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0.曹刿论战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主要以古代战争为话题。《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题目是“论战”,文章就围绕曹刿论作战的道理,因此全文对战争的过程没有一一展开,仅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曹刿“论”战略、战术和战后论述战争成败的原因上。在论述中鲜明地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为了突出人物曹刿,而以庄公为衬托,通过二人针对战争问题的对话,生动阐明了战争中取胜的原则,就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道理。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动口动手的能力也较弱,并且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想象,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文化常识,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把握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3.感受先贤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把握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难点:感受先贤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赏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初步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和爱国之心。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略思想就受到过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去看看历史上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板书课题)
我国古代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长勺之战就是其中之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战例?
巨鹿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文本进行勾连,让学生快速并且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学习。对历史上以弱胜强战争进行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
二、了解作品和写作背景
1.了解作品。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书中记述了各诸侯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2.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齐和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jǔ)国和鲁国避难。公元前686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次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即齐桓公)。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作品和写作背景,学生了解了本文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1、听课文音频,明确字音。
2.读准字音。
(1)生默读课文,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师出示应注意的字音。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下视其辙(zhé) 登轼而望(shì) 望其旗靡(mǐ)
3.理解词语。
(1)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师出示重点注意的词语。
【设计意图】
扫清字音障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为下一步理解文意打好基础。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掌握重点词语。
(1)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句子的意思。
(2)师出示重点词语。
2.疏通文意。
生在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尝试翻译全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 军队 鲁庄公 接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同乡的人 当权者 参与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
目光短浅 深谋远虑 于是,就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一定要把他分给别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遍及、普遍 听从 夸大 实情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信服 赐福,保佑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跟从 诉讼事件 明察 诚心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大败 还不可以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驱车追赶 车轮碾出的痕迹 追赶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
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所以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推测 埋伏 倒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车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设计意图】
掌握重点词语,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五、成语积累
①一鼓作气:指鼓足勇气或趁着勇气十足的时候一下子
把事情做完。
②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已经丧失,我方的士气正旺盛。
③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
课堂小结
本节课, 通过对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我们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了初步的掌握。(复述故事内容)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
课后要求学生背诵全文,既可以加深印象,又为下节课学习打基础。
八、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
2.把握文章的精练笔法、以“论战”为中心安排材料详略的写法和战争的取胜之道。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先贤的担当和责任精神。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借助书角注释及工具书对《曹刿论战》的文意有了基本的了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鲁国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二、精讲课文,分析“论战”智慧
1、通读全文,概括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预设 第一部分(1):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的事。
第二部分(2):写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部分(3):写曹刿论述战争的取胜之道,即一是强调蓄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设计意图】
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结构,为后文文章详略安排的写法做铺垫。
2、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1)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和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略写。
(2)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设计意图】
通过对文章详略安排的学习,能让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中心及重点。对曹刿以及他在站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详细。突出中心“曹刿”及曹刿的远谋。
3、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气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设计意图】
以文中鲁庄公与曹刿的对话,分析战争取胜的关键之道,政治上取信于民。从曹刿跟随出战叙述,明确正确的战略战术与时机-是战争取胜的关键之一。
三、精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根据文章中具体内容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分析的方法。
四、品析句子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有何作用?
预设 开篇点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以及战争的性质。
2、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这两句话突出了曹刿的什么精神?
预设 将乡人和曹刿对国事的态度作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3、文中特别写到了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请做简要分析。
预设 (1)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的不当指挥做了铺垫;
(2)显示了曹刿对国事的关心,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4、“战则请从”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预设 “请从”为下文曹刿的正确指挥及取得战争胜利做铺垫。
【设计意图】
引到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更好的应对句子品析题。
五、合作探究
本文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
“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善于抓住战机的战略能力;
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强化文章难点。
课外拓展
孙子兵法·谋攻篇(节选)
[春秋]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赏析:这句话通过三种情况的对比,充分说明了战争中知己知彼的重要作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中最著名的军事思想,它贯串于《孙子兵法》之中,古往今来,历代军事家都在运用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时间证明,它对战争、商业活动,甚至政治活动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六、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
与学生共同完成文章结构的梳理(复述),让学生在学习了整节课以后重新复习文章结构脉络,掌握文章的重点。
本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3 课时
课时目标
辨识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2、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3、完成真题链接掌握对比阅读,掌握相关做题技巧。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第一节课我们利用书脚注释和工具书疏通了《曹刿论战》的文意,第二节课我们掌握了文章结构,曹刿的战略思想,分析了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来小试牛刀吧!
三、字词积累
(1) 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空隙;嫌隙;隔开。
②肉食者鄙 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③牺牲玉帛 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④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夸大。今义:增加。
⑤小大之狱 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⑥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⑦可以一战 古义: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⑧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设计意图】
古今异义词的练习,巩固重点词语的同时,帮助学生区分古义与今义,避免混淆。
(2)一词多义
师 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名词,老师
故 故克之 连词,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 名词,原因,缘故
温故而知新 名词,旧的事物,这里指学过得知识
从 民弗从也 动词,听从
战则请从 动词,跟随
信 小信未孚 名词,信用
必以信 名词,实情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形容词,诚信
【设计意图】
文言文主要译对比阅读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检测能力,在重点词语解释的四题中,有两题为课外,但其实考察的重点词语我们在课内会接触到或是其他篇目的重点词汇。将一词多义的词语进行识记,区分,便于解释重点词语。
(3)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③下视其辙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设计意图】
词类的活用,是翻译题阅卷中的重点之一,掌握词类的活用,能帮助同学解答翻译题。
句子翻译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设计意图】
巩固记忆重点句子翻译。
真题链接
【2-2022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和【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选自《楚庄王欲伐陈》)
注:①陈:国名。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通“疲”
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每空1分,共4分)
(1)虽不能察_________________ (2)夫大国,难测也_____________
(3)其城郭高_________________ (4)则民怨上矣 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使人视之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辍耕之垄上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4.请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4分)
(1)【甲】文第一自然段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乙】文中陈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导致战争的失败。(每空1分,共2分)
(2)鲁庄公和楚庄王最终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
1.(1)明察 (2)推测,估计 (3)外城 (4)国君(君主;君王;统治者;统治阶层等。答“皇上”不得分)。
2.B
3.(1)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2)楚庄王听从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4.(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或“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
(2)都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等(答“取信于民”不得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5.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虽不能察”的句意是: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察:明察。
(2)“夫大国,难测也”的句意是: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测:推测,估计。
(3)“其城郭高”的句意是:(陈国)外城城墙高大。郭:外城。
(4)“则民怨上矣”的句意是: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上:国君,统治者。
26.
考查文言词语的词语意义和用法。
A.使:动词,派遣/动词,出使;
B.而:表转折,却/表转折,却;
C.以:介词,凭借/介词,因为;
D.之:代词,代陈国/动词,到,往;
故选B。
27.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肉食者(当权者,统治者)、谋(谋划)、间(参与)”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听(听从)、遂(于是,就)、取(攻取,攻下)”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8.(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甲】文第一段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从【乙】文“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可知,陈国因为“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或“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甲】文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了强齐。从【乙】文“庄王听之,遂取陈焉”可知,楚庄王听取了大臣宁国的建议并采取了行动,攻下了陈国。据此,鲁庄公和楚庄王最终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他们都善于听取他人的正确建议。
参考译文:
【乙】楚(荆)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敛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那么老百姓力量疲惫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可以拿下。楚庄王听从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复习巩固《曹刿论战》知识点,并与战争题材文章进行对比阅读练习。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检验了对文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将《曹刿论战》与《楚庄王欲伐陈》进行对比阅读,知悉了对比阅读中相关题型的解答技巧。
【设计意图】
教师对本节课完成的练习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