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末抽测试题
1.(2024七下·奉化期末)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倡导“碳中和”有利于解决的环境问题是( )
A.温室效应 B.酸雨污染
C.臭氧空洞 D.“白色”污染
2.(2024七下·奉化期末)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也是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下列关于青春期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内脏功能日渐健全 B.开始出现第二性征
C.形成两性生殖器官 D.身高体重迅速增加
3.(2024七下·奉化期末)图中四种生物,在细胞结构上不同于其他几种的是( )
A.香菇 B.酵母菌
C.大肠杆菌 D.霉菌
4.(2024七下·奉化期末)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实验的规范操作才能保证实验科学性与安全性,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量筒读数 B.过滤液体
C.蒸发 D.取用液体
5.(2024七下·奉化期末)龙眼鸡是昆虫中的颜值担当,其繁殖、生长发育与蝉相似。下列有关龙眼鸡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繁殖方式:分裂生殖,有性繁殖
B.受精发育:体内受精,体外发育
C.生长过程: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D.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6.(2024七下·奉化期末)“落花不扫”是眼下甬城的一份浪漫。“落花不扫”不仅为过往行人增添了别样情趣,而且落花化作春泥更护花。根据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功能可知,将“落花”化作“春泥”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
7.(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图火折子被称为古代打火机。火折子的主要材料是经过处理的土纸加棉花等,晒干卷成长杆状,点燃后将明火吹灭,但内部仍有红色亮点,装入竹筒内,需要时取出一吹就能复燃。下列关于火折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竹筒必须是完全密闭的
B.装入竹筒后火折子没有完全熄灭
C.土纸、棉花等都是可燃物
D.取出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8.(2024七下·奉化期末)扭叶松属于裸子植物(如图),它的茎、叶中含有机物松脂,易燃烧。发生火灾时,坚固而紧闭的松果将种子保护起来。火灾过后,松果崩裂开,种子撒播在满是草木灰的土壤中,下列有关扭叶松说法正确的是( )
A.扭叶松的种子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B.种子外部起保护作用的是果皮
C.将种子保护起来是对环境的适应
D.火灾后的草木灰为种子萌发提供有机物
9.(2024七下·奉化期末)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空气 B.水 C.无机盐 D.有机物
10.(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图为探究氧气性质的相关实验,对实验现象及有关操作描述错误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C.实验Ⅱ的水可防止高温熔融物使瓶底破裂
D.实验Ⅰ木炭熄灭后在瓶内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
11.(2024七下·奉化期末)下列操作能增大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是( )
A. B.
C. D.
12.(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图自动水龙头,使用时只需把手伸到水龙头的下方,就会自动出水。这是因为人体能辐射出( )
A.紫外线 B.红外线 C.红光 D.紫光
13.(2024七下·奉化期末)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如图甲);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如图乙);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为窗所束亦皆倒(如图丙)……”,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丙图中的“窗隙”越大现象越明显
B.乙图中“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
C.图甲、图乙、图丙中的现象都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D.乙图中的小孔形状变为三角形时也会出现上述现象
14.(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图甲所示,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发生色散现象。当一束红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a点处形成一个红色光斑。现保持入射光位置、方向及三棱镜位置不变,仅将红光改为紫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紫色光斑仍在a处
B.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紫色光斑在a上方
C.将光屏向左平移适当距离,紫色光斑落在a处
D.将光屏向右平移适当距离,紫色光斑落在a处
15.(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图所示的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
16.(2024七下·奉化期末)小宁要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4%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关于配制该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氯化钠固体7.0g
②用托盘天平称氯化钠固体时,在两盘各放一张完全相同的滤纸
③选用20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④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和试剂瓶
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A.①② B.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
17.(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图为植物繁殖的几种方式,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压条,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培育植物新品种
B.②是组织培养,具有繁殖速度快、经济收益高等优点
C.①②繁殖方式均为无性生殖
D.以上两种繁殖方式都能保留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
18.(2024七下·奉化期末)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能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装置原理如图所示,由养殖区、种植区、转化槽组成,转化槽中细菌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盐。整个装置通过水泵实现系统内的水循环。该复合耕作体系( )
A.所有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B.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能量利用率
C.有助于能量循环利用
D.食物链可表示为:水草→草鱼→细菌
19.(2024七下·奉化期末)硫酸锰广泛用于医药、食品、造纸等行业.硫酸锰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酸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硫酸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100℃时,水中最多溶解28g硫酸锰
D.100℃时,硫酸锰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约为21.9%
20.(2024七下·奉化期末)利用图1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压强传感器测定装置内的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2中b点对应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B.图1中表明氧气含量的现象是瓶中水面上升至1左右
C.图2中a点到b点是由于反应产热使瓶内压强增大
D.实验前图1瓶中装水的主要作用是吸热并吸收五氧化二磷
21.(2024七下·奉化期末)2024年3月21日,宁波首个再生水主题公园正式开园,其内不仅展示了“盘活再生水”的技术创新,更向市民们传递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
(1)如图甲所示,水池中的所有浮萍构成了一个 。
(2)图乙为该公园某一池塘示意图,请写出最长的食物链 。
(3)通过丙图中 (选填“a”“b”或“c”)的水循环运动,使陆地上的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得以再生。B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名称 。
22.(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图是桃花和桃果实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雌蕊由 (填序号)等结构组成。
(2)桃树开花时常看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它们正忙着给桃花进行 ,结出桃子还要经历的另一个重要生理过程是 。
(3)图中 (填序号)将发育成果实,桃的果实中只有一粒种子,原因是 。
23.(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图甲为手机防窥膜结构图,其原理类似百叶窗,结构简图如图乙。两侧之所以看不清屏幕内容,是由于光的 (填写光的原理);为了让防窥效果更好(可视范围减小),可以适当地 (选填“增大”或“减小”)超细百叶窗的间距。
24.(2024七下·奉化期末)我们每个同学都是从一个细胞逐渐长大,生命发生着奇妙的变化。生命开始图中的[A] (填名称,下同)。出生前的“我”舒适地生活在妈妈肚子的① 里,每时每刻,都能通过② 和③脐带从妈妈那里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将二氧化碳和其它废物排入妈妈的血液中。
25.(2024七下·奉化期末)“立夏饭”(如图甲)是宁波百姓在立夏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主要食材有:糯米、土豆、菜豆、玉米等。其中糯米来自于糯稻的种子(如图乙),宁波地区糯稻一般一年种植一季,糯稻幼苗在生长时期喜好高温多水,糯稻成熟收获时宜干燥。从糯稻幼苗到成熟一般为4个月左右,比普通水稻生长期略长。
图甲 图乙 图丙 图丁
(1)糯稻的繁殖方式属于 。
(2)如图丙为宁波地区年降水和气温变化曲线图。根据糯稻的习性,农民一般选择7月左右进行糯稻育苗和插秧,请简述理由 。
(3)图丁是玉米种子结构示意图, (填序号)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
26.(2024七下·奉化期末)在生活中常利用大气压原理解释现象,有同学经分析后概括出如图甲所示的思维模型。
图甲 图乙
(1)思维模型中的“?”处应填 。(选填“开放”或“密闭”)
(2)将一只薄塑料袋放入广口瓶内,使塑料袋尽可能贴近瓶壁。将袋口沿瓶口翻过来,用橡皮筋扎在瓶口上(如图乙),向上拉塑料袋,结果发现越拉越难。由思维模型可知,“越拉越难”是因为通过 的方式减小了塑料袋和瓶之间的气压。
27.(2024七下·奉化期末)微塑料是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为了探究不同类型的微塑料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研小组将大小相同的小麦种子分为4组,每组100粒,选取3种微塑料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开展盆栽试验,统计分析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实验结果如表)。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微塑料 不添加微塑料 高密度聚乙烯 聚丙烯 可降解塑料
微径(μm) 0 1000 1000 1000
浓度(g/kg) 0 0.5 0.5 ?
发芽率 90.58 78.22 80.0 84.89
(1)表中“?”处应填的数据是 。
(2)设置第1组不添加微塑料的目的是 。
(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这3种微塑料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最大的是 (选填“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或“可降解塑料”)。
28.(2024七下·奉化期末)小宁设计并制作了如图的咸水淡化装置,同时针对该装置设计了评价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装置结构 结构完整,有加热、冷却和收集装置 结构较完整,缺少较好的冷却装置 结构不完整,有1处以上缺失
指标二:淡化效果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速度较快、连续稳定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但效果不明显 不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
指标三:? …… …… ……
(1)易拉罐中的咸水先经过汽化,后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淡水流入容器,则易拉罐内咸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根据评价需要,请你提出一项评价指标写在指标三“?”处 。
29.(2024七下·奉化期末)将燃烧的蜡烛放入图甲装置中,一段时间后,蜡烛会慢慢熄灭。兴趣小组探究其原因的过程如下(气体的含量用体积分数表示)。
(1)小宁认为,蜡烛熄灭是装置内的氧气被消耗完了。他设计了图乙的实验装置,待蜡烛熄灭后,用凸透镜聚焦太阳光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观察到 现象,从而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重新实验,测得蜡烛燃烧过程中烛焰附近的二氧化碳含量从0.04%上升到7.4%,氧气含量从21%下降到13.8%。
(2)小宁又认为可能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导致蜡烛熄灭。小科不赞同,他改变图甲装置中的气体成分,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否定了小宁的观点。则小科进行的实验是 (选填“A”“B”或“C”)。
实验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蜡烛能否燃烧
A 21% 8.4% 能
B 21% 3.4% 能
C 12.8% 3.4% 不能
(3)小宁利用图甲装置又进行实验,在甲装置内安装测量氧气含量的传感器,点燃蜡烛(足量)直至熄灭,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丙所示,据此推测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30.(2024七下·奉化期末)小宁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管中产生的气体和b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管口,打开活塞,观察到 现象。
(2)实验中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以加入少量硫酸。若实验中用4%的硫酸溶液100g,通电一段时间后,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5%,则被分解的水的质量为 。
31.(2024七下·奉化期末)在课堂上老师用如图所示的小纸锅演示实验,已知纸在空气中温度到达183℃就可以燃烧,酒精灯火焰外焰温度约520℃,为什么水能烧开而纸锅不会燃烧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由图丙可知,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
(2)如图乙所示,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气泡,气泡内主要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3)交流评估环节中,同学们提出各自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有 (填字母)。
A组装器材时若温度计玻璃泡碰到烧杯底部,图乙中应将B处向下调整
B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可以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
C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183℃,水沸腾时要不断吸热
32.(2024七下·奉化期末)某兴趣小组用硝酸钾进行实验,如图甲是硝酸钾的溶解度与温度关系。
(1)1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g。
(2)20℃时,将16g硝酸钾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请写出一种能实现图乙所示结果的操作方法,并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解析】【分析】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解答】“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由于二氧化碳气体是温室气体,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所以倡导“碳中和”有利于解决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A.
2.【答案】C
【知识点】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1)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快速生长的时期,青春期是儿童逐渐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
(2)在人体外表上,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解答】A、青春期的人体变化,还表现在内脏器官功能的日渐健全,如心脏收缩力增强、肺通气量增大、脑调节功能增强等,故说法正确。
B、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长腋毛和阴毛、女孩乳房发育、男孩喉结突起和长胡须等第二性征,故说法正确。
C、两性生殖器官在胎儿发育的过程中就已经形成,故说法错误。
D、青春期,随着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人的身体会发生一些重要的生理和外表变化,个子迅速长高。男孩骨骼强健,肌肉发达;女孩乳房和臀部明显增大,身体呈现出柔和的曲线,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C
3.【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裸露的核质,属于原核生物,而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解答】A是蘑菇,B是酵母菌,D是霉菌,它们三者都属于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C杆菌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过滤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蒸发操作的方法、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B: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故选项实验操作正确。
D:为防止腐蚀胶头滴管,使用胶头滴管的过程中不可平放或倒置胶头滴管,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故选:C。
5.【答案】B
【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1)昆虫的发育方式包括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发育过程是: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发育过程是: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解答】A:龙眼鸡属于节肢动物的昆虫纲,是通过有性生殖方式繁殖后代,而不是分裂繁殖,A错误。
B:龙眼鸡的受精过程是在雌虫体内进行的,但其发育是在体外完成的,即雌虫将受精卵产在树干上,卵在外部环境中孵化成幼虫,B正确。
C:蝗虫的生长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龙眼鸡生长过程与蝗虫相似。因此龙眼鸡的生长过程包括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但没有蛹阶段。它们直接从幼虫发育成成虫,C错误。
D:动物题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比植物体多了系统,D错误。
故选:B。
6.【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答】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生物的遗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将“落花”化作“春泥”,是指将落花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是分解者的作用。C正确。
故选:C。
7.【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火折子的主要材料为经过处理的土纸加棉花等,晒十卷成长杆状,点燃后将明火吹灭,但内部仍有红色亮点,装入竹筒内,不是完全密闭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点燃后将明火吹灭,但内部仍有红色亮点,装入竹筒内,需要时取出一吹就能复燃,则装入竹筒后火折子没有完全熄灭,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土纸、棉花等都具有可燃性,都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取出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提供了充足的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8.【答案】C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植物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其外层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的种子的外层有果皮包被。
【解答】A:扭叶松的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的,受精卵发育成胚,A错误;
B:扭叶松是裸子植物,种子是裸露的,外面没有果皮包被,B错误;
C:坚固而紧闭的松果将种子保护起来,体现了生物对对环境的适应,C正确;
D:火灾后的草木灰(无机盐)为种子萌发提供无机物,D错误。
故选:C。
9.【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生物有土壤动物,土壤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有空气、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
【解答】 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 说明土壤含有有有机物,D正确;
故答案为:D
10.【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据此分析;
B: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据此分析;
C:实验Ⅱ中水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的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据此分析;
D: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分析。
【解答】A:空气中氧气占总体积的21%,因此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故正确;
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错误;
C:实验Ⅱ中水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的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故正确;
D:实验Ⅰ木炭熄灭后在瓶内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正确;
故选:B。
11.【答案】B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答本题。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溶质,溶剂的性质影响。
【解答】由于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使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只能升高温度。饱和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不会增大蔗糖的溶解性。
故选:B。
12.【答案】B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一切物体都会向周围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向外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解答】自动感应龙头接收到人体辐射的红外线后,会自动打开水阀出水,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3.【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影子是光照射不到的黑暗区域,不是像;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孔的距离有关,与光屏到孔的距离有关。
【解答】A:丙图是小孔成像现象,小孔成像时,小孔越大,现象越不明显,故A错误;
B:小孔成像时,“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故B正确;
C:甲图是鸢和它的影子,影子和小孔成像的原理都是光的直线传播,故C正确;
D:小孔成像时,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乙图中的小孔形状变为三角形时也会出现上述现象,故D正确。
故选:A。
14.【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不同色光经透镜或三棱镜折射时的偏折能力不同,七种色光中,红光偏折能力最弱,紫光偏折能力最强。
【解答】不同色光经三棱镜折射时的偏折能力不同,紫光的偏折能力比红光要强;
AB:在本实验中,保持入射光位置及方向不变,仅将红光改为紫光,则紫光偏折能力强,其光斑会在a的下方,故AB错误;
CD:如果将光屏向右平移,紫色光会落在a点更偏下的位置,相反,如果将光屏向左平移,紫色光斑则向上移动,仍可落在a点处,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5.【答案】D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AB: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A、B错误;
C:水的沸腾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干冰升华吸热,水放热,不能沸腾,故C错误;
D:碗里的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造成水面翻腾,看起来像是在“沸腾”,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D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①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判断。
②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③根据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④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分析各操作需要的仪器,进行分析判断。
⑤根据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①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4%的氯化钠溶液,需称取氯化钠固体50g×14%=7.0g,故说法正确。
②用托盘天平称氯化钠固体时,在两盘各放一张完全相同的滤纸,故说法正确。
③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g-7g=43g(合43mL),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应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故说法错误。
④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药匙用于取用氯化钠,托盘天平用于称取固体氯化钠,量筒与胶头滴管用于准确量取水,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玻璃棒用于溶解时的搅拌,试剂瓶用于盛放氯化钠溶液,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和试剂瓶,故说法正确。
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说法错误。
故①②④说法正确。
故选:D。
17.【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 【分析】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利用种子繁殖后代。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植物的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
图中①是压条,②是组织培养。
【解答】A:①是压条,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能保留母体的优良性状,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培育出植物新品种,A错误。
B:②是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和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的技术。利用组织培养这种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具有繁殖速度快、经济收益高等优点,B正确。
CD:图中①压条和②组织培养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都能保留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CD正确。
故选:A。
18.【答案】B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植物)、消费者(主要动物)和分解者(主要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故所有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A不符合题意。
B:种植区能使农作物充分接受光照,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故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能量利用率,B符合题意。
C: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故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不符合题意。
D:食物链反映的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故细菌不会出现在食物链中,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答案】D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
【解答】A:通过的溶解度曲线可知,低于100℃时,硫酸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高于100℃时,硫酸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A错误;
B:通过的溶解度曲线可知,低于100℃时,硫酸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高于100℃时,硫酸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B错误;
C:100℃时,水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水中溶解的硫酸锰质量也不能确定,故C错误;
D:在100℃时,硫酸锰的溶解度是28克,则在100℃时,硫酸锰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1.9%,如果不说明温度,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也就没有意义,故D正确。
故选:D。
20.【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欲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物为非气态。该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图2中c点对应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气压恢复至常压,不是b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B:图1中表明氧气含量的现象是瓶中水面上升至1处,故选项说法正确。
C:图2中a点到b点是红磷燃烧放出了大量的热,使瓶内压强增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图1瓶中水的作用是有利于容器内温度的降低,节约了实验的时间,同时能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21.【答案】(1)种群
(2)水生植物→食草昆虫→青蛙
(3)b;降水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水循环
【解析】【分析】(1)根据种群的概念分析;
(2)根据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的组成进行分析;
(3)根据水循环的环节进行分析。
【解答】(1)在一个区域里,常有许多同种生物的个体生活在一起。我们把这些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水池中的所有浮萍构成了一个种群;
(2)食物网是由食物链交错形成的,对于食物网是由几条食物链组成的,图乙为该公园某一池塘示意图,最长的食物链水生植物→食草昆虫→青蛙;
(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植物蒸腾作用、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通过丙图中b的水循环运动,使陆地上的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得以再生B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名称降水。
22.【答案】(1)③④⑤
(2)传粉;受精
(3)⑤;子房中只有一粒胚珠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1.一朵完整的花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雌蕊和雄蕊等部分。图中,①花药、②花丝、③柱头、④花柱、⑤子房。
2.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
【解答】(1)雄蕊和雌蕊合称花蕊,是一朵花的主要结构。雌蕊包括③柱头、④花柱、⑤子房。
(2)桃花具有艳丽的色彩和芳香的气味,属于虫媒花。所以,桃树开花时常看到蜜蜂、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它们正忙着给桃花进行传粉。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两个生理过程。因此,桃花传粉后,要结出桃,还要经历的另一个重要生理过程是受精。
(3)受精完成后,图中⑤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桃的果实中只有一粒种子,是因为子房中只有一粒胚珠。
23.【答案】直线传播;减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此防窥膜贴在手机屏幕上,由于屏幕正上方在可视范围内,所以不能防止上方的窥视;
为了让防窥效果更好(可视范围减小),可以适当地减小超细百叶窗的间距。
【解答】由图丙可知,两侧之所以看不清屏幕内容,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此防窥膜贴在手机屏幕上,由于屏幕正上方在可视范围内,所以不能防止上方的窥视;为了让防窥效果更好(可视范围减小),可以适当地减小超细百叶窗的间距。
24.【答案】受精卵;子宫;胎盘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解析】【分析】观图可知:A受精卵,①子宫、②胎盘、③脐带,解答即可。
【解答】人的生命起始于受精卵,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A受精卵时,才标志着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胎儿。胎儿的发育在母体的子宫内进行,并通过②胎盘和③脐带从母体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以及排出废物。
25.【答案】(1)有性生殖
(2)七月时高温多水,利于糯稻育苗和插秧
(3)⑥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1.经过精子与卵细胞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繁殖。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
2.图中①胚轴、②胚根、③胚芽、④子叶、⑤果皮和种皮、⑥胚乳。
【解答】(1)糯稻的繁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属于有性生殖。
(2)糯稻幼苗在生长时期喜好高温多水,根据对图乙分析可知,在七月时高温多水,利于糯稻育苗和插秧,所以,农民一般选择7月左右进行糯稻育苗和插秧。
(3)玉米种子的子叶1片,营养物质贮存在胚乳里,故⑥胚乳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
26.【答案】(1)密闭
(2)增大体积
【知识点】大气压的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1)探究气体压强的变化时,应密闭气体;
(2)一定质量的气体的温度降低,压强减小。
【解答】(1)思维模型中的“?”处应填密闭;
(2)大气压现象通常形成内外压强差,结合思维模型可知,“越拉越难”是因为通过增大体积的方式减小了塑料袋和瓶之间的气压。
27.【答案】(1)0.5
(2)对照作用
(3)高密度聚乙烯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就是为了防止其他因素的影响,再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它除了原实验本身改变的条件外,其他条件保持相同,最后与原实验所得结果进行对照,观察异同,对照实验用来证明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
2.种子萌发的条件:除了种子本身要具有健全的发芽力以及解除休眠期以外,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主要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解答】(1)根据对照实验的原则,保持单一变量,“?”处应填的数据是0.5。
(2)一般的对照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因此设置第1组不添加微塑料的目的是对照作用。
(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这3种微塑料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可降解塑料。
28.【答案】(1)液化;变大
(2)节能环保(或操作简便、推广价值大、制作成本低等,合理均可)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体的变化是汽化,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根据评价需要,可以从节能环保角度评价。
【解答】(1)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易拉罐中的咸水先经过汽化,后经过液化变成淡水;则易拉罐内水的质量减少,咸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变大;
(2)实验装置的评价可从装置的结构是否合理完整、实验效果是否明显、装置是否节能环保、操作是否简便、装置是否有推广价值和制作成本是否廉价几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三为节能环保或操作简便或推广价值工或制作成本。
29.【答案】(1)白磷燃烧
(2)A
(3)当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分析;
(2)根据表格中数值对比分析;
(3)根据图像分析。
【解答】(1)待蜡烛熄灭后,用凸透镜聚焦太阳光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观察到白磷燃烧说明瓶中还有氧气,从而否定了自己的猜想。
(2)A中二氧化碳含量为8.4%但蜡烛能燃烧,说明不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导致蜡烛熄灭,否定了小宁的观点。
(3)传感器测量氧气含量降到15.9%时蜡烛熄灭,证明当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30.【答案】(1)1∶2;木条复燃
(2)20g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的知识、氧气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电解水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来分析。
【解答】(1)由图示可知,a管中产生的气体和b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由“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a管内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管口,打开活塞,观察到木条复燃;
(2)设被分解的水的质量为x,则:
100g×4%=(100g-x)×5%
x=20g
31.【答案】(1)99
(2)水蒸气
(3)BC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读出水的沸点;
(2)水沸腾前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因为温度降低,气泡里面的水蒸气液化进入水中,使气泡逐渐变小;
(3)A: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需要先确定石棉网的位置,因此需要自下而上安装实验器材;
B: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水的初温、水量多少、火焰大小;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持续吸热,而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据此分析。
【解答】(1)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的沸点为99℃;
(2)水沸腾后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所以气泡内是水蒸气;
(3)A: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需要先确定石棉网的位置,因此需要自下而上安装实验器材,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图乙中应将B处向上调整,故A错误;
B: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可以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说法正确,故B正确;
C:纸锅烧水实验中,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183℃,且水沸腾时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说法正确,故C正确。
故选:BC。
32.【答案】(1)20.9
(2)24.0%
(3)方法1:加硝酸钾溶质20g
方法2:蒸发溶剂60g
方法3:加入30%的硝酸钾溶液300g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确定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然后根据溶解度的定义解答;
(2)首先根据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计算出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然后与15g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溶液是否饱和,最后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3)方法一:使用增加溶质的方法。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1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计算加入硝酸钾的质量;
方法二:蒸发溶剂;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1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计算蒸发掉水的质量;
方法三: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10%溶液和30%中溶质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计算加入30%硝酸钾溶液的质量。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即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20.9g;
(2)根据图甲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1.6g,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15.8g;因为16g>15.8g,所以为饱和溶液,那么溶质质量分数:
≈24.0%;
(3)方法1:加硝酸钾溶质;在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质量为x,25%=,解得x=20g;
方法2:蒸发溶剂;对10%的硝酸钾溶液蒸发掉水的质量为y,
25%=,解得y=60g;
方法3:加入30%的硝酸钾溶液;在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 30%的硝酸钾溶液质量为z,
25%=,解得z=300g。
答:方法1:加硝酸钾溶质20g;方法2:蒸发溶剂60g;方法3:加入30%的硝酸钾溶液300g。
1 / 1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末抽测试题
1.(2024七下·奉化期末)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倡导“碳中和”有利于解决的环境问题是( )
A.温室效应 B.酸雨污染
C.臭氧空洞 D.“白色”污染
【答案】A
【知识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解析】【分析】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解答】“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由于二氧化碳气体是温室气体,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所以倡导“碳中和”有利于解决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A.
2.(2024七下·奉化期末)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也是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下列关于青春期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内脏功能日渐健全 B.开始出现第二性征
C.形成两性生殖器官 D.身高体重迅速增加
【答案】C
【知识点】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1)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快速生长的时期,青春期是儿童逐渐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
(2)在人体外表上,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解答】A、青春期的人体变化,还表现在内脏器官功能的日渐健全,如心脏收缩力增强、肺通气量增大、脑调节功能增强等,故说法正确。
B、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长腋毛和阴毛、女孩乳房发育、男孩喉结突起和长胡须等第二性征,故说法正确。
C、两性生殖器官在胎儿发育的过程中就已经形成,故说法错误。
D、青春期,随着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人的身体会发生一些重要的生理和外表变化,个子迅速长高。男孩骨骼强健,肌肉发达;女孩乳房和臀部明显增大,身体呈现出柔和的曲线,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C
3.(2024七下·奉化期末)图中四种生物,在细胞结构上不同于其他几种的是( )
A.香菇 B.酵母菌
C.大肠杆菌 D.霉菌
【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裸露的核质,属于原核生物,而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解答】A是蘑菇,B是酵母菌,D是霉菌,它们三者都属于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C杆菌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4.(2024七下·奉化期末)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实验的规范操作才能保证实验科学性与安全性,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量筒读数 B.过滤液体
C.蒸发 D.取用液体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过滤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蒸发操作的方法、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B: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故选项实验操作正确。
D:为防止腐蚀胶头滴管,使用胶头滴管的过程中不可平放或倒置胶头滴管,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故选:C。
5.(2024七下·奉化期末)龙眼鸡是昆虫中的颜值担当,其繁殖、生长发育与蝉相似。下列有关龙眼鸡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繁殖方式:分裂生殖,有性繁殖
B.受精发育:体内受精,体外发育
C.生长过程: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D.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答案】B
【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1)昆虫的发育方式包括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发育过程是: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发育过程是: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解答】A:龙眼鸡属于节肢动物的昆虫纲,是通过有性生殖方式繁殖后代,而不是分裂繁殖,A错误。
B:龙眼鸡的受精过程是在雌虫体内进行的,但其发育是在体外完成的,即雌虫将受精卵产在树干上,卵在外部环境中孵化成幼虫,B正确。
C:蝗虫的生长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龙眼鸡生长过程与蝗虫相似。因此龙眼鸡的生长过程包括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但没有蛹阶段。它们直接从幼虫发育成成虫,C错误。
D:动物题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比植物体多了系统,D错误。
故选:B。
6.(2024七下·奉化期末)“落花不扫”是眼下甬城的一份浪漫。“落花不扫”不仅为过往行人增添了别样情趣,而且落花化作春泥更护花。根据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功能可知,将“落花”化作“春泥”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答】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生物的遗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将“落花”化作“春泥”,是指将落花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是分解者的作用。C正确。
故选:C。
7.(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图火折子被称为古代打火机。火折子的主要材料是经过处理的土纸加棉花等,晒干卷成长杆状,点燃后将明火吹灭,但内部仍有红色亮点,装入竹筒内,需要时取出一吹就能复燃。下列关于火折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竹筒必须是完全密闭的
B.装入竹筒后火折子没有完全熄灭
C.土纸、棉花等都是可燃物
D.取出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火折子的主要材料为经过处理的土纸加棉花等,晒十卷成长杆状,点燃后将明火吹灭,但内部仍有红色亮点,装入竹筒内,不是完全密闭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点燃后将明火吹灭,但内部仍有红色亮点,装入竹筒内,需要时取出一吹就能复燃,则装入竹筒后火折子没有完全熄灭,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土纸、棉花等都具有可燃性,都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取出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提供了充足的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8.(2024七下·奉化期末)扭叶松属于裸子植物(如图),它的茎、叶中含有机物松脂,易燃烧。发生火灾时,坚固而紧闭的松果将种子保护起来。火灾过后,松果崩裂开,种子撒播在满是草木灰的土壤中,下列有关扭叶松说法正确的是( )
A.扭叶松的种子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B.种子外部起保护作用的是果皮
C.将种子保护起来是对环境的适应
D.火灾后的草木灰为种子萌发提供有机物
【答案】C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植物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其外层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的种子的外层有果皮包被。
【解答】A:扭叶松的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的,受精卵发育成胚,A错误;
B:扭叶松是裸子植物,种子是裸露的,外面没有果皮包被,B错误;
C:坚固而紧闭的松果将种子保护起来,体现了生物对对环境的适应,C正确;
D:火灾后的草木灰(无机盐)为种子萌发提供无机物,D错误。
故选:C。
9.(2024七下·奉化期末)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空气 B.水 C.无机盐 D.有机物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生物有土壤动物,土壤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有空气、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
【解答】 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 说明土壤含有有有机物,D正确;
故答案为:D
10.(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图为探究氧气性质的相关实验,对实验现象及有关操作描述错误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C.实验Ⅱ的水可防止高温熔融物使瓶底破裂
D.实验Ⅰ木炭熄灭后在瓶内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据此分析;
B: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据此分析;
C:实验Ⅱ中水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的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据此分析;
D: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分析。
【解答】A:空气中氧气占总体积的21%,因此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故正确;
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错误;
C:实验Ⅱ中水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的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故正确;
D:实验Ⅰ木炭熄灭后在瓶内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正确;
故选:B。
11.(2024七下·奉化期末)下列操作能增大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解答本题。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溶质,溶剂的性质影响。
【解答】由于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使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只能升高温度。饱和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不会增大蔗糖的溶解性。
故选:B。
12.(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图自动水龙头,使用时只需把手伸到水龙头的下方,就会自动出水。这是因为人体能辐射出( )
A.紫外线 B.红外线 C.红光 D.紫光
【答案】B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一切物体都会向周围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向外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解答】自动感应龙头接收到人体辐射的红外线后,会自动打开水阀出水,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3.(2024七下·奉化期末)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如图甲);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如图乙);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为窗所束亦皆倒(如图丙)……”,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丙图中的“窗隙”越大现象越明显
B.乙图中“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
C.图甲、图乙、图丙中的现象都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D.乙图中的小孔形状变为三角形时也会出现上述现象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影子是光照射不到的黑暗区域,不是像;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孔的距离有关,与光屏到孔的距离有关。
【解答】A:丙图是小孔成像现象,小孔成像时,小孔越大,现象越不明显,故A错误;
B:小孔成像时,“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故B正确;
C:甲图是鸢和它的影子,影子和小孔成像的原理都是光的直线传播,故C正确;
D:小孔成像时,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乙图中的小孔形状变为三角形时也会出现上述现象,故D正确。
故选:A。
14.(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图甲所示,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发生色散现象。当一束红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a点处形成一个红色光斑。现保持入射光位置、方向及三棱镜位置不变,仅将红光改为紫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紫色光斑仍在a处
B.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紫色光斑在a上方
C.将光屏向左平移适当距离,紫色光斑落在a处
D.将光屏向右平移适当距离,紫色光斑落在a处
【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不同色光经透镜或三棱镜折射时的偏折能力不同,七种色光中,红光偏折能力最弱,紫光偏折能力最强。
【解答】不同色光经三棱镜折射时的偏折能力不同,紫光的偏折能力比红光要强;
AB:在本实验中,保持入射光位置及方向不变,仅将红光改为紫光,则紫光偏折能力强,其光斑会在a的下方,故AB错误;
CD:如果将光屏向右平移,紫色光会落在a点更偏下的位置,相反,如果将光屏向左平移,紫色光斑则向上移动,仍可落在a点处,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5.(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图所示的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
【答案】D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AB: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A、B错误;
C:水的沸腾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干冰升华吸热,水放热,不能沸腾,故C错误;
D:碗里的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造成水面翻腾,看起来像是在“沸腾”,故D正确。
故选:D。
16.(2024七下·奉化期末)小宁要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4%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关于配制该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氯化钠固体7.0g
②用托盘天平称氯化钠固体时,在两盘各放一张完全相同的滤纸
③选用20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④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和试剂瓶
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A.①② B.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
【答案】D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①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判断。
②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③根据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④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分析各操作需要的仪器,进行分析判断。
⑤根据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①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4%的氯化钠溶液,需称取氯化钠固体50g×14%=7.0g,故说法正确。
②用托盘天平称氯化钠固体时,在两盘各放一张完全相同的滤纸,故说法正确。
③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g-7g=43g(合43mL),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应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故说法错误。
④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药匙用于取用氯化钠,托盘天平用于称取固体氯化钠,量筒与胶头滴管用于准确量取水,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玻璃棒用于溶解时的搅拌,试剂瓶用于盛放氯化钠溶液,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和试剂瓶,故说法正确。
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说法错误。
故①②④说法正确。
故选:D。
17.(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图为植物繁殖的几种方式,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压条,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培育植物新品种
B.②是组织培养,具有繁殖速度快、经济收益高等优点
C.①②繁殖方式均为无性生殖
D.以上两种繁殖方式都能保留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 【分析】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利用种子繁殖后代。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植物的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
图中①是压条,②是组织培养。
【解答】A:①是压条,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能保留母体的优良性状,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培育出植物新品种,A错误。
B:②是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和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的技术。利用组织培养这种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具有繁殖速度快、经济收益高等优点,B正确。
CD:图中①压条和②组织培养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都能保留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CD正确。
故选:A。
18.(2024七下·奉化期末)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能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装置原理如图所示,由养殖区、种植区、转化槽组成,转化槽中细菌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盐。整个装置通过水泵实现系统内的水循环。该复合耕作体系( )
A.所有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B.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能量利用率
C.有助于能量循环利用
D.食物链可表示为:水草→草鱼→细菌
【答案】B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植物)、消费者(主要动物)和分解者(主要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故所有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A不符合题意。
B:种植区能使农作物充分接受光照,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故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能量利用率,B符合题意。
C: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故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不符合题意。
D:食物链反映的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故细菌不会出现在食物链中,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2024七下·奉化期末)硫酸锰广泛用于医药、食品、造纸等行业.硫酸锰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酸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硫酸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100℃时,水中最多溶解28g硫酸锰
D.100℃时,硫酸锰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约为21.9%
【答案】D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
【解答】A:通过的溶解度曲线可知,低于100℃时,硫酸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高于100℃时,硫酸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A错误;
B:通过的溶解度曲线可知,低于100℃时,硫酸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高于100℃时,硫酸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B错误;
C:100℃时,水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水中溶解的硫酸锰质量也不能确定,故C错误;
D:在100℃时,硫酸锰的溶解度是28克,则在100℃时,硫酸锰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1.9%,如果不说明温度,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也就没有意义,故D正确。
故选:D。
20.(2024七下·奉化期末)利用图1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压强传感器测定装置内的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2中b点对应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B.图1中表明氧气含量的现象是瓶中水面上升至1左右
C.图2中a点到b点是由于反应产热使瓶内压强增大
D.实验前图1瓶中装水的主要作用是吸热并吸收五氧化二磷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欲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物为非气态。该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图2中c点对应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气压恢复至常压,不是b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B:图1中表明氧气含量的现象是瓶中水面上升至1处,故选项说法正确。
C:图2中a点到b点是红磷燃烧放出了大量的热,使瓶内压强增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图1瓶中水的作用是有利于容器内温度的降低,节约了实验的时间,同时能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21.(2024七下·奉化期末)2024年3月21日,宁波首个再生水主题公园正式开园,其内不仅展示了“盘活再生水”的技术创新,更向市民们传递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
(1)如图甲所示,水池中的所有浮萍构成了一个 。
(2)图乙为该公园某一池塘示意图,请写出最长的食物链 。
(3)通过丙图中 (选填“a”“b”或“c”)的水循环运动,使陆地上的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得以再生。B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名称 。
【答案】(1)种群
(2)水生植物→食草昆虫→青蛙
(3)b;降水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水循环
【解析】【分析】(1)根据种群的概念分析;
(2)根据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的组成进行分析;
(3)根据水循环的环节进行分析。
【解答】(1)在一个区域里,常有许多同种生物的个体生活在一起。我们把这些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水池中的所有浮萍构成了一个种群;
(2)食物网是由食物链交错形成的,对于食物网是由几条食物链组成的,图乙为该公园某一池塘示意图,最长的食物链水生植物→食草昆虫→青蛙;
(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植物蒸腾作用、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通过丙图中b的水循环运动,使陆地上的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得以再生B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名称降水。
22.(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图是桃花和桃果实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雌蕊由 (填序号)等结构组成。
(2)桃树开花时常看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它们正忙着给桃花进行 ,结出桃子还要经历的另一个重要生理过程是 。
(3)图中 (填序号)将发育成果实,桃的果实中只有一粒种子,原因是 。
【答案】(1)③④⑤
(2)传粉;受精
(3)⑤;子房中只有一粒胚珠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1.一朵完整的花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雌蕊和雄蕊等部分。图中,①花药、②花丝、③柱头、④花柱、⑤子房。
2.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
【解答】(1)雄蕊和雌蕊合称花蕊,是一朵花的主要结构。雌蕊包括③柱头、④花柱、⑤子房。
(2)桃花具有艳丽的色彩和芳香的气味,属于虫媒花。所以,桃树开花时常看到蜜蜂、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它们正忙着给桃花进行传粉。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两个生理过程。因此,桃花传粉后,要结出桃,还要经历的另一个重要生理过程是受精。
(3)受精完成后,图中⑤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桃的果实中只有一粒种子,是因为子房中只有一粒胚珠。
23.(2024七下·奉化期末)如图甲为手机防窥膜结构图,其原理类似百叶窗,结构简图如图乙。两侧之所以看不清屏幕内容,是由于光的 (填写光的原理);为了让防窥效果更好(可视范围减小),可以适当地 (选填“增大”或“减小”)超细百叶窗的间距。
【答案】直线传播;减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此防窥膜贴在手机屏幕上,由于屏幕正上方在可视范围内,所以不能防止上方的窥视;
为了让防窥效果更好(可视范围减小),可以适当地减小超细百叶窗的间距。
【解答】由图丙可知,两侧之所以看不清屏幕内容,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此防窥膜贴在手机屏幕上,由于屏幕正上方在可视范围内,所以不能防止上方的窥视;为了让防窥效果更好(可视范围减小),可以适当地减小超细百叶窗的间距。
24.(2024七下·奉化期末)我们每个同学都是从一个细胞逐渐长大,生命发生着奇妙的变化。生命开始图中的[A] (填名称,下同)。出生前的“我”舒适地生活在妈妈肚子的① 里,每时每刻,都能通过② 和③脐带从妈妈那里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将二氧化碳和其它废物排入妈妈的血液中。
【答案】受精卵;子宫;胎盘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解析】【分析】观图可知:A受精卵,①子宫、②胎盘、③脐带,解答即可。
【解答】人的生命起始于受精卵,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A受精卵时,才标志着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胎儿。胎儿的发育在母体的子宫内进行,并通过②胎盘和③脐带从母体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以及排出废物。
25.(2024七下·奉化期末)“立夏饭”(如图甲)是宁波百姓在立夏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主要食材有:糯米、土豆、菜豆、玉米等。其中糯米来自于糯稻的种子(如图乙),宁波地区糯稻一般一年种植一季,糯稻幼苗在生长时期喜好高温多水,糯稻成熟收获时宜干燥。从糯稻幼苗到成熟一般为4个月左右,比普通水稻生长期略长。
图甲 图乙 图丙 图丁
(1)糯稻的繁殖方式属于 。
(2)如图丙为宁波地区年降水和气温变化曲线图。根据糯稻的习性,农民一般选择7月左右进行糯稻育苗和插秧,请简述理由 。
(3)图丁是玉米种子结构示意图, (填序号)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
【答案】(1)有性生殖
(2)七月时高温多水,利于糯稻育苗和插秧
(3)⑥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1.经过精子与卵细胞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繁殖。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
2.图中①胚轴、②胚根、③胚芽、④子叶、⑤果皮和种皮、⑥胚乳。
【解答】(1)糯稻的繁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属于有性生殖。
(2)糯稻幼苗在生长时期喜好高温多水,根据对图乙分析可知,在七月时高温多水,利于糯稻育苗和插秧,所以,农民一般选择7月左右进行糯稻育苗和插秧。
(3)玉米种子的子叶1片,营养物质贮存在胚乳里,故⑥胚乳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
26.(2024七下·奉化期末)在生活中常利用大气压原理解释现象,有同学经分析后概括出如图甲所示的思维模型。
图甲 图乙
(1)思维模型中的“?”处应填 。(选填“开放”或“密闭”)
(2)将一只薄塑料袋放入广口瓶内,使塑料袋尽可能贴近瓶壁。将袋口沿瓶口翻过来,用橡皮筋扎在瓶口上(如图乙),向上拉塑料袋,结果发现越拉越难。由思维模型可知,“越拉越难”是因为通过 的方式减小了塑料袋和瓶之间的气压。
【答案】(1)密闭
(2)增大体积
【知识点】大气压的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1)探究气体压强的变化时,应密闭气体;
(2)一定质量的气体的温度降低,压强减小。
【解答】(1)思维模型中的“?”处应填密闭;
(2)大气压现象通常形成内外压强差,结合思维模型可知,“越拉越难”是因为通过增大体积的方式减小了塑料袋和瓶之间的气压。
27.(2024七下·奉化期末)微塑料是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为了探究不同类型的微塑料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研小组将大小相同的小麦种子分为4组,每组100粒,选取3种微塑料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开展盆栽试验,统计分析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实验结果如表)。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微塑料 不添加微塑料 高密度聚乙烯 聚丙烯 可降解塑料
微径(μm) 0 1000 1000 1000
浓度(g/kg) 0 0.5 0.5 ?
发芽率 90.58 78.22 80.0 84.89
(1)表中“?”处应填的数据是 。
(2)设置第1组不添加微塑料的目的是 。
(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这3种微塑料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最大的是 (选填“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或“可降解塑料”)。
【答案】(1)0.5
(2)对照作用
(3)高密度聚乙烯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就是为了防止其他因素的影响,再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它除了原实验本身改变的条件外,其他条件保持相同,最后与原实验所得结果进行对照,观察异同,对照实验用来证明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
2.种子萌发的条件:除了种子本身要具有健全的发芽力以及解除休眠期以外,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主要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解答】(1)根据对照实验的原则,保持单一变量,“?”处应填的数据是0.5。
(2)一般的对照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因此设置第1组不添加微塑料的目的是对照作用。
(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这3种微塑料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可降解塑料。
28.(2024七下·奉化期末)小宁设计并制作了如图的咸水淡化装置,同时针对该装置设计了评价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装置结构 结构完整,有加热、冷却和收集装置 结构较完整,缺少较好的冷却装置 结构不完整,有1处以上缺失
指标二:淡化效果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速度较快、连续稳定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但效果不明显 不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
指标三:? …… …… ……
(1)易拉罐中的咸水先经过汽化,后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淡水流入容器,则易拉罐内咸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根据评价需要,请你提出一项评价指标写在指标三“?”处 。
【答案】(1)液化;变大
(2)节能环保(或操作简便、推广价值大、制作成本低等,合理均可)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体的变化是汽化,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根据评价需要,可以从节能环保角度评价。
【解答】(1)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易拉罐中的咸水先经过汽化,后经过液化变成淡水;则易拉罐内水的质量减少,咸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变大;
(2)实验装置的评价可从装置的结构是否合理完整、实验效果是否明显、装置是否节能环保、操作是否简便、装置是否有推广价值和制作成本是否廉价几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三为节能环保或操作简便或推广价值工或制作成本。
29.(2024七下·奉化期末)将燃烧的蜡烛放入图甲装置中,一段时间后,蜡烛会慢慢熄灭。兴趣小组探究其原因的过程如下(气体的含量用体积分数表示)。
(1)小宁认为,蜡烛熄灭是装置内的氧气被消耗完了。他设计了图乙的实验装置,待蜡烛熄灭后,用凸透镜聚焦太阳光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观察到 现象,从而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重新实验,测得蜡烛燃烧过程中烛焰附近的二氧化碳含量从0.04%上升到7.4%,氧气含量从21%下降到13.8%。
(2)小宁又认为可能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导致蜡烛熄灭。小科不赞同,他改变图甲装置中的气体成分,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否定了小宁的观点。则小科进行的实验是 (选填“A”“B”或“C”)。
实验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蜡烛能否燃烧
A 21% 8.4% 能
B 21% 3.4% 能
C 12.8% 3.4% 不能
(3)小宁利用图甲装置又进行实验,在甲装置内安装测量氧气含量的传感器,点燃蜡烛(足量)直至熄灭,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丙所示,据此推测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答案】(1)白磷燃烧
(2)A
(3)当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分析;
(2)根据表格中数值对比分析;
(3)根据图像分析。
【解答】(1)待蜡烛熄灭后,用凸透镜聚焦太阳光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观察到白磷燃烧说明瓶中还有氧气,从而否定了自己的猜想。
(2)A中二氧化碳含量为8.4%但蜡烛能燃烧,说明不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导致蜡烛熄灭,否定了小宁的观点。
(3)传感器测量氧气含量降到15.9%时蜡烛熄灭,证明当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30.(2024七下·奉化期末)小宁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管中产生的气体和b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管口,打开活塞,观察到 现象。
(2)实验中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以加入少量硫酸。若实验中用4%的硫酸溶液100g,通电一段时间后,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5%,则被分解的水的质量为 。
【答案】(1)1∶2;木条复燃
(2)20g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电解水的知识、氧气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电解水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来分析。
【解答】(1)由图示可知,a管中产生的气体和b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由“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a管内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管口,打开活塞,观察到木条复燃;
(2)设被分解的水的质量为x,则:
100g×4%=(100g-x)×5%
x=20g
31.(2024七下·奉化期末)在课堂上老师用如图所示的小纸锅演示实验,已知纸在空气中温度到达183℃就可以燃烧,酒精灯火焰外焰温度约520℃,为什么水能烧开而纸锅不会燃烧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由图丙可知,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
(2)如图乙所示,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气泡,气泡内主要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3)交流评估环节中,同学们提出各自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有 (填字母)。
A组装器材时若温度计玻璃泡碰到烧杯底部,图乙中应将B处向下调整
B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可以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
C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183℃,水沸腾时要不断吸热
【答案】(1)99
(2)水蒸气
(3)BC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读出水的沸点;
(2)水沸腾前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因为温度降低,气泡里面的水蒸气液化进入水中,使气泡逐渐变小;
(3)A: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需要先确定石棉网的位置,因此需要自下而上安装实验器材;
B: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水的初温、水量多少、火焰大小;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持续吸热,而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据此分析。
【解答】(1)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的沸点为99℃;
(2)水沸腾后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所以气泡内是水蒸气;
(3)A: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需要先确定石棉网的位置,因此需要自下而上安装实验器材,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图乙中应将B处向上调整,故A错误;
B: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可以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说法正确,故B正确;
C:纸锅烧水实验中,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183℃,且水沸腾时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说法正确,故C正确。
故选:BC。
32.(2024七下·奉化期末)某兴趣小组用硝酸钾进行实验,如图甲是硝酸钾的溶解度与温度关系。
(1)1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g。
(2)20℃时,将16g硝酸钾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请写出一种能实现图乙所示结果的操作方法,并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20.9
(2)24.0%
(3)方法1:加硝酸钾溶质20g
方法2:蒸发溶剂60g
方法3:加入30%的硝酸钾溶液300g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确定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然后根据溶解度的定义解答;
(2)首先根据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计算出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然后与15g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溶液是否饱和,最后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3)方法一:使用增加溶质的方法。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1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计算加入硝酸钾的质量;
方法二:蒸发溶剂;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1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计算蒸发掉水的质量;
方法三: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10%溶液和30%中溶质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计算加入30%硝酸钾溶液的质量。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即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20.9g;
(2)根据图甲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1.6g,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15.8g;因为16g>15.8g,所以为饱和溶液,那么溶质质量分数:
≈24.0%;
(3)方法1:加硝酸钾溶质;在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质量为x,25%=,解得x=20g;
方法2:蒸发溶剂;对10%的硝酸钾溶液蒸发掉水的质量为y,
25%=,解得y=60g;
方法3:加入30%的硝酸钾溶液;在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 30%的硝酸钾溶液质量为z,
25%=,解得z=300g。
答:方法1:加硝酸钾溶质20g;方法2:蒸发溶剂60g;方法3:加入30%的硝酸钾溶液300g。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