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次北固山下》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四时美景,抒发了作者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古诗教学,重在让学生在诵读中体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通过诵读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想象描绘诗歌中的情景之外,还要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中传达出的不同乡愁,探寻乡愁不同的原因。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会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寄寓的浓浓思乡之情;2。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学会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3.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疏通诗意、领会作者的思乡情感.教学难点: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学会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乡愁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咏颂不尽的话题,你知道哪些关于思念家乡的诗词名句呢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是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穿越历史的长河,去体会千年之前一位游子的思乡之情吧。【走近作者】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背景资料】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这首诗是诗人中进士次年出游吴地(今苏州一带)时,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思乡愁绪油然而生.【文学常识】律诗: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主要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律诗通常为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任务一: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下面就让我们打开课文,一起来读一读。读完后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2.读出节奏。同学们已经可以把这首诗流利的读下来了,请注意把握五言诗的朗读节奏.3.请同学们根据朗读节奏,反复朗读,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带着感情读一读,做一次最美朗读者。任务二:品读诗歌,感知诗意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然后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先独立思考、猜测,再在小组交流。次 北 固 山 下舟停留在北固山下的时候客 路 青 山 外,行 舟 绿 水前。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中。潮 平 两 岸 阔,风 正 一 帆 悬。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夜还未消尽 ,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思念故土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任务三:合作探究,品读揣摩小组合作思考探究以下问题:1.从首联中的“客路”“行舟”你读出了什么信息?作者到达目的地了吗?2。发挥想象,说说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乘着小船,放眼望去…"开头说话,想象船行的图景。3。颈联中的“残夜"“旧年"各代表了什么时令?有什么共同特点?这联诗句蕴含了什么哲理?4。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1.从首联中的“客路”“行舟"你读出了什么信息?作者到达目的地了吗?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2。发挥想象,说说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以“我乘着小船,放眼望去…”开头说话,想象船行的图景。春潮涨满,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堤岸相平,我的视线也因之开阔。顺风中平稳而快速行驶的船上,一张船帆高高直直地悬挂着……平原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多么惬意!【中考考点】画面描绘答题技巧①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和人物。②试着翻译句子.③充分调动五感,扩句。(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④有序串联成画面,组织语言。(时间,地点,景物,感受)描述画面时要注意两点:一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补充思考】请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答题思路]①释字(词)义,明手法:可结合字(词)性,解释其含义,或指出其所运用的特殊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②描景象,摹情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写出的景物特点或描摹出的情景、情态。③点作用,表感情:点出该字(词)烘托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及其艺术效果。【示例】一个“阔”字,描绘了春潮涌来、江水上涨时,两岸变得更加开阔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恢宏阔大的境界。3。颈联中的“残夜"“旧年”各代表了什么时令?有什么共同特点?这联诗句蕴含了什么哲理?残夜——夜未过将过 旧年——残冬腊月(它们都代表旧事物)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哲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生”“入”二字将“日"“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的景象。【资料链接,补充知识】王湾是在唐玄宗在位初年就考中了进士,五六年后才得到了一个小官荥阳主薄。又过了五六年,才得到别人的推荐得以进入首都去编撰书籍,然后才得到了洛阳令这个官职。王湾虽然“文翰早著”,但长期也得不到提拔,《全唐诗》中也仅留下十首诗。早年间,他曾经长期在风景秀丽的吴楚一带游玩,但秀丽的风景,并不能冲散对家乡的思念,故乡成为了他流浪旅途中心中的温暖。或许,正是因为有这种温暖,才让他写出“海日生残夜”这样的诗句.4.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尾联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见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便借“鸿雁传书"来慰藉家人,使全诗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愁之中.“鸿雁传书”典故传说西汉名臣苏武被匈奴扣押于北海多年,后汉使者说皇帝在上林苑射雁见到雁足缚有苏武的书信。此处诗人指雁可归去,但自己无法归去.虽不知乡书能否传到故乡,但依然希望大雁可将自己的思念带回。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同学们,也许有一天你也要离开家乡、远离亲人,独自去远方追求梦想,希望你也能保有一份乐观开阔的胸襟,把家人放心上,把责任扛肩头,用一双慧眼去看待生活,活出自己的诗意人生.1。朗读并背诵默写全文。2。完成对应练习册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