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导学案 人教版9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1.核心素养(1)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3)对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质变化,能做出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判断。(4)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勤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2.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3.教学难点(1)能正确区分物质的变化。(2)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4.教学建议【建议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①教材中的四个演示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认识和理解物质变化的基础,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验中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也就知道了二者的区别。②通过列举学生熟知和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建议2】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是教学的重点,如试剂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变化。5.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人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盖房的木料、织布的棉花、制造汽车的钢铁、农田施用的化肥等都是物质。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物质,它们的颜色、状态、气味都一样吗?变化情况又是怎样的?有关物质的这些问题正是这节化学课要研究的。二、合作探究探究点① 物质的变化1.活动探究【演示】教材P8~P9实验1-1中的四个实验。实验1:水的沸腾。实验2:将盛有一小块石蜡的试管置于盛有沸水的烧杯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3:在一支试管中加入1~2 mL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实验3、实验4由学生分组完成。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具体。2.分组讨论【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实验1中,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最后再变为液态。实验2中,石蜡熔化,离开沸水慢慢又凝固为石蜡。实验1中水和实验2中的石蜡,只是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实验3中,溶液中出现了蓝色沉淀。实验4中,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实验3和实验4中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3.学以致用【拓展】尽可能多地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思考判断。探究点② 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课堂讨论】1.过渡: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伴随的一个现象。2.提问:①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哪些现象呢?②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水烧开了有气泡冒出等是不是化学变化?为什么?3.拓展延伸:汉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约定俗成的,是有着特定含义、结构、形式固定的词组和短语。成语包含了透彻完整的思想内容,寓意深刻,生动形象,简练明了,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宝贵遗产。百炼成钢、刀耕火种、点石成金、信口雌黄、饮鸩止渴、争风吃醋、沙里淘金、石破天惊、水乳交融、涂脂抹粉、水滴石穿、甘之如饴、火树银花等等都跟化学有关。下列几句诗,融知识性与文艺性于一体,妙趣横生,相信你仔细体味后会有顿悟之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等等。4.归纳总结:【归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板书设计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随堂检测完成课件中随堂练习。教学反思本堂课视频内容较多,区别于以往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显著,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启化学的大门,就要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学习的多姿多彩、生动有趣,能够真切地体验到化学与人类生活是如此息息相关。因此,课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否则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乃至影响整个学年的化学课的教学。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1.核心素养(1)能够初步区分物质的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哪些性质属于化学性质。(2)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并能根据物质的用途判断物质的性质。(3)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的科学态度。2.教学重点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3.教学难点物理性质与物质变化的区别。4.教学建议【建议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1)重点强调“是否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这一点来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区别,并让学生学会描述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渗透利用物质性质对物质进行鉴别的思想。(3)列举生活中的常见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建议2】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的区别学生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理解容易混淆,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生活实际,多举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区分。5.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世界上有千万种物质,它们有的坚硬有的柔软,有的通彻有的斑斓,有的可以燃烧,有的却有剧毒……观察身边的物质,它们都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二、合作探究探究点①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物理性质【讲解】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些简单介绍。【阅读教材】了解熔点、沸点、密度的相关内容。【小结】(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3)密度: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拓展】物质的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理性质。(二)化学性质【讲解】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我们上一课时学习的实验1-1(3)、(4)中,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如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等。【拓展】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三)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演示】实验1-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讨论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提问】由上面实验总结出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小结】物理性质:两者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一般不能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2.深入探讨【提问】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有何联系与区别。【讲解】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能、会、可以、易、难”等字眼。【投影】①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②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化学性质③明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明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提出问题】下列文字描述了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①潺潺的流水能变成水蒸气;②水遇冷变为冰;③钢铁会生锈;④铁矿石炼成钢铁;⑤煤着火变成一堆灰烬。请你分析: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探究点②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提出问题】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归纳。【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二氧化碳一般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石墨质软且呈深灰色,常用于制铅笔芯等。板书设计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1.定义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2.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3.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1)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属性,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2)性质的描述中一般有“可以、能、易、具有”等字眼。4.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课堂检测完成课件中随堂练习。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合作、总结归纳,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没有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都尽可能地让学生实践,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设计问题有些理论化,应从学生生活实例中提出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