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3.12《地表雕刻师》单元整体设计+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3.12《地表雕刻师》单元整体设计+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地球系统 二、学习内容 10.2水循环 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4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 ④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了解化石的形成及科学价值;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三、学业要求 1.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能解释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3.了解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4.能通过制作实物模型,模拟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5.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 6.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
单元课时设计 4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本单元主要以学生的探索入手,从地表的探秘和一系列的模拟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的形式和形成的原因,以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与物质组成。学生将设计制作地形模型来表现地形特征,将从多个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借助模拟实验进一步感受地震、火山喷发、板块运动和岩石自然破碎的发展模式,初步了解他们的成因,将感受地震和火山的巨大危害,了解地震和火山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严重破坏,能够有效地学习科学避震的一些基本方法。在认识地球内部岩浆活动,板块运动以及风化侵蚀沉积作用的基础上,将地球内外因素综合起来认识岩石的三大成因。本单元内容趣味性强可操作性强,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观察、实验、阅读、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 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系统”高年段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侧重认识地球的构造和地壳变化原因,由《地球的表面》《火山和地震》《地球的内部》《地表雕刻师》四课组成,按照从结果到原因、先现象后本质、由具体到宏观的逻辑顺序展开,从观察描述地形、认识地质灾难延伸到理解导致地貌改变的内部和外部原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第一课《地球的表面》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地球表面五种常见地形的特征,运用身边材料制作模型,表征两种地形。第二课《火山和地震》聚焦两种极具破坏力的地质灾害。学生将通过阅读和交流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现象、发展过程与危害,借助模拟实验初步了解火山与地震的成因,学习避震逃生的基本常识。第三课《地球的内部》则指向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运动,先向学生介绍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索与认识结果,再通过模拟实验和阅读资料初步认识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运动而导致地表持续变迁。第四课《地表雕刻师》将帮助学生发现缓慢改变地球表面的外部力量,如风、流水、温度变化等,并综合地球内部因素的作用揭示岩石三大成因,渗透岩石循环的观念。
主题学情分析 基础知识:学生在一年级下册《石头与泥土》学习中已经了解到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二年级上册《用力以后》也有一定的知识补充,在四年级相关单元学生已经知道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能力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五年级学生对事物的探究更加细致有序。但是对于知识点的具体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生活经验:小学生对诸如温泉、火山喷发、地震、地表变迁等不同寻常的地质现象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正确地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地质灾害和做到相应的防护措施,但是对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过程、岩石风化方式、岩石成因的认识是片面的、模糊的。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3.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4.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影响,知道抗震防灾基本常识。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实验、阅读、交流等活动,能使用科学语言描述地表陆地形态、地球内部圈层以及岩石成因。 探究实践: 1.设计制作地形模型来表现地形特征。 2.用模拟实验解释地震、火山喷发的成因是地壳运动。 3.举例说明水、温度、风等自然力量会塑造地表形态。 态度责任: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视频导入,揭示主题 播放太空看地球视频,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地球探究欲望,同时也了解学生对地表的已有认知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任务2 名称:认识地球表面特点 先让学生观察和触摸政区地球仪、地形地球仪,感受地势高低和地表起伏,对地球表面有一个宏观认识;再借助阅读活动带领学生认识不同的陆地地形,熟悉地形名称,借助示意图建立起这些地形的表象。 设计意图: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地球地形的多样性。
任务3 名称:描述地形特点 出示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图片,帮助学生感受真实地形的样貌。从地势高低和地面起伏大小方面引导学生来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同时拓展更多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认识海沟、岛屿、高原等地形特点。 设计意图:意在帮助学生掌握描述各种地形主要特点的科学语言,形成识别各种地形的背景知识。
任务4 名称:制作地形立体模型 借助实验视频对学生进行详细地指导,预留充足时间给学生设计制作立体地形模型。尽量各组不要重复,尽可能多地呈现不同类型的地形。 设计意图:旨在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地貌特点,学会使用常见材料表征地形特征。
第2课时 任务5 名称:复习导入,揭示主题 复习地表形态,引导学生对各种地形成因思考,进而导入课堂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知识衔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任务6 名称:火山喷发与危害 出示图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梳理火山喷发过程,交流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火山喷发过程、喷发后现象,能调动他们的前概念和学习主动性,帮助他们梳理火山喷发过程、喷发后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和可能的益处。
任务7 名称:模拟火山喷发 借助土豆泥和番茄酱模拟火山喷发,观察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学生能进一步认识火山基本构造,深化对火山喷发过程和现象的认识。
任务8 名称:地震形成与危害 综合运用视频、照片和语言文字等素材,实现多感官认识地震危害。 设计意图: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地震的基本认识。
任务9 名称:模拟岩层褶皱和地震形成 用挤压多层海绵、掰断木片、用力挤压紧挨在一起的泡沫板等方法,模拟“地层”褶皱, “岩层”断裂, “地球板块”的错动和抬升。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体验引起岩层形变、断裂和错动的原因,形象又直观。
任务10 名称:科学避震逃生方法 引导学生在读懂口诀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挖掘文字背后的道理。补充避震、逃生与自救的视频,进一步呈现和解读正确的避震、逃生措施,与口诀相呼应。引导学生辨析一些避震和逃生行为是否科学合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很快熟悉正确避震逃生的方法,避免错误的做法,学会保护自己。
第3课时 任务11 名称:故事导入,揭示主题 讲述苏联、美国、中国挖地球的经历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增加神秘感,激发求知欲望,知道人们对地球的探索脚步从没有停止。
任务12 名称:猜测地球内部 出示火山喷发和地震图片,引发学生考形成的原因,直奔地球内部运动。 设计意图:此活动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为下一步了解科学研究成果设置悬念。
任务13 名称: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索 通过阅读资料“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索”,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学家对地球内部圈层运动模式作出的猜测。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阅读,认识到人们对于地球内部的猜想和探索从未停止过。
任务14 名称: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 用泡沫块和液体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时板块之间或靠近或远离或挤压或抬升的现象。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地壳运动的能量来自地壳下方处于对流运动状态的岩浆的意识。
任务15 名称: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化 先欣赏喜马拉雅山脉雄伟壮观的景色和巍峨的气势;再介绍古生物学家发现这一带生物化石的种类、生活环境和生活年代,引导学生作出推测——这一带原来是汪洋大海;然后出示科学家的研究结论来证实学生所作推测;最后引导学生试着运用地壳运动学说解释喜马拉雅山脉的海陆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喜马拉雅山脉的化石推测这一带过去的样子,能让他们知道海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局部地区会发生转换。让学生观察地球大陆逐渐分离的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知道全球性大陆漂移,能促进学生应用上面所学到的地壳运动知识来解释海陆变换、大陆漂移现象。
第4课时 任务16 名称:解释现象,导入主题 出示来自地球外部力量造成的地表现象的图片,列举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试图让学生用生活经验去解释,总结并比较改变地表的因素。 设计意图:从图片、现象入手,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知道改变地表力量的因素,能比较两种力量造成地表变化的异同点。
任务17 名称:探究外部自然力量作用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风对地貌的影响;分析典型的地表缓慢变化现象,将模拟实验现象在自然界中还原,识别改变地表形态的主要因素,解释其工作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和研讨活动,进一步理解温度、风等改变地形地貌的过程和方式,提升概念水平、分析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任务18 名称:模拟变质岩成因,初步认识三类岩石 提供图片、视频、模拟实验等不同途径等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识别、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设计意图: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促进学生将本单元学习内容结构化,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打下基础。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地球的表面 1.摸两种地球仪,初步认识地表表现形式、陆地形态。 2.观察地形图片,学会描述地形的地势和起伏特征。 3.制作立体地形模型,学会用常见材料表征地形特征。 第2课时:火山和地震 1.交流并阅读火山喷发前后现象,认识火山喷发的危害。 2.模拟火山喷发,形成喷发物质和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意识。 3.阅读课文,初步认识地震的危害和成因。 4.模拟岩层褶皱和地震的形成,认识地震成因。 5.阅读地震逃生口诀和资料卡,学会避震自救的方法。 第3课时:地球的内部 1.阅读资料,认识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索,以及地球内部各圈层的运动。 2.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进一步理解地壳运动的模式。 3.推测喜马拉雅山的过去,认识地表2亿年以来的变化趋势。 第4课时:地表雕刻师 1.阅读图文,初步认识一些地球外部力量会改变地表形态。 2.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风对地表的影响,认识温度、风、水等外部力量会改变地表形态。 3.阅读资料,模拟变质岩的形成,综合内外因素认识岩石三大成因。
评价指标 第1课时:地球的表面 1知道地表有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五种地形。(科学观念) 2.能整体描述地表特征,能识别常见的陆地地形;能细致观察各种地形,学会描述地形主要特征。(科学思维) 3.能制作立体地形模型,学会运用常见材料表现地形特征。(探究实践) 4. 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态度责任) 第2课时:火山和地震 1.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和成因。(科学观念) 2.通过观察、比较和阅读,学会描述火山喷发、地震的主要表现和 危害。(科学思维) 3.设计模拟火山喷发、地震实验,意识到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力量来自地球内部。(探究实践) 4.通过阅读与研讨,初步了解科学避震的基本方法。(态度责任) 第3课时:地球的内部 1.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科学观念) 2.通过阅读、模拟实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模式,能解释地壳缓慢移动的原因和结果。(科学思维) 3.设计模拟实验,推测、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表现;借助研讨与交流,认识海陆变迁、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探究实践) 4.体会探究地球乐趣及在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态度责任) 第4课时:地表雕刻师 1.能举例说明水、风等力量在地表演变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科学观念) 2.通过模拟外部自然力量改变地表的过程,大致说明作用方式和结果。(科学思维) 3.能从模拟实验中学习、理解作用方式,说明三类岩石成因。(探究实践) 4.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态度责任)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在一个星期二的下午,同学们正在上课。突然感觉到了震动,连屋顶的灯也在不停地摇晃着,这可能是发生了( )。 A.地震 B.火灾 C.洪水 2.都说人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在大自然里“水滴石穿”主要是( )的作用形成的。 A.搬运 B.风 C.流水 3.发生地震时,正确的做法是( )。 A.立即乘坐电梯,跑到空旷的地方 B.站在阳台上,大声向路人求救 C.保持冷静,如在室内护好头部,选择三角地方躲避 4.下列现象由火山喷发引起的是( )。 A.房屋倒塌 B.水坝开裂 C.海啸 5. 地势低、起伏较小、地面平坦、视野开阔属于( ) A.丘陵 B.平原 C.盆地 6.研究地表变迁的重要证据是( ) A.地层中的化石 B.猜测 C.做实验 7.在变质岩形成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 ) A.地表温度、风、水等的作用 B.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作用 C.地球重力的作用 8.( )常会造成地面隆起、陷落或出现裂缝,还会导致河流移位等。 A.火山喷发 B.地震 C.海啸 9.下列表述中属于盆地地形特点的是( ) A.坡度陡,沟谷幽深 B.地势低,地面平坦,起伏较小,视野开阔 C.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 10. 科学家把地球内部按由外到内的顺序,分成了( )三个不同的圈层。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壳、地幔、地核 C.地壳、地核、地幔 【参考答案】 1.A 2.C 3. C 4.C 5.B 6.A 7.B 8.A 9.C 10.B
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实验时,泡沫块模拟地球板块。( ) 2.科学家根据地形地貌等现象,能推测出地球内部的情况。( ) 3.人类钻探地球深度已达12千米,穿过地壳,到达了地幔。( ) 4.观察地球大陆板块示意图,发现今天的地球和两亿年前完全相同。( ) 5.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是陆地的五种基本形态。( ) 6.岩石女王头像主要是地表受到温度的影响造成的。( ) 7.板块碰撞和板块分离均为板块的运动。( ) 8.沙漠中沙丘形成的原因是风的搬运作用。( ) 9.海底不会发生地震。( ) 10.海底的地形和地球表面的地形不一样,它是平整的。( ) 【参考答案】 1. √ 2. 3. 4. 5. √ 6. 7. √ 8. √ 9. 10. 三、连一连,将下列地形地貌与导致其形成的自然力量连起来。 雪山脚下斗状洼地 风 沙漠戈壁 河流 南海石柱 冰川 黄河两岸不断变宽 海浪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请结合所学知识,作简要解答。 2.都说不能拿鸡蛋去碰石头,这说明石头是坚硬无比的,可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 【参考答案】 1.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乡村、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地震也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使房屋倒塌、道路毁坏,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 2.风化侵蚀造成的。 五、实验题 如图是某校科学兴趣小组模拟火山喷发的装置。 1.锥形瓶和陶泥模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番茄酱,番茄酱模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软木塞上插入玻璃管,玻璃管模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锥形瓶放到三脚架上,点燃酒精灯,此时,酒精灯模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哪些实验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写出三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山体 2.岩浆 3.火山通道 4.地球内部巨大的能量 5.(1)玻璃管上面的超轻黏土被顶起来 (2)有白气冒出来 (3)瓶内番茄酱产生气泡并上升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常见地形 地球外部力量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地球内部运动 火山地震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4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地表雕刻师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承接本单元前面三课,重在探讨改变地表的外部自然力量,揭示岩石的三大成因,起到总结延伸的作用。学生将借助模拟活动认识到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流水、风、温度变化等外部自然力量也在缓慢改变着地表形态。学习本课,能促进学生整体认识导致地表变迁的内部力量和外部自然力量,为后续认识岩石循环、化石成因奠定基础,有利于深化认识、提高开发与使用模型的能力。 本课内容具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初步认识外部自然力量会改变地表形态,通过课文直接告诉学生“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风、水、冰、温度变化等外部自然力量也会改变地表的形态。第二部分是探究外部自然力量如何改变地表形态,如温度变化和风对地表的影响,意识到水、冰、风、生物和重力将岩石、土壤和沉积物破碎成较小的颗粒并使它们四处迁移。第二部分共安排了三个小活动:一是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温度变化会使岩石碎裂;二是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对地貌的影响;三是识别图片中改变岩石和地貌的外部自然力量。第三部分为“模拟变质岩的形成,认识岩石三大成因”,安排了两个小活动:一是阅读资料,认识岩石的三大成因;二是模拟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学习过《石头与泥土》,四年级学习过《岩石与矿物》,对观察了解岩石有一定的基础,知道不同的岩石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但对岩石是怎么形成的,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能举例说明水、风等力量在地表演变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科学思维:通过模拟外部自然力量改变地表的过程,大致说明作用方式和结果。 探究实践:能从模拟实验中学习、理解作用方式,说明三类岩石的成因。 态度责任: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从模拟实验中学习,理解作用方式,说明三类岩石的成因。 难点:说明自然力量作用方式和三类岩石的成因。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阅读图文,初步认识一些地球外部力量会改变地表形态。能举例说明水、风等力量在地表演变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能基本能不能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风对地表的影响,认识温度、风、水等外部力量会改变地表形态。能大致说明外部自然力量改变地表的作用方式和结果。能基本能不能阅读资料,模拟变质岩的形成,综合内外因素认识岩石三大成因。能说明三大岩石的成因。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名称:解释现象,导入主题教师活动1 1. 地表形态各种各样,它们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回答。 2.列举自然现象,试图让学生用生活经验解释。 (1)自然界中的岩石为什么会形成裂缝? (2)山体为什么会形成河道?在海水中岩石为什么形状各异?岩石上为什么会有小水坑? (3)沙丘为什么会流动? (4)冰川在移动的过程中,岩石表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 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外部力量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指导学生做“活动手册”第一题。 4. 地球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过程中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1 观察图片回答:沙丘可能或有或无,或大或小,或静止或流动;山谷沟壑可能越来越深;地面坑的面积会越来越大,形状也可能发生改变。所以,地表不是一成不变的。 回答:温度:内外温差会导致岩石各部分膨胀不同,形成裂隙。 回答:水:磨蚀、切割、冲击。 回答:风:搬运、携带、沉积。 回答:冰川:磨蚀岩石,破碎岩石。 学生自己先做,然后小组交流,班级汇报。 回答: (1)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球内部力量,会带来的地动山摇、大地裂变。 (2)风、流水、冰、温度变化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较小,速度缓慢得多。活动意图说明:从图片、现象入手,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知道改变地表力量的因素,能比较两种力量造成地表变化的异同点。环节二:探究外部自然力量作用教师活动2 一、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温度差会使岩石各部分受热不均产生破碎。如何设计实验让岩石形成温度差?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播放视频。 1.出示实验材料:坩埚钳、页岩薄片、酒精灯、火柴和冷水等。 2. 讲解实验步骤: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薄片页岩,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然后迅速浸入冷水中,接着再加热,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页岩薄片的变化。 3.播放实验现象,比较一下,和自己观察的有什么不同? 4. 通过实验,能解释自然界中岩石破碎的原因吗? 二、模拟风对地表的影响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这些地形是怎么形成的? 播放演示实验。 1. 你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2. 通过实验,风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地形不同、轻重不同,颗粒被搬运的距离、堆积效果也不同。 三、识别外部自然力量 温度、风、水等都能改变地表的形态,下面地表形态,原来是什么样子?现在主要是由哪种因素造成的? 出示破碎的岩石、岩石女王头像、海边沙丘、亚马孙河、海蚀拱桥和溶洞等图片。 学生活动2 讨论交流:用酒精灯给石块反复加热和冷却。 观看演示,注意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认识实验材料 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回答:在烧杯底部可以看到掉落的小石屑。 回答:昼夜和季节的温差变化,岩石产生热胀冷缩现象,导致岩石破碎。 讨论交流:风的力量造成的。 观察交流:玉米碎粒、玉米粉、被风吹到不同的位置,有些小石头裸露出来。 回答:风有搬运作用。 组内交流汇报: (1)破碎岩石:温度 (2)岩石女王头像:风 (3)海边沙丘:风 (4):亚马孙河:水 (5)海蚀拱桥:水 (6)溶洞:水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模拟实验和研讨活动,进一步理解温度、风等改变地形地貌的过程和方式,提升概念水平、分析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环节三:模拟变质岩成因,初步认识三类岩石教师活动3 一、阅读:岩石的生成方式 1.地壳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你知道哪些岩石? 2.根据成因,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地壳主要由这三大类岩石构成。阅读教材,说说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教师结合图示讲解: 地幔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石的碎屑沉积下来,经过几百万年,逐渐加厚,在压力作用下变成坚硬的沉积岩;在地下高温高压作用下,很多岩浆岩和沉积岩都变成了另一种岩石叫变质岩。 构成地壳的岩石中,主要是岩浆岩,其次是变质岩,沉积岩最少。 出示图表。 3. 在野外拾到一块岩石,怎么辨别它的种类?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初步知道如何识别岩石。 4. 常见的三大类岩石有哪些? 教师讲解: 岩浆岩:玄武岩、花岗岩、橄榄岩、安山岩、正长岩 变质岩:大理岩、片麻岩、板岩、片岩、石英岩 沉积岩:石灰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砾岩、泥岩 二、模拟变质岩的形成 1.出示实验材料: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塑料垫板。 2.讲解实验设计 (1)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把它们搓成大小不同的圆球,堆在一块塑料垫板上。 (2)用另一块塑料垫板放在橡皮泥上,分别用一只手压、两只手压和脚踩,观察在大小不同的压力下橡皮泥的状态。 3.在不同压力下,橡皮泥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4.实验分析: 不同颜色橡皮泥、按压塑料垫板带来的力,分别模拟什么? 5.通过实验,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学生活动3 回答: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玄武岩、大理岩、石灰岩等。 阅读教材资料回答: (1)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 (2)沉积岩:岩石碎屑经搬运、沉积、变化而成。 (3)变质岩:高温、高压作用下而形成。 观看视频,了解怎样识别岩石。 整理到教材空白处。 领取实验材料 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回答:用力比较轻时,有些橡皮泥圆球被压扁,有些橡皮泥圆球还是原样;用力比较大时,有些橡皮泥圆球被压扁,甚至与其他橡皮泥圆融合,产生新的样子。 回答:分别模拟一块一块的岩浆岩或沉积岩和自然界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高压作用。 回答:当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压等作用时,会改变原来的性质,形成新的岩石——变质岩。活动意图说明: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促进学生将本单元学习内容结构化,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打下基础。
7.板书设计 地表雕刻师 地表雕刻师:温度、风、水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地表雕刻师说法正确的是( )。 A.破碎的岩石是风的作用造成 B.海蚀拱桥是水的作用造成 C.温度不属于地表雕刻师 2.如图,把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搓成大小不同的圆球,并用一块塑料垫板放在橡皮泥上不断加压,这个实验是模拟哪种岩石的形成( )。 A.变质岩 B.沉积岩 C.岩浆岩 3.河水的侵蚀作用会使( )。 A.河道越来越宽,越来越浅 B.河道越来越窄,越来越深 C.河道越来越宽,越来越深 4. 如图所示,这块蘑菇状岩石的形成主要与( )有关。 A.植物的作用 B.海浪的侵蚀 C.动物的活动 二、判断题 1.岩石女王头像主要是地表受到温度的影响造成的。( ) 2.温度、风能改变地表的形态,水不能改变地表形态。( ) 3.制作沙盘是模拟地表形态的一种方法。( ) 4.岩石坚硬无比,所以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 【参考答案】 一、1.B 2.A 3.C 4.B 二、(1) (2) (3)√ (4)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思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自然力量作用方式和三类岩石的成因,培养学生对地球地质形成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学生在模拟实验、概念讲解、阅读活动和案例分析中,不仅加深了对地球地质形成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1张PPT)
第4课时
地表雕刻师
(苏教版)五年级

01
教学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能举例说明水、风等力量在地表演变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01
02
通过模拟外部自然力量改变地表的过程,大致说明作用方式和结果。
03
能从模拟实验中学习、理解作用方式,说明三类岩石的成因。
科学观念
04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新知导入
地表形态各种各样,它们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沙丘可能或有或无,或大或小,或静止或流动;山谷沟壑可能越来越深;地面坑的面积会越来越大,形状也可能发生改变。
新知导入
自然界中的岩石为什么会形成裂缝?
温度:内外温差会导致岩石各部分膨胀不同,形成裂隙。
新知导入
水:磨蚀、切割、冲击
山体为什么会形成河道?在海水中岩石为什么形状各异?岩石上为什么会有小水坑?
新知导入
沙丘为什么会流动?
风:搬运、携带、沉积
新知导入
冰川在移动的过程中,岩石表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冰川:磨蚀岩石,破碎岩石
新知导入
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外部力量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
火山喷发
地震
大陆漂移

流水
冰川
温度変化
海浪
新知导入
地球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球内部力量,会带来的地动山摇、大地裂变。
风、流水、冰、温度变化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较小,速度缓慢得多。
探究新知
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温度差会使岩石各部分受热不均产生破碎。如何设计实验让岩石形成温度差?
用酒精灯给石块反复加热和冷却
探究新知
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观察实验过程
探究新知
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
冷水
坩埚钳
页岩薄片
酒精灯
火柴
探究新知
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薄片页岩,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然后迅速浸入冷水中,接着再加热,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页岩薄片的变化。
实验步骤
小心烫手!
探究新知
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观察实验现象,比较一下,和自己观察的有什么不同?
在烧杯底部可以看到掉落的小石屑
探究新知
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岩石产生热胀冷缩现象
通过实验,能解释自然界中岩石破碎的原因吗?
昼夜和季节的温差变化
岩石破碎
探究新知
模拟风对地表的影响
这些地形是怎么形成的?
探究新知
模拟风对地表的影响
探究新知
模拟风对地表的影响
你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玉米碎粒、玉米粉、被风吹到不同的位置,有些小石头裸露出来。
探究新知
通过实验,风有什么作用?
模拟风对地表的影响
地形不同、轻重不同,颗粒被搬运的距离、堆积效果也不同。
风有搬运作用
探究新知
识别外部自然力量
温度、风、水等都能改变地表的形态,下面地表形态,原来是什么样子?现在主要是由哪种因素造成的?
破碎的岩石
岩石女王头像
温度:昼夜或季节性温度变化导致岩石开裂
风:风携带沙砾磨蚀岩石形成典型的风蚀石
探究新知
海边沙丘
识别外部自然力量
亚马孙河
水:流水不断侵蚀河岸形成弯曲的河道
风:海风搬运沙子堆积成沙丘
下面地表形态,原来是什么样子?现在主要是由哪种因素造成的?
探究新知
下面地表形态,原来是什么样子?现在主要是由哪种因素造成的?
水:海浪不断冲刷侵蚀而成海蚀石
水: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溶洞
海蚀拱桥
溶洞
探究新知
阅读:岩石的生成方式
地壳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你知道哪些岩石?
探究新知
阅读:岩石的生成方式
根据成因,岩石分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地壳主要由这三大类岩石构成。阅读教材,说说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
岩石碎屑经搬运、沉积、变化而成
高温、高压作用下而形成
探究新知
阅读:岩石的生成方式
地幔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_______
岩石的碎屑沉积下来,经过几百万年,逐渐加厚,在压力作用下变成坚硬的_____
在地下高温高压作用下,很多岩浆岩和沉积岩都变成了另一种岩石叫________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探究新知
阅读:岩石的生成方式
构成地壳的岩石中,主要是岩浆岩,其次是变质岩,沉积岩最少。
岩浆岩
65%
变质岩 27.4%
沉积岩 7.9%
探究新知
阅读:岩石的生成方式
在野外拾到一块岩石,怎么辨别它的种类?
岩浆岩:玄武岩、花岗岩、橄榄岩、安山岩、正长岩
变质岩:大理岩、片麻岩、板岩、片岩、石英岩
沉积岩:石灰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砾岩、泥岩
探究新知
阅读:岩石的生成方式
常见的三大类岩石有哪些?
探究新知
模拟变质岩的形成
实验材料
不同颜色的橡皮泥
塑料垫板
探究新知
模拟变质岩的形成
实验设计
(1)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把它们搓成大小不同的圆球,堆在一块塑料垫板上。
探究新知
模拟变质岩的形成
(2)用另一块塑料垫板放在橡皮泥上,分别用一只手压、两只手压和脚踩,观察在大小不同的压力下橡皮泥的状态。
探究新知
模拟变质岩的形成
实验现象
用力比较大时,有些橡皮泥圆球被压扁,甚至与其他橡皮泥圆融合,产生新的样子。
用力比较轻时,有些橡皮泥圆球被压扁,有些橡皮泥圆球还是原样。
探究新知
模拟变质岩的形成
实验分析
不同颜色橡皮泥——
按压塑料垫板带来的力——
一块一块的岩浆岩或沉积岩
自然界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高压作用
探究新知
模拟变质岩的形成
实验结论
当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压等作用时,会改变原来的性质,形成新的岩石——变质岩。
1.下列关于地表雕刻师说法正确的是( )。
A.破碎的岩石是风的作用造成
B.海蚀拱桥是水的作用造成
C.温度不属于地表雕刻师
2.如图,把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搓成大小不同的圆球,并用一块塑料垫板放在橡皮泥上不断加压,这个实验是模拟哪种岩石的形成( )。
A.变质岩 B.沉积岩 C.岩浆岩
课堂练习
选择题
B
A
3.河水的侵蚀作用会使( )。
A.河道越来越宽,越来越浅 B.河道越来越窄,越来越深
C.河道越来越宽,越来越深
4. 如图所示,这块蘑菇状岩石的形成主要与( )有关。
A.植物的作用 B.海浪的侵蚀 C.动物的活动
课堂练习
选择题
C
B
1.岩石女王头像主要是地表受到温度的影响造成的。( )
2.温度、风能改变地表的形态,水不能改变地表形态。( )
3.制作沙盘是模拟地表形态的一种方法。( )
4.岩石坚硬无比,所以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
课堂练习
判断题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举例说明水、风等力量在地表演变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同时了解了三大岩石的成因。
作业布置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岩石特点。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