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备考-《盘中餐》作文导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备考-《盘中餐》作文导引

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备考-《盘中餐》作文导引
【2024年北京市中考作文真题回顾】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一日三餐,往复循环,“盘中餐”熟悉又陌生。盘中可盛一饭一蔬,让我们体会家庭的温暖,理解稼穑的艰辛,回味故土的风情,感受文化的厚重。请以“盘中餐”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 审题指导
本题目为命题作文,内容应当围绕在关键词“盘中餐”上。
导语中提示了作文的可写内容,即包括“体会家庭的温暖”,“理解稼穑的艰辛”,“回味故土的风情”和“感受文化的厚重”,从多个角度探讨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层含义。
“体会家庭的温暖”,可由此联想到吃饭做饭都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可以将主旨联系到亲情上;“理解稼穑的艰辛”,可由此联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进而可以将主旨联系到劳作的艰辛和珍惜粮食上;“回味故土的风情”,可由此联想到家乡的特色饭食,进而可将主旨联系到思乡之情;“感受文化的厚重”,可由此联想到与饮食息息相关的文化,进而可以将主旨联系到对文化的探寻与个人感悟。
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如食物等,要求考生在文化方面形成自己的哲思。这启示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多多留心日常生活,积累素材时关注地域文化,积极独立思考,增强情感的感受力和表达力。
考题采用了全命题的形式。就命题内容而言,今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依然延续了“关注学生自我发展,引领价值导向”的特点,引导考生展现其丰富多彩的青春生活,表达其对生活的体验,体现其思想的进步,抒发其真情实感。
“盘中餐”这是一道关于“美食”的命题作文题,旨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从常见的美食中发现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情感意义,培养考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首先,读懂引语。“盘中可盛一饭一蔬,让我们体会家庭的温暖,理解稼穑的艰辛,回味故土的风情,感受文化的厚重。”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一笔,为文章的写作主旨指明了方向。其次,明确写作重点。借美食写情感、文化、人生态度,关键要把叙述、描写和抒情、议论建立联系。如果只是纯粹写美食的制作过程,那就成了一篇干巴巴的说明文,使得文章的主旨无法更好地表现出来。因此,如果要写美食,就不能只写美食,要写与美食有关的人、事、物,并通过具体的叙述或者描写为后面的抒情议论打好基础。高分立意示例:①美食寄托着对家乡或亲人的独特情感。②美食中寄寓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③美食中寄寓着一种文化的传承。
二、思路导引
这篇作文,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思。
1.选择素材——导语中已有所提示,可以从亲情、耕作劳动、故乡、文化等角度进行选材;2.确定主旨;3.注意细节,突出中心。
写作要点:一日三餐,往复循环,“盘中餐”熟悉又陌生。盘中可盛一饭一蔬,让我们体会家庭的温暖,理解稼穑的艰辛,回味故土的风情,感受文化的厚重。考生需要以“盘中餐”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作文可以围绕“盘中餐”展开,探讨食物背后的家庭情感、劳动价值、文化意义等方面展开思考和写作。
首先, 考生需要理解题目“盘中餐”所蕴含的丰富意义。 这个题目不仅仅是对日常饮食的描述, 而是通过食物这一日常元素, 引导考生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食物是家庭团聚的象征, 通过餐桌上的交流, 我们可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深厚。 同时, 食物也代表着劳动的价值, 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农民的辛勤劳动, 通过食物我们可以理解到稼畑的艰辛。 此外, 食物还承载着文化意义, 不同的食物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故事, 通过品尝食物, 我们可以回味故土的风情, 感受到文化的厚重。
题目引导考生关注饮食文化。其限制性体现为给出写作题目。往复循环的一日三餐是考生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生活,但考生要在“盘中餐”这一给定题目中以小见大,且思且悟,方能深化立意、升华情感。其开放性同样体现在材料表述上,不仅为考生提供了丰富、自由、自主的写作空间,且层层深入。考生既可以从“体会家庭的温暖,理解稼穑的艰辛”进行传统意义上的书写;又可以从“回味故土的风情,感受文化的厚重”中深入挖掘题目的文化内涵,实现提倡个性化的多样表达,在真实而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考出考生不同程度的理解层次。
在写作过程中, 考生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的餐桌场景, 如儿时与现在, 展现时间的流逝与亲情的恒久。 同时, 可以深入探讨盘中餐背后的情感价值与文化意义, 通过具体的食物或餐桌上的对话, 展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此外, 考生还可以从更广阔的文化视角出发, 探讨食物与地域文化、 民族传统的联系, 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 如何保持和传承本民族的食物文化。
最后, 全文应语言流畅, 情感饱满, 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 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家庭、 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这样的作文不仅符合题目要求, 也能够体现出考生的文化素养和情感深度。
三、 选材指导
推荐方案1:文化类
“盘中餐”的题目更与文化密切相关,我国是农业大国,五千年的农耕文化孕育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中国人,共同的对农作物和土壤的深厚情感。可能是耕种的体验让你深刻理解了劳作的辛苦和盘中餐的珍贵?可能是各地的美食相互交锋,让你发觉盘中餐背后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
需要注意的是,写作需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从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取材,深入了解文化相关知识,才能写出一篇好的作文。
推荐方案2:情感类
同学们心中一定有着与家人一起吃饭的记忆,从聚餐的准备,是否是由父母亲自下厨?你是否曾经参与过呢?到聚餐过程中,你家乡的特色菜是什么?聚餐是为了庆祝什么节日呢?
“盘中餐”可以体现亲情的温暖,更可以唤起我们对故土的怀念。
这类素材更加贴近生活,想要出彩,就要求考生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发掘更细致的生活点滴,同时要注意锤炼语言,写出更为细腻丰富的情感表达。
推荐方案3:个人成长类
但不同之处在于,方案二由盘中餐引申到亲情或思乡之情,本方案则可以写准备饭食或聚餐过程过程中的经历,让我们获得了成长。同样,耕种和劳作的体验,除了可以让我们形成方案一中文化方面的感悟,也可以作为我们成长的经历,让我们获益匪浅。
在这一方案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体现“盘中餐”与“成长”二者之间的联系,并进行巧妙过渡。
四、 注意事项
素材的选取,务必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要抒发对家乡的热爱,对文化的向往与弘扬。
1. 真情实感
不管是游记还是“盘中餐”的写作,都要从日常生活中取材,选取真实经历,抒发真挚情感。因此,游记要选取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来写,“盘中餐”也要从生活中获得灵感。这样才更能打动读者。
2. 夹叙夹议
作文不宜单纯叙事,应当穿插有议论和抒情。在写作过程中,除了游览所见和记叙经历,更重要的是“我”从中的感悟,获得的体验。叙事时,要不忘通过议论来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3. 注重细节描写
好的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不管是游记还是“盘中餐”,都要注意细节的描写,给人以真实性。游记中可以细致地进行景物描写,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等。“盘中餐”则可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描写时要注意运用多种感官,使用多种修辞手法。
4. 注意点题
中考作文中点题尤为重要。开头、结尾、和过程中,都要牢牢扣紧题目,一篇作文中,要有至少四五处点题。游记的写作过程中,也要开篇确定文章主旨,后续不忘点题。
5. 语言要出彩生动
写作时,优美生动的语言会为文章增色不少。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妙用,和名言警句的点缀,都可以提升文采。作为中考作文,开头结尾一定要新颖出彩。
五、范文
【高分作文】
盘中餐
至今,我还清晰记得,妈妈为我做的那碗小鸡炖香菇,让我吃了回味无穷,欲罢不能。它让我的舌尖品尝到了美味,让我感受到妈妈的温情和爱意。
小时候,妈妈总是会在节假日里,抽空为我做这道菜。我吃完还会一边舔着嘴唇上的浓汁,一边满意地点头说道:“啊,真是太美味了!要是可以再来一碗就太好了!”
这个周日,妈妈又专门为我做了这道菜。妈妈做菜之前,我一直看着妈妈,想学习一下。毕竟吃了那么多回,还不知道怎么做的!妈妈一边烹制,一边为我讲解。
首先,妈妈把一整只鸡切成了小块,然后就是第一步----腌制。拿出一个比我脸还大的碗,把鸡块放进去,在里面加入胡椒粉、盐、料酒,两勺生抽,两勺老抽,以及一勺蚝油和一勺我最爱的“老干妈”,妈妈盯着我,说:“你得抓几下,然后腌制10分钟,记住了吗?这样佐料才能入味。”“哦”我点点头。
接着,就是妈妈最拿手的第二步----烹煮。先在锅中倒入一勺菜油,把油烧热,将先前切好的姜、蒜、花椒,和在一起,炒香,倒入洋葱翻炒,再倒入香菇炒。“哧啦----哧啦----”只见妈妈用铲子不停地翻炒着,香气四溢。妈妈边拿鸡块,边对我说:“最后放入鸡块,倒入半瓶啤酒,炖上20分钟后就可以出锅了!做菜也要精致,跟学习一样,记住了没?”“记住了!” 我快乐地回答道。
听着妈妈边说边做,我偷偷看着妈妈,只见她额头上沁出颗颗汗珠,头发中似乎又多了几根银丝。但是,她脸上却洋溢着笑容,像盛开的鲜花般灿烂。都是为了我,为了我们这个家呀!妈妈好辛苦呀!
打开锅盖,香气扑面而来。我迅速拿起筷子尝了一下,滑,嫩,鲜,香,那滋味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嗯,真不愧是出自我家的厨神----妈妈之手啊!味道好极了!”
其实,妈妈不仅这道菜做得好,就连清蒸大鹅、红烧狮子头等,她做得都很好吃。于是,爸爸常常对我说:“你妈妈是贤妻良母,我们多么幸福啊!”
我望着妈妈那辛劳的身影,尝着妈妈做的美味佳肴,感叹道:“这真是舌尖上的温情啊!”
高分解密:
选材精当,立意高远。盘中可盛一饭一蔬,让我们体会家庭的温暖。考生学习了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的写法,细致地描写了妈妈做小鸡炖香菇的全过程,表现了妈妈对“我”的爱。
角度多样,描写细腻。作者将动作和语言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有机融合,从视觉、嗅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展示了菜肴的精美。妈妈的辛苦,也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来。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作者平 时生活中的细心观察,离不开点滴的阅读积累。
【范文】
盘中餐
一碗米是物质的需求,亦是精神的升华。——题记“民以食为先,亦以食为天。”盘中餐野蛮我们体魄,文明我们精神。
观于东流之水
孔丘,世称孔圣人,为儒家创始人,门下弟子三千。颜回,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首,二十三岁便与孔子游历列国,曾与孔子指天为被,指地为床,与孔子一起向世界分享儒学之玄妙。当时他们名声在外,各位君王皆以礼相待。可他们却常被人陷害,食粗糠、吃糟米,饮冷水、居陋巷,不被他人所理解,被称“有神农之唇,黄帝之眼。大禹之脸,炎帝之躯,却神似丧家之犬”。然而他们一笑而过,为何?孔子曾一言道破其中之理,“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他们眼中,东流之水似德、似义、似道,它们不求物质满足但求精神富足。他们以饱读诗书为盘中餐,将物质需求置于其次。这,是君子言行。贤哉,甘于清贫不忘初心。
梦回黄州
苏轼,一位诗、词、文、音、食集于一身的百姓父母官,圣明的宋神宗曾向宣德皇后夸赞:“今,吾为后世寻得两太平丞相哉。”如此贤人却连遭被贬,因抵制新法,支持旧法,又因新法不利于新维新派的利益,苏轼的仕途并不如意。乌台诗案,受人诬陷,被贬至黄州、颖州、惠州、儋州等多地。他曾绝望,也曾失落,“与君今日还惜别,百年之后仍兄弟”,“炼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但这些困难摧残不了一个人的乐观,不久后他便“回心转意”,高歌“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写出了《猪肉颂》“……火候足时它自美。早来晨起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东坡八首(并叙)》更有记载“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盘中餐,成就了一个别样的东坡居士。快哉,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再回首当下
夜,深了。灯光点点,这夜空却不像以往一般漆黑。虽然无节日,我却欢喜地奔向厨房,果不出所料:宫保鸡丁、凉拌菜、铁板牛肉,再有芥菜开满白花,白菜簇拥黄花,韭菜碧绿生青,再配上妈妈自制的金桔柠檬茶,一派生机盎然……好一桌烛光晚宴。汤汁浓、味道重、油水足,浓而不以闻其香,吃其味,食有尽而味无穷。一家人围桌而坐,眉眼带笑。弟弟大快朵颐,满嘴流油。我喝着柠檬茶,酸甜可口。饱尝盘中美食,共赏窗外美景,温馨又梦幻。好一个花好月圆日!妙哉,生活日常美好温馨。一箪食,可通古今;一瓢饮,可连人心。盘中餐,不仅仅是物质的填充,更是精神的佳肴!
盘中餐
盘中餐承载着家人深情、节日欢乐、故乡思念和农民汗水。它不仅是食物,更是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让我们珍惜并用心品味,成为与家人、故乡的情感纽带。
盘中餐,这看似平凡的三个字,却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情感,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每一顿盘中餐,都蕴含着家人的深情厚意。母亲在厨房中忙碌的身影,犹如翩翩起舞的蝴蝶,父亲下班后拎着菜篮回家的脚步,仿佛踩着悠扬的旋律。“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正如苏轼诗中所描绘的那般,家中的每一道菜都宛如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那是家的味道,是爱的体现。
盘中餐,唤起我们童年美好的记忆。小时候,每逢节日,家人总会围坐在一起,共同制作传统美食。“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当鲜美的食材在锅中翻滚,香气四溢,刺激着我们的味蕾。包饺子时,大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那种欢乐的氛围至今难以忘怀。每一口饺子都包裹着浓浓的亲情,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仿佛是心灵的归宿。
盘中餐,承载着故乡的思念和眷恋。漂泊在外的人们,每当品尝到家乡的特色美食,心中便涌起无尽的乡愁。“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那独特的味道,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故乡记忆的大门。它让我们在异乡的土地上,找到了一丝归属感。
盘中餐背后,凝聚着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汗水。他们日夜耕耘,“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只为了让我们能品尝到新鲜的食材。每一粒粮食、每一片菜叶,都承载着他们的心血和期望。我们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盘中餐,感恩农民们的付出。
盘中餐,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和温暖。
在这个繁华喧嚣的世界里,让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品味每一顿盘中餐,感受其中蕴含的故事与情感。让盘中餐成为我们与家人、故乡之间的情感纽带,承载着美好的回忆和浓浓的情谊。
点评:
这篇作文好在情感真挚,细节描写生动,将“盘中餐”与家庭情感、文化传承紧密相连。通过对比儿时与求学时的餐桌场景,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亲情的恒久。同时,作者深入探讨了盘中餐背后的情感价值与文化意义,呼吁珍惜共餐时光,传承美食文化,体现了对家庭、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全文语言流畅,情感饱满,是一篇富有感染力的佳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