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大通县期末联考高一地理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十第二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为了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水循环,某学校地理教师设计了水循环模拟实验(如下图)。据此完成1~2题。降水沙电源可调节泥沙收宋柱水泉储水箱可调节角度的不透水坡1,该实验装置可模拟的水循环环节不包括①水汽输送②降水③蒸发④径流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2.为减少单位时间内泥沙收集盘内的入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是A.调快水管输水速度B.降低降水盘深度C.增加不透水坡面坡度D.在沙土上覆盖草皮干谷是指岩溶地区干涸的河道,地表水因渗漏而通过落水洞转入地下,地表原来的河谷即变成干谷。当地面河转入地下河时,河谷的前方常有石灰岩壁所阻,岩壁的脚下是地下河入口。据此完成3~5题。3.干谷中的落水洞所属的地貌类型是A.风成地貌B.冰川地貌C.喀斯特地貌D.海岸地貌【高一期末联考·地理第1页(共6页)】241951Z4.干谷反映出该地貌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是①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②气候干旱,多大风③岩石易溶于水,地表多裂隙④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5.在地下河发育的空间内还可能观测到的地貌有A.石笋、石钟乳B.溶沟、孤峰C.石柱、石林D.石林、石笋2023年12月5日,武铁20082次列车100个集装箱装载2150吨丹江水从河南省平顶山东车站启动,一路北上,前往陕西、山西、内蒙古等沿线缺水城市。这是丹江口水库饮用水首次通过铁路运往西北地区,“丹水北运”有效地提高了沿线城市的宜居性。据此完成6一8题。6.河南省宜居性高,人口密度大于山西省,其原因不包括A.地形较为平坦B.气候较为舒适C.地理位置优越D.区域面积较大7.近年来西北地区缺水现象不断加剧,主要是因为A.水资源外调比较多B.蒸发量大幅增加C.水资源消耗量增加D.农业类型多样化8.“丹水北运”对沿线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改善了区域气候环境B.提高了区域人口合理容量C.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D.增加了重化工业生产用水右图示意南亚沿海某中等城市功能分区。据此完成9~10题。9.图中甲、乙、丙代表的功能区分别为翅叩A.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2乙目丙B.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一铁路C.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一公路二河流点流向D.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三桥柒10.M地最适宜建A.幼儿园B.物流园C.科研所D.疗养院下图示意我国某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11~12题。河流及流向一公路一铁路商业用地。生活川地台生产用地1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城镇A.用地规模扩大B.人口数量增多C.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大D.交通网日益完善【高一期末联考·地理第2页(共6页)】241951Z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大通县期末联考·高一地理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A结合实验装置可以看出,水管输送储水箱内的水形成降水落在降水盘内,降水盘内的水下渗滴落在不透水坡面上形成径流,此实验装置未表示出水汽输送和蒸发环节。2.D减少单位时间内泥沙收集盘内的入水量,即减缓不透水坡面径流的流速或减少流量,因此可通过在沙土表层覆盖草皮,增加阻力,减缓坡面径流流速。降低降水盘深度对不透水坡面径流流量及流速影响不大:调快水管输水速度和增加不透水坡面坡度会使得坡面径流流速加快,会增加单位时间内泥沙收集盘内的入水量。3.C结合材料可知,干谷是岩溶地区干涸的河谷,地表石灰岩广布,受流水溶蚀形成的落水洞属于喀斯特地貌。4.C结合材料可知,干谷主要是地表水渗漏并通过落水洞转入地下形成的干涸河谷,地表的岩石具有可溶性,地表多裂隙,并发育出较多落水洞,导致地表水缺乏,地下水较丰富。5.A结合上题可知,干谷主要发育在喀斯特地貌区,流水溶蚀形成地下河,在形成的地下空间内流水继续溶蚀或堆积,形成如石笋、石钟乳、石柱等地下喀斯特地貌。石林、溶沟和孤峰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6.D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地形总体较为平坦(平坦区域面积较大),地理环境较为优越,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人口稠密区。河南省区域面积较大,但不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原因。7.C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西北地区的用水量也不断增加,加剧了区域水资源短缺的现象。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主要以水的调入为主;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蒸发有所增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农业类型多样化与水资源短缺无直接关系。8.B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短缺明显,“丹水北运”是从丹江口水库调运生活饮用水至西北等缺水城市,增加了沿线城市人均可用水量,提高了沿线城市的人口合理容量。所调水源为生活饮用水,对重化工业生产用水影响较小,与农作物的产量无直接关系,也不会改善区域气候环境。9,D由图可知,甲位于市中心,应为商业区,乙位于城市外缘,应为工业区,丙面积最大,为居住区。10.B从图中看,M地位于城市郊区,地价较低,且靠近铁路,交通便利,适宜建设物流园。11.A由图可以看出城镇用地面积明显扩大。12.B从Ⅱ阶段到Ⅲ阶段生产企业大部分迁往郊区,原因可能有城区地价上涨,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镇交通拥堵等。13.C在稻田养鱼模式中,可利用鱼类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起到减少病虫害,消除和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水稻为鱼类的生长提供氧气:鱼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净化水质,但不能防止水污染。14.B黔东南州稻田养鱼大多以户为单位,缺乏有组织的管理和经营,养殖管理不规范,投放的鱼苗规格不一,无法满足商品的集约化和高效生产的市场需求,且农户放养的鱼以自养自食为主,剩余部分拿到市场出售,导致稻田鱼商品率较低,15.D黔东南州稻田养鱼需从广西、湖南等地进购补充鱼苗,鱼苗经长途运输后,体质变差、存活率下降,养殖成本提高。【高一期末联考·地理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241951Z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地理.pdf 地理DA.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