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件(共27张PPT)- 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件(共27张PPT)- 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统编版)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一单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单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完成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
实现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
第三单元: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创造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
第四单元: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开启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
构建知识网络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目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二目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能够认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理解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指导下,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艰辛探索。
2.科学精神:明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知道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树立爱国的信念。
3.公共参与:能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崭新的新课题,认同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3、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4、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5、社会主义改造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
6、中共八大的地位、时间和主要内容
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相关内容,并划出来。
自主预习
知识回顾
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及其关系
1840年
鸦片战争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1919年五四运动
1956年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
决 定
民主革命(1840-1949)
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必要准备
必然趋势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
新课导入:新中国成立初面临哪些问题?
1.社会治理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秩序混乱,存在着许多旧社会的遗留问题。例如,土匪、反动会道门与国民党残余势力相互勾结,组织策划暴动、骚乱,抢夺武器和物资,杀害干部和群众。
2.经济问题:新中国成立时,继承的是一个经济上十分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因此,恢复和发展经济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
3.国际政治压力:国际上,美国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并试图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美国还试图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
“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如何重新书写自己的成长道路?
(一)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1.过渡时期
①时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1949—1956年)
②总路线和总任务: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一化三改”
③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从1949-1952年底,剥夺了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人民国家所有,采取冻结资产以及管制、征购、代管、征用等措施接收了英美等国在华企业,以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国营经济成为主导因素
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使之逐步接受国家的监督和管理。
经过“五反”运动,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对工商业者进行了守法经营的教育,推动了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制度和实行民主改革。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国家积累了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分散、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没有也很难使用大机器,无力抵御自然灾害,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不把农民组织起来,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原料等条件,只有农业集体化才有可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个体农业难以适应工业化新形势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严密的封锁,只有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中国。新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实行倒向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边倒”方针,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苏联对华提供了3亿美元贷款和一批工业援助项目,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国际形势利于转变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景气,社会主义生机勃勃。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国际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主导性因素。
国营
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个体
01
02
04
03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3.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3)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1978年)
1954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缺乏经验和统计资料的情况下,根据毛泽东关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示精神编制的。经过反复酝酿,前后数易其稿,费时四年,“边建、边改、边学”,终于编成并付诸实施。1957年底,“一五”计划绝大部分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一五”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迅速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兴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机器、发电设备、冶金和矿山设备、精密仪表、新式机床、塑料、无线和有线电器材的制造等。我国建立起一大批新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化工和军工企业,构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探究与分享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摸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崭新的历史课题
在艰难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建设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
崭新的历史课题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苏联经验教训
中国具体实际
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中共八大
(1)召开时间:1956年9月。
(2)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最重要的贡献: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①主要矛盾:
②根本任务:
决 定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工业: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鞍钢集团
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新中国第一条铁路
建国初期的巨大成就
农业:初步满足了国人基本生活需求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
建国初期的巨大成就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2.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意义
①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③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3.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曲折
大跃进
反右倾运动
文化大革命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建设探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1956年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
1958年,中共中央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1960年,中共中央纠正左倾错误,大跃进被停止
文化大革命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虽遇挫折,砥砺奋进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
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
社会变革
(1949—1956)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956—1978)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起止时间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中共八大的贡献
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知识总结
1.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表示:“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事业实现历史性转折。延安和延安人民用五谷杂粮滋养了党的发展壮大,支持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表明,在当时( )
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之一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逐渐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
③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课堂练习
2.2021年春季,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一百年以后的中国,必会证明我今天的观点,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革命先驱、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激昂话语,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发现真理的喜悦,以及信仰的纯真、初心的美好。百年历程,走过风霜雪雨,创造人间奇迹,我们用胜利告慰先烈: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以下能体现“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的是( )
①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③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④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B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