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力》教案设计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力学中占据重要地位,重力是自然界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力之一,是学习其他力的基础。通过学习重力,学生能够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重心)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公式),为后续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等打下基础。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表示方法,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重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力,其方向始终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的确定等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抽象。此外,学生可能难以将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重力公式)与日常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因此,教学中需通过直观演示、实验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和特性。教学目标物理观念 1. 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 掌握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特性,了解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的概念。3. 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掌握重力公式G=mg,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科学思维 1. 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2. 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等方法,理解重力的概念和特性。3. 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能够将重力问题抽象为物理模型进行分析。科学探究 1. 经历重力方向的探究过程,掌握用悬挂法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2. 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所受重力,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态度与责任 1.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 引导学生关注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物理学习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重心)。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公式的应用。难点 1. 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特性。2. 掌握用悬挂法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3. 将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1. 通过多媒体展示苹果从树上掉落的视频,提问:“为什么苹果会向下掉,而不是向上或侧向飞去?”2. 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抛出的球最终会落回地面。 1. 观看视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2. 回忆并讨论日常生活中的重力现象,如树叶飘落、雨滴下落等。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视频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重力概念的学习,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新课讲授 1. 讲解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2. 利用课本插图或实物(如地球仪、小球)说明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表面及附近的一切物体。3. 讲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实验(如悬挂重物使其自由下垂)加以验证。 1. 认真听讲,理解重力的定义。2. 观察教师演示,理解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3. 参与实验,观察并理解重力的方向。设计意图 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使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概念、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以及方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深入探究 1. 引入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公式G=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N/kg。2. 通过例题讲解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3. 引导学生讨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理解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1. 听讲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公式。2. 跟随教师思路,学习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3. 参与讨论,理解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关系。设计意图 通过公式讲解和例题分析,使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公式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巩固练习 1. 设计几道与重力相关的练习题,包括计算物体的重力、判断重力的方向等。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答练习题,并请代表上台讲解解题思路。 1. 认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设计意图 通过巩固练习和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课堂总结 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力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公式的应用。2. 强调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1. 回顾并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思考并分享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作业设计基础题: 1. 解释什么是重力,并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现象是由重力引起的。2. 根据重力公式G = mg(其中g取9.8N/kg),计算一个质量为50kg的人所受的重力大小。提高题: 1. 分析并解释为什么竖直上抛的物体会落回地面。2. 假设地球的重力加速度g变为原来的两倍,请分析并描述几个可能受到影响的日常生活现象。板书设计第七章 力 第3节 重力 一、重力的定义:-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二、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箭头指向地面)三、重力的大小:- 公式:G = mg- 其中,G为重力,m为物体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约9.8N/kg)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五、重力的应用与影响:- 竖直上抛的物体会落回地面- 水往低处流- 建筑物稳定性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1.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重力概念,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2. 板书设计清晰,逻辑性强,有助于学生构建重力知识体系。3. 引入重力公式计算,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对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理解不够深入,需加强直观演示和解释。2. 提高题难度偏大,部分学生感到吃力,需调整题目难度梯度。3. 课堂上互动环节较少,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