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基础知识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
(1)建立:①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②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
③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本质: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3)特点
①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②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2.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原因
①历史原因:德、意、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
②经济原因: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德日受到沉重打击。
③政治原因: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国家通过战争寻找出路,转嫁危机。
(2)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①日本法西斯分子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②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③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①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4)《慕尼黑协定》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概念阐释 绥靖政策: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代价,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战争,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过程: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
2.表现
(1)亚洲战场
①序幕: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②爆发的标志: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③东方主战场: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2)欧洲战场
①爆发的标志: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②概况: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3)太平洋战场:同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4)反法西斯同盟建立: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5)结果:同盟国家协同作战,在以后近三年半时间里,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1)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③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④成立联合国。
(3)评价
①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②但是,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联合国
(1)时间:1945年10月24日成立。
(2)性质: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4)原则: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5)作用: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
(1)欧洲衰落:在二战中欧洲各国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2)美国霸权地位确立: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它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3)苏联政治影响力提升: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4)国际格局的变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达标检测
1.二战中,美军与日军在太平洋展开了众多海岛大战。在某一战役中,美日双方为了争夺制海权,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血战。日军饱受了饥饿、疟疾、鳄鱼、盟军火力的痛苦,因此将其称为“死亡之岛”、“饥饿之岛”。观察如图,选出这场战役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2.德国极端民族主义的表现为
A.沙文主义 B.泛日尔曼主义
C.泛斯拉夫主义 D.资本家的利益是全民族利益
3.如表是根据J.M.阿尔贝蒂尼《国家报告》整理的1870年至20世纪中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据表可知( )
1870~1913 1913~1950
法国 1.6 0.7
英国 2.2 1.7
美国 4.3 2.9
德国 2.9 1.3
A.一战前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均高速增长 B.经济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C.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速仅次于美国 D.金融战和贸易战是全球化必由之路
4.1941年7月,苏、英两国签订《关于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1941、年8月,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1941年12月23日,中英两国在重庆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上述行动( )
A.消除了各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 B.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刺激了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的野心 D.奠定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
5.1939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违背国际惯例的最突出表现是
A.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B.禁止当事国出席会议
C.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 D.大国推行强权政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