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学习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之后安排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无脊椎动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两类,软体动物的贝壳和节肢动物的外骨骼都有保护作用。它是进化程度最高的一类,也是动物界的第一大类群。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明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提升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2)通过分组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3)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4)通过列表比较不同动物的异同,提高归纳、总结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通过学习,更加关注我们周围丰富多彩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趋利避害,更好地生活。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三、教学重难点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四、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检测,暴露问题,激发热情展示鱿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出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软体动物。(二)软体动物——明确教学目标1.图片展示常见的软体动物并进行简介(PPT展示)蜗牛、扇贝、花蛤,并介绍软体动物的分类。2.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课件出示缢蛏的内部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答:具保护作用。(2)缢蛏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 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 答:缢蛏可以用足缓慢运动;用鳃呼吸。(3)缢蛏是如何获取食物的?答:通过身体后端的入水管吸收水,水流经身体一些器官后,再通过出水管排出体外。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未消化的残渣。(三)节肢动物——明确教学目标1.PPT展示图片各种节肢动物: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虾等动物。2.昆虫(以蝗虫为例)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口器用于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飞行。触角和足等是昆虫的附肢,分节。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此外,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用手触摸蝗虫的身体,能感觉到它的体表比较硬,那是因为在它的身体表面包着坚韧的外骨骼。(学生总结,教师补充)昆虫的外骨骼不仅是能保护自己的“盔甲”,还能起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是外骨骼会限制昆虫的发育和长大,所以昆虫需要定期蜕皮。昆虫一生中蜕皮的次数一般是固定的,通常发育为成虫后不再蜕皮。总结昆虫的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等等。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学生总结)(四)达标测评,总结延伸1. 秀丽隐杆线虫、蛲虫、钩虫、丝虫都属于线形动物,它们具有的共同特征是(B)A.都营寄生生活 B.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C.身体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 D.身体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2.下列动物中,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的是(C)A.海蜇 B.涡虫 C.蛔虫 D.绦虫3.蛔虫生活在人的消化道里而没有被消化,是因为蛔虫的身体表面有角质层。这体现了(C)A.蛔虫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 B.消化道环境对蛔虫的影响C.蛔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D.蛔虫对消化道环境的影响4.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以下操作或观察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A.需要经常用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 B.蚯蚓的身体没有左右、背腹之分C.蚯蚓的身体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D.蚯蚓的运动仅靠刚毛完成5.下列关于蚯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B)A.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 B.破坏植物根系,对植物生长不利C.排出的粪便能够提高土壤肥力 D.可作为优良的蛋白质饲料6.下列动物个体与特征,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C)A.海蜇——腔肠动物,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B.血吸虫——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C.沙蚕——线形动物,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D.蛔虫——线形动物,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五)课下总结与拓展训练反思学习,目标达成,完成分层作业五、板书设计5.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软体动物1.代表动物:缢蛏、扇贝、鲍、蜗牛、石鳖2.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二、节肢动物1.代表动物:蝗虫、蚊、蝇、蜻蜓、蟹、虾2. 主 要 特 征 : 体 表 有 坚 韧 的 外 骨 骼 , 身 体 和 附 肢 都 分 节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