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7.1燃料的燃烧2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7.1燃料的燃烧2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1课时 燃料的燃烧
1.核心素养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4.教学建议
【建议】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改进实验一:
改进目的:原料易得、操作简单。
改进实验二:
改进目的:磷燃烧生成的白烟(P2O5)逸散到空气中容易污染空气。
改进后的优点:减少空气污染,环保。
5.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战舰为什么会着火呢?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那么,草料怎么就成了“纵火犯”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① 燃烧的条件
【过渡】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点拨】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情景展示1】观察实验,并进行初步分析,完成下表:
水中白磷 铜片上的白磷 铜片上的红磷
是否为可燃物
是否接触氧气
是否达到着火点
是否发生燃烧
  【问题探究】根据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下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又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归纳总结】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下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老师介绍】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是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情景展示2】观察实验:
【问题探究】热水下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能燃烧,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归纳提升】热水下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能燃烧,再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对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要注意对比现象,通过在同等条件下改变某一因素得到不同的燃烧现象,来归纳出燃烧的条件。
【展示火三角,巩固新知】教师及时展示“火三角”,强调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探究点② 燃料燃烧的调控
1.燃料的充分燃烧
【讲解】北方冬季需要集中供暖,锅炉工常常将大块煤球砸成小块或粉成粉末,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煤不完全燃烧会有哪些危害?通过哪些措施可以使燃料充分燃烧。
【归纳提升】燃料不充分燃烧会浪费资源,且生成CO等物质污染空气。若使燃料充分燃烧,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或氧气);二是燃料与空气(或氧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如把煤制成蜂窝煤等。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那么如果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么灭火呢?可以根据所学的燃烧的原理进行思考。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应分别选择怎样的方法对这些火灾进行灭火?其灭火的原理各是什么?
【归纳总结】
实例 方法 原理
油锅着火 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蔬菜 隔绝空气(或氧气)
纸箱着火 用水浇灭 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扑灭森林火灾 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清除可燃物
  【继续探究】灭火原理与燃烧条件的关系是什么?
【归纳提升】灭火与燃烧的不同之处是: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能进行,而灭火时只要破坏燃烧条件之一即可,因此可根据不同的灭火方式来理解灭火的原理。
(2)【合作探究】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62页“探究”的相关内容,并将实验现象填在表格中)。
【实验记录】
现象 分析
Ⅰ 蜡烛熄灭 隔绝空气(或氧气),蜡烛熄灭
Ⅱ 正常燃烧 同时具备蜡烛燃烧的3个条件
Ⅲ 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CO2,CO2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其密度比空气大,可隔绝空气
  (3)【讨论交流】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
a.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考其原理是什么?
b.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
①炒菜的锅起火了;②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③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④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裤子发生火灾;⑤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c.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1课时 燃料的燃烧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三者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三者选其一
课堂检测
完成相关的练习。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内容趣味性强,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来关心、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不足之处 学生虽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激励,发展和完善自我,但交流的深度不够。
第2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核心素养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通过火灾爆炸事故,培养学生分析和研究信息的能力。
2.教学重点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教学难点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4.教学建议
【建议】有关易燃物、易爆物知识处理的方式:
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氢气燃烧爆炸的过程。
问题:
(1)B中氢气燃烧会产生哪些现象?(学生联想以前所学知识思考)
(2)C中的纸杯为什么被高高掀起?(提示学生结合物理压强知识解答)
(3)你对爆炸有哪些认识?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吗?
5.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燃烧的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同时也了解了灭火的原理及方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光火灾,还有各种各样的危险事故。
【投影】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爆炸事故的图片。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①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过渡】可燃物具备了燃烧的条件后,能急剧地燃烧,在空间有限时就可能会发生爆炸,给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的威胁。
【投影展示】
【归纳总结】可燃性气体等在空气中达到一定含量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做爆炸极限。(介绍几种常见气体的爆炸范围)
【提出问题】可燃性气体可能发生爆炸,面粉、煤粉等粉尘会发生爆炸吗?
【投影展示】
【实验现象】当面粉比较均匀地弥散于金属罐中时,就会发生爆炸,将塑料盖掀起。
【归纳总结】粉尘爆炸的实验说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特别提醒】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有些爆炸如汽车轮胎爆炸、暖水瓶爆炸等是物理变化。
【归纳总结】
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急速燃烧,短时内产生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的现象。
2.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
(1)对厂房和仓库的要求:与周围建筑物间有足够的防火距离,车间、仓库要有防火、防爆、通风、静电除尘、消防等器材设备,严禁烟火。
(2)容器要求:要牢固、密封,容器外要有明显的警告标志,并标有物质的名称、化学性质、注意事项。
(3)存放要求:单存、单放、远离火种、注意通风。
(4)运输要求:轻拿轻放、勿撞击。
(5)工作人员要求:严禁烟火、人走断电、经常检查、认清图标。
探究点②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讲解】生活中人们通过燃烧柴草、煤气、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等取暖、做饭,由此说明这些物质燃烧一定伴随着热量变化。
【实验】生石灰与水反应。
【问题】化学反应中都伴随着哪些能量变化呢?
【归纳总结】化学反应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的反应是放热的,有的反应是吸热的。生石灰与水反应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过程是:化学能转变成内能(热能)。但不能片面地认为只要有热量变化,就一定属于化学变化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继续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被应用于生活、生产中,你能举出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吗?
【归纳提升】人类现在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如用于做饭、取暖的生活燃料的使用;利用燃烧等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发电、烧制陶器、冶炼金属、发射火箭等;利用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开矿采煤、拆除危旧建筑等。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2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可燃物爆炸的条件
【归纳】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课堂检测
完成相关的练习。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与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来关注生活、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从而健康、安全地成长。
不足之处 教材中对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的资料偏少,缺少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环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