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 《10.1法律为我们护航》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 《10.1法律为我们护航》教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0.1法律为我们护航》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分析
(1)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理解法治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道德修养:明白道德与法治的关系,知道青少年也是法治中国的建设者。
法治观念:了解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知道我国通过法律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
健全人格: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安全感,积极维护权利。
责任意识:培养法治意识,积极参与和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2)课程内容要求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体会依法治国对国家的重要作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共同参与,公民应积极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2.教材分析
本课在第九课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十课的内容,由两框组成。第一框“法律为我们护航”,从法律保护我们和我们要珍惜权利两个视角展开,意在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关爱,侧重阐释法律对青少年的态度;第二框“我们与法律同行”中,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意在引导学生学会依法办事和树立法治信仰,侧重阐释青少年对法律应有的态度,两框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阐述了青少年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3.学情分析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规范我们行为的同时保护我们的生活。初中生处于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心理发展都不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对于事情的判断非黑即白,缺乏理性认识,容易受到情绪支配,在受到不法侵害时缺乏保护自己的经验,不懂得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同时,初中生自身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因此,通过具体情境让初中生了解自己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体会到国家对他们的关爱,增强他们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安全感,认识到在受到保护的同时,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教学目标】
1.认识法律对青少年的关爱,增强珍惜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2.运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关爱和保护。
3.认识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了解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认识法律对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
【教学难点】增强珍惜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根据“运用你的经验”内容,进行“我们的特权”—经验分享活动出示一系列图片。
结合你的经验谈谈我们还有哪些“特权”?
为什么我们能拥有这些“特权”呢?
总结:大家就发现,在很多方面,作为未成年人有一些“特殊权利”,为什么会有这些“特权”,如何正确行使这些“特权”,我们来探讨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一、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
1.未成年人有特权
未成年人: 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作为未成年人,经过刚才的分享,会发现在很多方面拥有特权。
2.未成年人需保护
活动:情景讨论,学生依据情景回答问题。
学生1:我都上初中了,爷爷每天还要接送我。
学生2:我们上学期间,都不能随意出校门。
学生3:未成年人每天0到8点禁止打网游要立法。
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伤害的原因有哪些?怎样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
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未成年人需要保护的原因,那么保护未成年人的内容以及主体又是什么呢?
出示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图片
提问:(1)你还知道哪些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
(2)承担未成年人保护的主体是谁呢?
1.感受法的关爱—六重保护
活动:谁来保护我?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构筑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六道防线。
2.感受法的关爱—人人有责
活动:法制情景剧
个人档案 犯人 : 胡斐为
基本情况: 父母离异,被判跟父亲生活,他在学校读书成绩不好,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其父亲又经常对其打骂。
情景剧片段1: 在小区门口,胡斐为的父亲不断训斥和殴打着胡斐为。周围群众实在看不过去,上前劝他不要再打骂了,但他仍未停止。20分钟过去了,一位社区居委会大妈拉孩子起来,向小区居委会走去……
提问:1. 你如何评价这位父亲的行为?
2.周围群众和社区大妈是否有权干预,为什么?
3.针对父亲的行为,他可以向谁求助?
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2.感受法的关爱—履行义务
情景剧片段2:“爸爸总不在家,连饭都吃不上,面对冰冷的家,我只有走出家门。爸爸看我不肯读书了,就不管我了。后来我就整天在外面东游西荡,认识了几个哥们儿兄弟。打架斗殴、逃课去网吧打游戏成为经常事……”
1.你如何看待网吧老板的行为?
2.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愿意给他提供哪些帮助?
3.胡斐为应该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
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受特殊保护的权利,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要尊重和维护他人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活动:观看视频总结本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法律伴我们成长:我们与法律同行》这一课,了解了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我们与法律的关系、依法维权的途径和方式以及法治精神的培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我们也了解了依法维权的途径和方式,并培养了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法治精神,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拓展提升
查阅未成年人保护法,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主要内容,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调查当地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的状况,并拟写一份调查报告。
教师总结
教师对板书进行归纳,课堂总结、教师寄语。
师生互动,根据教师板书,学生总结课堂收获。
课堂小结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仅仅需要我们自身提高意识和能力,更要珍惜和感恩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逐渐培养一个具有自我保护意识的性格,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能平安健康地成长。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同时加强对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入更多与法治相关的案例和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