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1.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3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1.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3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1课时 常用仪器和化学药品的取用
1.核心素养
(1)了解化学实验室规则。
(2)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和药品及仪器的使用方法。
(3)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
(4)能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则,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2.教学重点
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
3.教学难点
(1)量筒和滴管的使用。
(2)让学生认识对遵守实验室规则及实验规范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教学建议
【建议1】此课题是初中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启蒙,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引导全体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至关重要。
【建议2】
(1)量筒读数引起的误差:在讲解量筒的正确读数时,老师先通过图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不同的视角读取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读数与实际结果的偏差。
(2)胶头滴管的使用:胶头滴管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教师讲述时首先演示正确的使用方法,然后演示错误的使用方法,并将错误使用的不良后果准确地告知学生,加深学生对胶头滴管的理解和使用。
5.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而进行实验就必须要走进化学实验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化学实验室,去看一看这个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去领略它的神秘风采。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① 实验室安全知识
【展示】化学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的,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
【投影】播放违规实验造成的实验事故的课件,使学生认识安全实验的重要性。
【过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的资料卡片并指导学生认识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强调】不要轻视这些规则,因为它们将是你们安全地进行实验并使实验获得成功的保证。
【仪器展示】教师展示常用仪器,逐一介绍其名称、性能、用途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探究点② 药品的取用
(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展示药品:大理石、碳酸钠。
【提出问题】
1.要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
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
【规范演示】取用固体药品,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小结】
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药匙):“一斜、二送、三直立”
(二)液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稀盐酸。
【提出问题】结合生活经验探讨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而不滴洒。
【板书】2、液体药品的取用。
【演示并讨论】教材P17的3个讨论问题。
【小结】瓶塞要倒放;标签朝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稍稍倾斜;缓缓倒入;盖紧瓶塞;试剂放回原处。
(三)量筒的使用
【提出问题】当我们需要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时,应如何操作呢?
【演示】量筒量取液体的正确操作。
【小结】量筒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不能加热和量取热的液体,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在量筒里溶解固体或稀释溶液。
(2)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讨论】量筒量取液体时,采用仰视、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讨论交流】量取液体时,如果视线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归纳总结】(1)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2)若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四)滴管的使用
【提出问题】
1.取少量的液体应用什么仪器?
2.使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么事项?
【科学探究】教师规范演示滴管的使用。
【小结】挤压胶头吸液体;试管、滴管均垂直;悬空上方滴液体;用完滴管即冲洗;滴瓶滴管不要洗。
(五)操作实践
1.教材P18实验1-4并观察现象。
(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滴加两滴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2)用10 mL量筒量取2 mL稀盐酸,倒入P16实验1-3中盛有碳酸钠粉末(或大理石)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2.根据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实验内容 现象
(1)向澄清石灰水中滴加酚酞溶液
(2)碳酸钠粉末(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1课时 常用仪器 药品的取用
一、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三不”原则、节约原则、处理原则。
二、实验基本操作: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固体状态 所需仪器 操作要点 规范操作的原因
块状 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竖” 防止试管底部破裂
粉末状 药匙或纸槽 “一斜、二送、三直立” 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口和试管壁上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倾倒法取用较多量液体药品时的操作要点:“塞倒放、口挨口、签向手、要放回”。
(2)滴管是用来吸取少量液体的操作要点:“排气、吸液、竖直、悬空”。
(3)量筒的使用: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操作实践
(1)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2)若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课堂检测
完成相关的练习。
教学反思
本堂课主要讲练结合,学生演练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此课题是初中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启蒙,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引导全体学生体会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
学生对滴管的使用、量筒的测量等操作不熟练,可能是时间紧,学生练习的力度还不够;个别学生操作不细心,不注意小细节,要让学生认识到对待科学要有严谨的态度。
第2课时 物质的加热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1.核心素养
(1)了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学会正确地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2)通过几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加深对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有关物质性质的认识。
(3)知道严谨的态度,规范的操作是实验的基本保障,能遵守实验室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教学重点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物质的加热。
(2)连接仪器和仪器的洗涤。
3.教学难点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物质的加热。
(2)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原理。
4.教学建议
【建议1】物质的加热。
首先让学生讨论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的操作要点,归纳后可结合实验1-6,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练习。理论与操作紧密结合,可使学生快速掌握加热的基本技能。
【建议2】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较难理解,教学中要把握几个关键点:
(1)将导管放入水中是为了形成密闭体系。
(2)用手握住试管是用体温给试管加热,空气受热膨胀,从而使试管内气体的压强高于外界大气压,在导管口会看到有气泡冒出。
(3)松开手后,试管内气体温度降低,由于冒出了一部分气体,从而使试管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试管中会形成一段水柱。
5.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生活中,烧水做饭和洗刷碗碟是很平常的事,一般来说,这些活动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但是如果在实验室给物质加热或者洗涤仪器,要求就非常严格,操作不当不仅实验无法成功,更有可能带来危险,那么,在实验室我们应该如何给物质加热和洗涤仪器呢?
【过渡】实验室中给物质加热的仪器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仪器是酒精灯。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① 酒精灯的使用及加热
(一)酒精灯的使用
【提出问题】
1.怎样点燃和熄灭酒精灯。
2.使用酒精灯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3.观察酒精灯的外焰。应用哪层给物质加热。
阅读教材P18和P19相关内容。
【演示】教师演示酒精灯的点燃和熄灭和加热的方法。
【小结】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1)“二检查、三禁止、一处理”;
(2)酒精灯的火焰中,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
(二)物质加热
【提出问题】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液体要注意哪几点呢?(教材P18和P19关于给物质加热的几个注意问题)
【演示】演示实验1-5,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
【填表】学生观察填写P19的表格。
【小结】
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
②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③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④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⑤加热固体药品时,药品应平铺在干燥的试管底部,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加热液体药品时,试管外壁应该干燥,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
探究点③ 连接仪器装置
【展示】教师展示教学挂图(图1-22~图1-25)。
【过渡】正确连接仪器装置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阅读教材P20相关内容,总结连接仪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小结】
①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中: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
②连接玻璃导管和乳胶管: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乳胶管。
③在容器口塞橡胶塞: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演示】图片1-25,引导学生归纳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
【小结】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形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
探究点④ 洗涤仪器
【提出问题】
1.做实验用过的仪器为什么要洗涤?
2.如何洗涤试管?
3.怎样判断玻璃仪器已洗干净?
【演示】学生按照正确方法洗涤试管。
【归纳总结】
(1)洗涤方法:试管刷刷洗——转动或上下移动。
(2)洗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拓展延伸】自己动手:
1.通过观察和使用实验室里的酒精灯,自制一个酒精灯,写出你自制酒精灯所使用材料的来源、制作过程和使用效果。
2.根据所学的标准,运用所学的技能,在家中尝试洗涤杯、碗、盘等,最后写出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2课时 物质的加热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一、物质的加热
二、连接仪器装置
三、玻璃仪器的洗涤
课堂检测
完成相关的练习。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讲解、示范、实践,让学生较好地掌握酒精灯的使用、物质的加热、仪器装置的连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和仪器的洗涤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不足之处 酒精灯是初中化学实验中最主要的热源,它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危险。
再教设计 除正确示范并严格要求外,最好事先培养几名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各小组的组长,负责指导本组学生的实验操作。
第3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核心素养
(1)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2.教学重点:化学实验的观察及描述方法。
3.教学难点:学会描述化学实验现象。
4.教学建议
(1)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蜡烛在点燃前、燃烧时和蜡烛熄灭后三个不同阶段的操作与现象进行观察,让学生尝试如何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蜡烛熄灭后的再探究:蜡烛熄灭后灯芯冒出的白烟是什么?引导学生猜想白烟可能是什么,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帮助学生初步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
5.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新课引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炸药的发明只是化学诸多的研究成果之一,但它却告诉我们: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必须重视化学实验,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过渡】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并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首先,让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
【思考】蜡烛燃烧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对于该现象你有没有过更多的思考呢?比如说蜡烛是由什么做成的?它燃烧后生成什么?除了燃烧,它还具有哪些性质?
【讲解】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并在观察中思考,然后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感官,还可以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物质以及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往往会有伟大的发现。如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对青霉素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参考资料:介绍弗莱明与青霉素)
【实验探究】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探究点① 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各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现象】点燃前: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
【分析】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浮在水面上说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结论】硬度较小,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的小。
探究点②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各小组学生观察燃烧过程,记录燃烧现象。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放入火焰中,1秒钟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前后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的玻璃杯(或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杯壁出现的现象;取下玻璃杯(或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1)蜡烛熔化并发光发热,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梗与火焰的外焰处接触最先炭化变黑。(2)玻璃杯(或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小结】(1)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蜡烛熔化说明石蜡的熔点较低。(2)火柴梗与火焰的外焰处接触最先炭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3)干冷玻璃杯(或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4)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探究点③ 熄灭蜡烛后
【现象】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小结】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实验结论】石蜡点燃后生成了水、二氧化碳;蜡烛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
【讨论】学生讨论,信息反馈,填写实验报告。
【总结】填写实验报告。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白色(或其他颜色)固体,质地较软,略有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燃着时 发黄光,放热,有黑烟产生,熔化成液态后又凝固;火焰分三层,外焰最高,内焰最暗,平放入火柴梗后,与外焰接触的火柴梗最先炭化,内焰次之,焰心几乎无明显变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干燥烧杯内壁有水珠产生,另一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熄灭后 有一缕白烟产生,点燃白烟,蜡烛又重新燃烧
【归纳总结】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我能归纳出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例如,石蜡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以及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例如,石蜡受热时熔化等物理变化,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化学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讨论和解释。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系统、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基于证据,经过分析和推理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
探究(或实验)后,应认真完成报告。可以参考以下格式,也可以自己设计报告的格式。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3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一、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组成 颜色 状态 密度 硬度
燃烧时
火焰的分层及温度 烛焰的变化 生成的产物
熄灭后
课堂检测
完成相关的练习。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对蜡烛这一生活中常见物品的构造、性质及其燃烧过程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不足之处 蜡烛的固定、火柴梗的处理等事项存在安全隐患;学生的操作欠规范。
再教设计 在课前应安排学生预习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并强调安全操作规范;同时要求学生边实验边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认真思考并推理产生相应现象的本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