多”、“少”这些词语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行为: 准备分享:学生提前准备好自己的作业材料,可以是手绘的图片、简单的文字记录或是家长的帮助记录下的视频等。 上台分享:被邀请的学生自信地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业,并用清晰的语言进行描述。 倾听与讨论:在同学分享时,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并在讨论环节中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师生示例对话: 生(手持图片):“这是我家的客厅,沙发是大的,茶几是小的,而书架上的书有很多,但书桌上的笔只有几支,所以是少的。” 师:“你的描述非常清晰,而且用到了我们今天学的所有词语,真棒!其他同学有没有想补充的或者提出不同看法的呢?” (另一生举手) 生:“我觉得还可以说客厅里的窗户很大,能让整个房间都很明亮。” 师:“非常好,你的观察很仔细,而且用到了‘大’字来形容窗户,让我们的描述更加丰富了。” 八、创意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行为: 在总结完学生的分享后,教师布置一项创意作业,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说:“同学们,你们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接下来,我想请大家制作一个‘大小多少’主题的手抄报或绘本。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物品或场景,用图画和简单的文字来展示它们的大小和数量。记得要大胆发挥想象,让我们的手抄报或绘本既有趣又富有创意哦!”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作业要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期待。他们开始构思自己的作品,并计划在下节课前完成。 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大’、‘小’、‘多’、‘少’这四个词语。我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一定能够创作出精彩的手抄报或绘本。期待下节课看到你们的作品!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再见!” “老师再见!谢谢老师!”学生们带着新的任务和期待,结束了这节充满乐趣的语文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 通过快速问答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大”、“小”、“多”、“少”四个生字,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展示上节课学生分享的优秀作业,简短回顾并表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引入新课内容:“上节课,同学们已经用这些词语描述了家里的物品,今天我们要更进一步,用它们来创作属于我们自己的手抄报或绘本。” 学生行为: 积极参与快速问答,回忆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认真观看优秀作业展示,学习他人的优点。 对新课内容充满期待,准备开始新的创作活动。 师生示例对话: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的哪四个字吗?” 生(齐声):“大、小、多、少!” 师:“非常好!现在我要请一位同学用这四个字来描述一下教室里的某个物品。” (生举手回答) 生:“黑板是大的,粉笔盒是小的,课桌上的书很多,但橡皮擦很少。” 师:“描述得非常准确,看来大家已经掌握得很好了。接下来,我们要用这些词语来创作更精彩的作品。” 二、创作指导,分组讨论(10分钟) 教师行为: 展示手抄报或绘本的范例,介绍基本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想要创作的主题和内容,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鼓励他们讨论并确定创作主题和分工。 学生行为: 认真观看范例,了解手抄报或绘本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共同确定创作主题和分工。 分配任务,如绘图、写字、收集素材等,为接下来的创作做准备。 师生示例对话: 师:“同学们,看这张手抄报,你们觉得哪里做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 (生积极发言) 师:“很好,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请各组讨论一下,你们想创作什么主题的手抄报或绘本?记得要用上‘大’、‘小’、‘多’、‘少’这四个词语哦。”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三、动手创作,教师辅导(20分钟) 教师行为: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建议。 关注学生的创作进度和质量,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和创新。 适时提醒学生注意时间管理,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创作。 学生行为: 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开始动手创作手抄报或绘本。 绘图、写字、粘贴素材等,发挥各自的特长和创意。 遇到问题时,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寻求帮助。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发现一组学生在绘图时遇到困难) 师:“你们这组的图画得很漂亮,但好像少了点什么?” 生:“老师,我们不知道怎么用图画来表示‘多’和‘少’。” 师:“你们可以试试用一堆小物品来表示‘多’,比如用很多小苹果;而‘少’则可以用一两个物品来表示,比如只画一个苹果。这样就很直观了。” 四、作品展示,交流评价(10分钟) 教师行为: 邀请各组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作品,并简要介绍创作思路和过程。 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评价,鼓励学生从创意、内容、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每组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建议。 学生行为: 自信地上台展示作品,用清晰的语言介绍创作思路和过程。 认真观看其他同学的作品,积极参与交流评价。 虚心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建议,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作品。 师生示例对话: (一组学生上台展示作品) 生:“我们组创作的主题是‘动物园的一天’,这里有大象、狮子等很多动物,表示‘多’;而这只小兔子则孤零零的,表示‘少’。” 师:“你们的作品很有创意,而且很好地运用了‘大’、‘师:“你们的作品确实非常有创意,大象和狮子的群体展现了‘多’的概念,而孤独的小兔子则巧妙地表达了‘少’。这样的对比不仅让画面生动有趣,还深刻体现了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接下来,让我们听听其他同学对你们作品的看法吧。” (教师转向全班)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组同学的作品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你的地方?或者你们有什么建议想要分享?” (学生举手发言) 生1:“我觉得他们画的动物都很生动,特别是大象的耳朵和狮子的鬃毛,看起来非常逼真。” 生2:“我喜欢他们选择的主题,动物园里有很多不同的动物,很容易就能看出‘多’和‘少’的对比。不过我建议可以在旁边加上一些文字说明,比如‘大象家族很庞大,小兔子却形单影只’,这样故事性就更强了。” 师:“非常好的建议!文字说明确实可以让作品更加完整和易于理解。这组同学可以考虑在下次修改时加入这样的文字描述。” (教师继续引导) 师:“还有其他组的同学也愿意上来展示和分享你们的作品吗?” (另一组学生举手并上台) 生:“我们组创作的是‘海洋世界’的主题。这里画了一片广阔的海洋,里面有很多鱼群在游动,表示‘多’;而远处只有一艘孤独的小船,表示‘少’。我们还特意用了蓝色和白色的水彩,让海洋看起来更加深邃和广阔。” 师:“哇,你们的作品色彩搭配得非常和谐,海洋的广阔与小船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大家觉得呢?” (全班学生鼓掌表示赞赏) (教师继续组织全班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评价,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听取他人的意见。) 五、总结反馈,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创作表现,强调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对学生的努力和成果给予肯定,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 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根据今天的创作经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手抄报或绘本。可以添加更多的细节,比如文字说明、色彩搭配等,让作品更加精美和完整。同时,也请家长帮忙写下简短的评语,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学生行为: 认真听取老师的总结和反馈,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作品。 记录下课后作业的要求,准备回家后继续创作。 对老师的肯定和鼓励表示感谢,期待下节课的分享和交流。 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你们用智慧和创意绘制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不仅巩固了‘大’、‘小’、‘多’、‘少’这四个词语的理解,还展示了你们非凡的想象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我相信,只要你们保持这份热情和创造力,未来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回家后要继续加油哦!我们下节课再见!” “老师再见!谢谢老师!”学生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期待,结束了这节充满创意和乐趣的语文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