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 5.1 法不可违 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效课堂】 5.1 法不可违 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道法学科
5.1法不可违 同步探究学案
政治认同: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道德修养: 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法治观念: 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
健全人格: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责任意识: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基础知识梳理
1.法律是 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 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和 违法行为。
4. 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二)自主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并在教材中标画。
法律具有怎样的内涵?
2、人们为什么会违法?(主观原因)
3、违法行为的含义
4、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种类?
5、我们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有哪些?
6、如何认识民事活动(事例)
7、民事权利包括哪些?各自含义、内容
8、合同的含义?作用?违反合同的后果?
9、社会和谐的保证是什么?(遵章守法的重要性?)
10、我们怎样做到遵章守法?
(三)预习反馈
列出预习中的问题清单或列出困惑、读不懂的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调查,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由于坏账率过高,今年4月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被银行列入暂停发放助学贷款的“黑名单”。更有甚者,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恶意欠费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所欠金额每年都在递增。
(1)你怎样看待一些大学生的行为?
(2)为避免材料中出现的问题,请你从道德与法律两个方面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一)达标测评
1.某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以“关爱成长 法律护航”为主题,组织开展“五个一”法治宣传校园行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学习环境。为此,我们中学生应该( )
①增强法治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②分清是非,自觉做到遵章守法
③加大执法力度,制止校园内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 ④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生活中,有的人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却全然不知道已经实施了违法行为。下列需要警惕的身边违法行为是( )
①小帆短跑速度快,同学们纷纷称他“飞毛腿” ②和同学有矛盾,约朋友一起殴打该同学
③周末无聊,打119电话说邻居家着火了 ④放学路上,捡到新款名牌手表据为己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著名的九寨沟景区主要是水景钙华景观,人为的物体进入水体,会对钙华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并且无法自然修复。2022年8月7日,九寨沟景区内4名游客随意离开游览栈道下滩踩水,违反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风景名胜区条例》,景区管理局依法对4名游客做出处罚。对此你的感想有( )
①游客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②对游客只需要进行道德谴责即可
③保护自然爱护景区环境,人人有责 ④游客需要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下列人物没有做到这一点的是( )
①李某擅自将奥林匹克标志用于广告宣传
②李某举报某企业偷排污水的行为
③张某驾车变道受阻,辱骂后车司机
④赵某在小区附近的军事禁区拍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这一法律规定告诉我们( )
①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②高空抛物,要注意下面有无行人
③不做危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 ④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某班举行“违法与犯罪”研讨活动,同学们发表各自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张:违法一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
B.小美: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C.小赵:如果违法情节轻微,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
D.小马:未成年人沾染上不良行为,必定会走向违法犯罪
7.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违法行为不可取,我们要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②未成年人违法不必承担法律责任
③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 ④任何违法行为都必将受到刑罚处罚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8.社会和谐的保证是( )
A.承担责任 B.诚实守信 C.遵章守法 D.文明有礼
9.下列对微行为的点评中,正确的有( )
①孙某连打27次110报警电话,编造谎言报警——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②贾某实施“拉车门”盗窃行为,被刑事拘留——是典型民事违法行为,受到了刑罚处罚
③赵某因无证驾驶被依法行政拘留——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④一名男子因造谣“深圳检验出有新冠病毒的鸡翅冻品销往汕尾”被拘留——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某网民通过论坛、微博等平台,传播“发生恐怖袭击”的谣言,被行政拘留十天。这启示我们( )
①应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③要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④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提升训练
11.评析网络,感受文明。
近年来,网络上、朋友圈里关于食品养生方面的热帖很多,让人半信半疑。吃瓜群众:听说了吗 空心的、带尖头的、长得特别直的黄瓜是打了激素的,有毒不能吃;草莓也不能吃了,据说上面有很多农药残留……
小明:真的吗 太恐怖了。食品安全真糟糕,以后都不知道吃什么好了。
小红:谣言吧,前段时间谣传塑料紫菜的那个人被判刑了。
法律连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网友要对小红进行赞扬,应赞扬她什么
(2)结合“法律连线”,对网友“吃瓜群众”及小明进行劝诫。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法明理,理性上网】某中学八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合理上网,与法同行”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14岁的小文和小刘是某中学学生,两人喜欢玩游戏,便想靠玩游戏挣钱,却被网上的不法分子“拉下水”参与网络电信诈骗。当父母得知情况时,他们已参与多起案件,造成被害人巨大财产损失。经法院审理,两人的行为已构成诈骗罪。但考虑二人年龄小,且属于从犯,依法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均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万元。
案例中的小文和小刘的行为属于 违法行为。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小黄是一名在校生,因为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而恼羞成怒,双方依约来到学校一厕所,小黄向对方拳打脚踢,最终致对方身体多处受到轻伤。后经公安机关协调,小黄母亲为此支付了赔偿款。案发后,小黄因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并致人轻伤而被拘留十日。
材料二 小黄和两个老乡在路上玩耍时,见远处一人骑车过来,遂商量抢劫,共劫得一部手机及五百元现金,然后小黄跟随两个老乡一起逃跑。数日后,小黄和那两个老乡均被抓获归案,并以抢劫罪被判刑。
(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小黄第一次违法属于什么行为?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小黄第二次违法属于什么行为?
(2)试分析小黄两次踏上违法路的原因,并说说两者之间有何必然性。
(一)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学会了: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把本节课所学知识画出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一、合作探究
【答案】(1)一些大学生的行为是不诚信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既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也违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道德方面:在社会上大力宣扬诚信美德,树立诚信模范典型。
法律方面:完善相关法律,加强法制教育,对于诚信违法者严厉追究法律责任。
【分析】考点考查:诚信、违法行为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道德修养、法治观念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是中学生,需要运用诚信的有关知识,从结论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恶意欠费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从不诚信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违法行为,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也违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来分析。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是中学生,需要运用诚信的有关知识,从建议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恶意欠费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道德角度从宣扬诚信美德,树立诚信模范典型方面来分析;法律角度从完善相关法律,加强法制教育,对于诚信违法者严厉追究法律责任方面来分析。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课堂达标
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遵章守法。
①②④:某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以“关爱成长 法律护航”为主题,组织开展“五个一”法治宣传校园行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学习环境,中学生应该增强法治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分清是非,自觉做到遵章守法,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故①②④正确;
③:中学生没有执法权,故③错误;
故本题选B。
2.【答案】D
【详解】该题考查警惕的身边违法行为。
①:依据教材知识,分析可知,小帆短跑速度快,同学们纷纷称他“飞毛腿”,这是得到了同学们的赞美,不属于违法行为,故①排除;
②③④:殴打同学,侵犯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属于违法行为;拨打119谎报险情,触犯了行政管理法规,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捡到新款名牌手表据为己有,这是民事违法行为,故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3.【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
①③④:保护自然,爱护景区环境,人人有责。题文材料中的4名游客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游客需要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保护九寨沟景区的环境,故①③④说法正确;
②:游客要承担法律责任,故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4.【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遵纪守法。
①③④:我们青少年要树立法治观念,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同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如:擅自将奥林匹克标志用于广告宣传、驾车变道受阻,辱骂后车司机、在小区附近的军事禁区拍照,都是违法行为。①③④符合题意;
②:李某举报某企业偷排污水的行为,这是遵法守法的表现,②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5.【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法不可违。
①③④:“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说明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不做危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我们要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①③④说法正确;
②:不能高空抛物,②错误;
故本题选C。
6.【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对违法和犯罪的正确认识。
A: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A说法错误;
B: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行为如果不加以及时制止,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B说法正确;
C:违法情节轻微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C说法错误;
D:未成年人沾染上不良行为,有可能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7.【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对违法行为的认识和把握。
①③:依据教材知识,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不可取,我们要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①③符合题意;
②:未成年人违法也是要承担法律责任,②错误;
④:任何违法行为都受到法律处罚,但是只有犯罪行为才要受到刑罚处罚,④错误;
故本题选A。
8.【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
C:根据所学知识,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从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C说法符合题意;
ABD:与题意不符,排除ABD;
故本题选C。
9.【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
①:编造谎言报警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应该受到行政制裁,①错误;
②:贾某因盗窃被刑事拘留,说明其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其承担了刑事责任,②错误;
③:赵某因无证驾驶被拘留,这启示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③正确;
④:男子因造谣被拘留,这警示我们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0.【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①②③:题文中某网民利用网络传播谣言,被行政拘留十天,表明其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应该承担行政责任。所以启示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等,故①②③说法正确;
④:材料中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故④与题不符;
故本题选C。
11.【答案】(1)具有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明辨是非能力。
(2)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违反了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作为公民,要不信谣、不传谣,通过正当途径向有关部门求证等。
【分析】考点考查:法不可违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法治意识的有关知识,从分析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网络上、朋友圈里关于食品养生方面的热帖很多。小红认为这是谣言,前段时间谣传塑料紫菜的那个人被判刑了→小红是具有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明辨是非能力。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法不可违的有关知识,从分析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法律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违反了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应受到法律的制裁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12.【答案】刑事
【分析】考点考查:违法行为
能力考查:提炼观点能力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问的设问主体为中学生,需要调用违法行为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经法院审理,两人的行为已构成诈骗罪,均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万元→联系刑事违法行为。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13.【答案】(1)第一次的违法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第二次的违法行为属于犯罪。
(2)①原因:缺乏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不强。②必然性: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犯罪。
【分析】考点考查:违法行为的种类、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关系。
能力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生, 需要运用违法行为的种类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小黄因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并致人轻伤而被拘留十日→可链接行政违法行为。
关键词②:小黄和那两个老乡均被抓获归案,并以抢劫罪被判刑→可链接犯罪。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生, 需要运用违法行为的种类、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关系的有关知识,从原因、联系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小题1:
关键词:小黄因与同学发生口角而恼羞成怒,最终致对方身体多处受到轻伤; 小黄和两个老乡在路上玩耍时,见远处一人骑车过来,遂商量抢劫→可链接缺乏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不强。
小题2:
关键词:两者之间有何必然性→可链接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犯罪。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