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件(共41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件(共41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适应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图示
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探究与分享(一)
围绕“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一主题,同学们搜集了以下材料。
王医生所在的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家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他经常到内蒙古出差。
一个仫佬族自治县的小村寨居住着仫佬、壮、苗、汉等六个民族,有林、彭、周、郑等十个姓氏,讲着不同语言的七十多户乡亲和睦相处。
一场名为“多彩中华”的中国56个民族服饰表演在法国巴黎卢浮宫上演。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族服饰,令巴黎观众赞叹不已。一位观众说,过去我们了解京剧、武术等中国文化,但没想到中国有那么多民族、那么丰富多彩的文化。
习近平说:“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
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论述的理解。
探究与分享(一)
答案:
①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在我国,处理好民族关系十分重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小村寨各民族居民和睦相处,是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表现。中法文化交流的事例,反映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多元”的特点,展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绚丽多姿。
②我国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里的不同成员,是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关系。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运共同体。
考一考
回族
藏族
朝鲜族
你能说出下列少数民族的名称吗?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名称
(1)特点: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2)表现:
①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②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
的命运共同体中。汉族离不开少
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共同开拓
共同书写
共同创造
共同培育
共同缔造
各族人民
辽阔的疆域
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伟大的精神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
群众游行中的民族团结方阵
相关链接
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特别是近代以后,在外来侵略寇急祸重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打败了一切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今天,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
3、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
全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含台湾省)、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项目 一般行政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 特别行政区
目的 便于国家行政管理 为了解决民族问题 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适用区域 省、市、县、乡等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港澳台等地区
自治程度 较低 自治程度低于特别行 政区 自治程度较高
(高度自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保留原资本主义制度
我国行政区域类型的对比区分
(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相关链接
地方性的自治权不同于国家主权。法律意义上的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在所辖领土范围内独立处置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最高权力。对外的独立性和对内的最高性是国家主权的两个基本特征。在国际交往中,我国的主权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
(2)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在我国56个民族中,与汉族相比,其他
55个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
民族。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汉族
中华民族
少数民族
55个
(1)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2)实践基础: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平等的旗帜,致力于铲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
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各民族
共同繁荣
民族
平等
民族
团结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义务。
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友好
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在民族平等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注1: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政治基础
前提条件
前提条件
物质保证
物质保证
图示
注3:区域自治≠高度自治
区域自治≠完全自治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依据:
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注2:聚居≠居住
(3)内容:
①自治地方: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②自治机关:
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③自治权:
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注4:自治机关不包括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设 立
依法行使
自治机关
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图示
注5: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置并非都由全国人大批准。
相关链接
由全国人大批准的建置
由国务院批准的建置
自治区
5个
自治州
30个
自治县(旗)
120个
1947年 1955年 1958年 1958年 1965年
5月 10月 3月 10月 9月
内蒙古
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宁夏回族
自治区
西藏
自治区
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依法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主要有以下权力
我国各自治区成立时间
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1
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2
3
4
探究与分享(二)
查阅资料,说说有哪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对口支援形式。
与一般行政地方相比,中央政府在财政、税收和工农业发展等方面向民族自治地方提供更多的经济优惠政策。在资金投入上,近年来中央政府持续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设立各种专项资金和临时性补助,扶持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此外,中央政府还采取对口支援的形式,让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地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
援藏医疗队成员与西藏当地医生一同查房
探究与分享(二)
答案: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对口支援形式包括经济援助、医疗援助、教育援助等。
(4)特点: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①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②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
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③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
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我国宪法规定
(5)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
(6)作用: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②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7)要求: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①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②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③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探究与分享(三)
列举实例,说明我国宗教界都有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传统。
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千百年来,各宗
教和睦相处。
我国宗教界人士积极参与国际宗教间的交往与合作,用亲身经历向世界人民介绍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增进了各国宗教界对我国的了解,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三届一次会议
谈谈你对我国宗教政策的理解。
探究与分享(三)
答案:
(1)例如,佛教倡导“庄严国土,利乐有情”,2019年湖南省佛教协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湖南佛慈2019年救灾帮困助学慈善行”活动;道教提倡“慈爱和同,济世度人”;等等。
(2)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可结合自己的理解具体阐述。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1、原因
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要求
3、内容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②“四个自由”: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专家点评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在多数群众不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信教群众的权利;在多数群众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不信教群众的权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努力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以及信仰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的群众之间的团结,将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目标上来。
注6: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权责统一:
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法定范围:
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
③管理原则:
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
注7:邪教不是宗教。
专家点评
邪教不是宗教。当今世界,邪教兴风作浪,已成为一大公害。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以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鼓吹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它们在很多地方制造集体自杀或暗杀、爆炸等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取缔邪教组织,严惩邪教犯罪,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
校园拒绝邪教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①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②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③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任务:
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不断推动我国宗教的中国化。
注8: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非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不可能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但在我国,广大信教群众是拥护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团体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因此宗教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②要求: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知识归纳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我国的行政区域类型
要求
内容
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