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 七年级上册 地理 第一章第3节 地球的运动(1)
设计思想 “双减”背景下,在有限的地理课时量安排下如何高质高效完成地理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地理综合素养,对地理教师的考验是巨大的,最具核心的就是课堂教学设计,课堂上有学生的自主参与、小组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适时点拨、启发,从而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互动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感受地理课堂的精彩、有趣。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安排既有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入,也有说明地理概念的图释,按照“阅读感知与了解——解释说明与理解——活动体验与应用”的层次结构关系设置了“地球的自转”内容,既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进一步的学习,也是《地球的公转》探究的开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的运动仅停留在表层的感性认识,以及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无法与地球自转很好的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对新事物感兴趣,好奇心强,但持续时间短,因此以兴趣为主导的学习热情需要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环节来点燃,持续,从而将本课地球自转由感知、理解知识点到地理技能的体验、应用。
教学目标:本着育人为本,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原则,依据课程标准将目标细化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道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探究发,演示法,启发引导。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是如何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熟悉地球的运动——自转。 问题导入,紧扣主题,以我们每天见到的现象作为问题导入新课,体现地理的生活性,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 1、什么是地球自转?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3、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4.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俯视呢?教师小结,(北逆南顺) 请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完成,举手回答。邀请学生上台演示,转动身体,同时提示地球是倾斜的旋转的。请学生利用手中的地球仪演示,观察。学生记录笔记。 展示展示动态的地球旋转图更加直观,形象。通过绘制自转示意图,将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培养学生的转化学习能力。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合作探究(一)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白天黑夜为什么会不停的交替?教师参与指导。教师启发:1、有阳光照射到的半球是?没有阳光照射的半球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交界线是?2、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小结一:地球自转产生昼夜的交替现象。3、还有什么现象产生?(地球仪上北京贴A点,新疆乌鲁木齐贴B点,)问北京先看到日出还是乌鲁木齐?小结二:东边比西边先看见日出。合作探究(二)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小结(三):地球自转产生时差这就有大宾馆总服务台的墙面上悬挂许多挂钟,分别表示在同一时刻不同大城市的时间,如北京时间、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等。不同地方时会给国家间的交往带来不便,不过,我们已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待大家一起去学习。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请两到三名同学上台用地球仪、手电筒上台演示,讲解。学生: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所以有阳光照射的半球是昼半球,没有阳光照射的半球是夜半球。学生:东边先天亮,西边后天亮。北京先看到日出小组合作探究,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纽约,利用地球仪演示。两组同学上台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讲解,下面的同学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及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大胆表达自己。对应地图启发学生,感知晨昏线的概念。贴点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哪个城市先看到日出,哪个城市后看到日落,体验东早西晚。培养学生看图的习惯。培养质疑,思考的学习品质。结合实际,感受生活中的地理。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训练巩固 拓展延伸 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在不停的自转?《树影移动,阳光移动》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一天中影子的长短,位置变化。学生举手回答 帮助学生理解影子的变化。巩固知识点
四、课堂留白 答疑解惑 试想:假如地球停止自转,会发生什么? 引导学生利用本课知识角度思考。 逆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的地理学习品质。
作业设置 课后观察家里厨房的下水管下水时旋涡的方向,呈逆时针还是顺时针?学校的下水管呢?观察一天中不同时段太阳与影子的位置变化。
板书 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周期:24小时 昼夜交替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产生的现象 时间的差异 一天中影子位置的变化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一课分为两课时,本课为自转第一课时,大屏幕出示动态图——地球绕地轴自转,直击主题,让学生快速感知进入本课。
自主学习部分设置四个问题配合动态图,学生很容易回答,请学生模拟地球自转,其他学生观察,问:“地球是直着身子旋转还是斜着身子旋转?”为后面的学习铺垫。让学生用书模拟地球仪做自转运动,同时各从北极上空,南极上空观察,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得出结论,老师再用地球仪演示,证明同学们的结论,使同学们对此知识点印象深刻。
设置合作探究题,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小组讨论,老师参与其中,发现问题,引导,最后由学生上台演示,讲解,不完整的再请同学们上台补充,此环节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也使同学们认识到,规律的发现需要观察,推理。
合作探究二 生活中的时差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同学们都很热情,积极性很高,唯一不足的是国语水平有限,导致表述不清楚,影响发挥,后期会多关注国语训练情况,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
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结合,提现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理念。视频的选择让本课更生动。
最后以问题:假如地球停止自转,会发生什么?结尾,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课堂延伸。
本课不足的是:1、各班所使用视屏播放器不同,导致部分班级视频播放障碍,影响课堂效果,后期要加强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遇到突发状况能应对自如。
2、课堂习题的选择要有代表性,有限的课堂练习时间交给学生,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