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题 第二章 声现象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学会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3.科学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导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难点做好真空罩实验。导学课时 1课时导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导学过程课前导学1. 橡皮筋嗡嗡作响时,橡皮筋在 ;说话时声带在 。大量的观察、分析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产生的。2. 如图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实验现象: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逐渐 。推理:真空不能 。3. 如果没有空气,人们无法正常 。太空中没有空气,哪怕离得再近,航天员也只能通过 交谈。4. 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 。5. 声音传播快慢用 描述,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 有关,还跟介质的 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m/s。课堂导学(一)声音的产生1. 橡皮筋嗡嗡作响时,橡皮筋在 ;说话时声带在 。大量的观察、分析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产生的。(二)声音的传播2. 如图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实验现象: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逐渐 。推理:真空不能 。3.大量实验表明,声音传播需要 ,物理学中把这种 叫做介质;传播介质可以是 体、 体、 体; 不能传声。(三)声速4. 声音传播快慢用 描述,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 有关,还跟介质的 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m/s。5.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 。我们对着远处的高墙或山崖喊话以后听到回声,就是 回来的声音。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 s)回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6. 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和原声 在一起。此时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是会觉得更 。音乐厅中常用这种原理使演奏的 更好。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达标练习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说话是由于声带的振动而发声的B.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而发声的C.琴声是由于琴弦的振动而发声的D.笛声是由于笛管的振动而发声的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课堂听到老师声音是由墙壁传播的B.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听到火车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是通过空气传播的D.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听到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3.关于声速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的传播快慢用声速描述B.声速只与介质的种类有关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最快D.声音在空气中随温度升高声速减小4.在室内讲话比旷野里响亮,是因为( )A. 声音的直线传播B. 声音的反射,回声比原声更大C. 声音的反射,能区分原声和回声D. 声音的反射,原声与回声混在一起5.小明对着山崖高喊一声,2s听到回声,小明离山崖的距离约为( )A.680mB. 340mC. 170mD. 85m参考答案课前导学1. 振动,振动,振动。2.减小,增大,传声。3.交流,无线电波。4.波,声波。5.声速,种类,温度, 340。课堂导学1. 振动,振动,振动。2.减小,增大,传声。3.物质,物质,气,液,固。。4.声速,种类,温度,340。5.反射,反射,0.1 。6.混,响亮,效果。达标练习1.D;2.C;3.A;4.D;5.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