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共29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共29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
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并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明代又是一个极中央集权的朝代,中国历代各朝无出其右者,而明太祖建立的庞大农村集团又导向往后主政者不得不一次次采取内向、紧缩的政策,以应付从内、从外纷至沓来的问题。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郑和下西洋;明、清前期的科技、建筑、文学、艺术及经济发展。
导入新课
鉴真东渡日本
日本遣唐使来华
市舶司
材料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
材料二:中国的海洋权益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乃当务之急。海洋必然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扮演最核心的作用。 ——习近平
纵横时空定位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封建社会的鼎盛
封建社会的衰落
封建社会的形成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社会变革
秦汉时期:
前221年——220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年——589年
战国时期:
前475年——前221年
隋唐时期:581——907年
辽宋夏金元时期:
10世纪初——1368年
明清时期:
1368——1840年
始皇帝嬴政
末代皇帝爱新觉罗 溥仪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前进与退却”——明朝的对外关系
(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一.郑和下西洋
二.戚继光抗倭
三.葡萄牙在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课标要求: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图文、视频等史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的过程和盛况,掌握主要史实,通过合作探究,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及成功的原因,提升分析概括的能力。
2.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图文、视频史料,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主要事迹,认识戚继光抗倭反侵略斗争的地位和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家国情怀:通过本课学习,感受郑和船队大无畏精神和戚家军英勇斗争精神,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
一.郑和下西洋
1.背景(1)地理概念
西洋
西洋: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东洋: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
东 洋
南洋
今东南亚地区
读图:何为西洋?
想一想,郑和航海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恶劣的海上环境;船只多,联系不方便;海盗/所到国家发生战乱;语言沟通障碍;粮食、淡水、菜蔬等物质如何补给;船只进水/损坏等问题;遇大雾迷失方向等
“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俊而小”“齿若编贝 ”“声音洪亮”,而且“ 博辨机敏、谦恭谨密、知兵习战”。 ——《明史·郑和传》
1.背景(2)人物名片
永乐(1360—1424年)
姓名:
生活时代:
生年:
民族:
籍贯:
职业:
宗教信仰:
主要事迹:
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三宝太监、三保、马和
回族
公元1405年—1433年七下西洋。
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
明成祖时期
云南昆阳人
1371年(洪武)——1433年(宣德)
经历磨难,性情坚毅;
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
熟悉伊斯兰教地区习俗;
屡建战功,深得明成祖的信任。
一.郑和下西洋
1.背景(3)远航目的
①政治目的: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根本目的)
②经济目的: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侨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以武慑之。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问题:研读史料,分析为何远行?
明惠帝朱允炆
一.郑和下西洋
创设情境:假如你是郑和船队的成员,临行前需要做哪些准备?观察邮票,从船只、人员、物品、技术等方面考虑。
郑和“宝船”模型
《郑和航海图》
活动: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文,根据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梳理其概况,分析其特点。
起止时间
次数
规模
技术
远航范围
交往方式
先后7次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00多艘船(最多);27000多人(首次)
宝船、航海图、罗盘、旗语、季风、洋流等知识
1405—1433(28年)
友好和平
2.远航概况
一.郑和下西洋
特点:航行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设备先进、友好交往
关系: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是汉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和发展。
宝船
马船
战船
水船
坐船
粮船
600多年前的特混舰队:郑和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员分工明确。舰队诸舰种配备齐全,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
事件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发现美洲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次数 7 4
人员 达27000多人 1000多人
船数 60—200 3—17
船只大小 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足球场) 长24.5米,宽6米(篮球场)
最远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美洲
技术 宝船、航海图、罗盘、旗语、季风、洋流等知识 多桅帆船、星盘、地圆学说、指南针
讨论:比较郑和与西方航海家的远航,说说郑和下西洋的地位。
3.意义(1)地位:
一.郑和下西洋
特点:航行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设备先进、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材料: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陈佛松《世界文化史》
研读史料:分析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一.郑和下西洋
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②为人类航海事业并做出了伟大贡献。
3.(2)积极影响:
外交贸易活动:所到之处,郑和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使节随行。
《榜葛剌进麒麟图》
印尼爪哇岛三宝庙
双向交流
中国
西洋
各国
七次大规模远航和馈赠性贸易,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高于收益,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没有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
3.(3)消极影响: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 ——清·张廷玉《明史·郑和传》
材料三:其贸易并非等价交换,往往入不敷出,所得又多为奢侈品、珍禽异兽等物,而航行成本巨大,颇有劳民伤财之弊。 ——《中外历史纲要》
研读史料:分析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一.郑和下西洋
启示: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开放则兴;封闭则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坚持对外开放、友好往来,互利共赢;提升综合国力,加强海防建设,居安思危。
材料:从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唐朝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日本、陆上丝路、海上丝路,宋元海外贸易,再到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留下千古佳话;从古丝绸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陆上盛况,到“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海上繁华…… 这些中外交流的史实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交往、共同发展的理念,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为人类共同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演讲
一.郑和下西洋
3.(4)精神传承
你认为郑和船队是______________之船。
友谊之船:慷慨送礼,展现风度;贸易之船:相互贸易,互通有无。
郑和下西洋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被称为“郑和精神”,即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勇于开拓、奋勇拼搏、睦邻友好。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 航海技术也日渐丰富。
材料三: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材料四:郑和,回族,出身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知伊斯兰和佛教教义,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一.郑和下西洋
4.远航条件
研读史料:分析郑和船队何以能够成形?
①经济基础: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最根本);
②科技保障:先进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和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的丰富;
③政府支持:明成祖的鼓励与支持; ④个人能力:郑和出众的个人能力和精神气概。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1)释义:
何为“倭寇”?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天皇皇,地皇皇,
莫惊我家小儿郎。
倭寇来,不要慌,
我有戚爷来抵抗。
——童谣
1.背景(2)危害及成因:
实质是“倭寇”侵略中国的行为。
“倭患”严重
材料一:日本正处于各国纷争时代,各小国之间战乱不断发生。农民大量破产,人民生活困苦;同时一些封建主发展迅速。为了弥补战争中财力不足和自己的贪欲,需要更多的物资和货币,他们要求向外发展海外贸易。 ……到嘉靖年间,沿海卫所空虚,战船损坏严重,所剩无几,水陆均缺额在半数以上,所存士卒也多是老弱病残,即不能御倭与海上,又不能堵截于路上。 ——吴千石《浅析明朝倭寇问题》
材料二: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蹙,转而为盗。
——赵文华《嘉靖平倭役记略》
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②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推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
二.戚继光抗倭
2.抗倭斗争(1)抗倭力量: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写于19岁读兵书时)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写于抗击倭寇时)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写于巡视海上驻军时)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写于晚年功成身退时)
《凯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继光《止止堂集》
戚继光组织和领导的“戚家军”。
①情怀和抱负: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②战斗意志:戚家军面对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家安全以及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坚强意志。
想一想: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这首军歌表现了怎样的战斗意志?
“戚家刀”
2.抗倭斗争:(2)抗倭成就:
结合课本和地图找出戚继光的抗倭成就?
台州
①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患。
②带领军民在福建、广东地区消灭倭寇,使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二.戚继光抗倭
自1559年至1566年,戚家军历13战,每战横扫敌军,几近全歼,最大伤亡仅69人,敌我伤亡比例30:1。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材料一:(倭寇)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
阅读课文并研读材料,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抗倭战争与戚继光?
二.戚继光抗倭
(1)抗倭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根本)
(2)戚家军军纪严明,作战英勇。
(3)戚继光的卓越军事才能。
(4)广大军民的英勇奋战,上下团结,同仇敌忾。
鸳鸯阵
军事著作
《倭寇图卷》(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
(3)性质: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4)评价: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背景:
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欲中国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洋,危险亦来自于海上。 ——郑和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但是,澳门的领土主权仍然属于中国。
(4)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澳门大三巴牌坊
澳门回归
(2)明政府设置守澳官,驻扎军队,对澳门实施全面管理。
妈祖庙
思考:歌曲里“Macau”指的哪里?为什么在澳门既有中国传统建筑,又有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说一说葡萄牙是如何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
2.过程:
(3)1887年,清政府被迫与葡萄牙王国签约,承认了它对澳门的管理权。
《七子之歌》
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见证。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问题:回顾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我们学习了哪些重要史实?他们共同体现出哪一对外政策?古代对外交往有哪几种方式?这和当时的国力有什么关联?
遣唐使来华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市舶司
马可·波罗来华
丝绸之路
体现主动的对外开放政策
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前期
明朝中后期
国力强盛:
国力衰落:
友好交往、对外开放
暴力冲突、海禁政策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拓展迁移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国家综合国力决定外交地位,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国力;开放包容有利于繁荣,闭关保守导致衰亡;维护海权,巩固海防。
明朝的对外关系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郑和下西洋
友好交往
暴力冲突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明朝中后期——国力衰落
课堂小结
家国情怀
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建设海军强国
明朝统治前期,中国仍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最能说明当时中国的经济、科技等方面仍领先于其他国家,所以在外交上能主动地与外国和平友好地交往。明朝统治后期,倭寇入侵,更严重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欧洲殖民国家的东来,说明此时的欧洲已经不是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了,而是一个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中国对此只能被迫采用战争自卫方式,在对外关系上开始处于被动地位了。
我们的航行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我们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远航,眼前虽然遇到了_________________的困难,但困难是暂时的,不要恐惧,一定要坚定信心,因为我们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条件,航行定能成功。完成远航,将会产生重大意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进!我们的航行一定会成为彪炳千秋的壮举!
发言人:郑和
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我们的航行是航海史上的壮举”为题,站在郑和的角度补写一篇激励船员的发言稿。(要求:依照下面基本格式;在空白处补写相关内容且符合史实;表达准确、完整)
发言稿
提高国家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疾病、风浪、战争
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
“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作业设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前后到访过今天的越南、印度、伊朗、肯尼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当地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意愿。郑和船队每次出海都满载大量优质的瓷器、丝绸、茶叶 和金属制品等,每当船队靠近当地码头港口时,当地居民争先恐后跑来进行交易,从中也换回当地的珠宝、香料、药材和珍奇动物等。当船队返航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来到中国。据统计,明成祖在位22年间,亚非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4次多。
——摘编自朱桂香《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等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作业设计
【分析】:依据材料内容“表达通好意愿……当地居民争先恐后跑来进行交易”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由此可得出观点:郑和下西洋是一次增进友谊的和平之旅。
观点:郑和下西洋是一次增进友谊的和平之旅。
论述:郑和船队每次出海所携带的是大量优质的“瓷器、 丝绸、茶叶和金属制品”,而非大炮、枪支和火药,不仅向受访国家或地区首领“赠送物品”,而且从当地“换回珠宝、香料药材和珍奇动物”。同时,当船队靠近当地码头港口时,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他们“争先恐后跑来进行交易”;当船队返航时,一些亚非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来到中国”,明成祖在位22年间平均每年来华使节达“14次多”。
结论:郑和下西洋肩负和平交往使命,增进了明朝同亚非国家或地区的友谊和交往。
作业设计
谢谢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