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重点)2.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难点)3。通过品悟对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学会感恩,学会爱。(素养)【教学重点】学习通过动作、神情、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的方法。【教学难点】感受“好好活儿"的真谛,并从中获得自己的思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齐读课题)二、课时目标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2. 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3. 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三、教学新课(任务一:查预习、明背景)1.读准字音。瘫痪(tān huàn) 暴怒(bào) 砸碎(zá) 侍弄(shì)捶打(chuí) 诀别(jué) 憔悴(qiáo cuì) 絮叨(xù dāo)仿膳(shàn) 豌豆(wān) 翻来覆去(fù)(悄) (扁) (qiǎo)悄然 (biǎn) 踩扁 决 (jué)决定(qiāo)悄悄 (piān) 扁舟 诀 (jué)诀别2.理解词义.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烂漫:颜色鲜艳而美丽。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3.文题及背景。 (1)文题解说。 文章选定了秋天这样一个特定的季节,一是作者的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二是在看到菊花时想到了母亲生前曾说过的要带他去看菊花的事,由此想到了母亲,抒发了怀念之情。 (2)创作背景. 史铁生21岁时,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高位截瘫。在最生龙活虎的青春年华里突然没了双腿,他的脾气变得异常暴怒,而这时他的母亲肝病已相当严重,常常整宿整宿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地活着。母亲去世后,史铁生写了这篇文章纪念他的母亲。4.作家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当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等.史铁生生前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其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任务二:美读文、初感知)1。听读课文,思考文章感情基调,然后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设问: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感情基调——深沉忧伤课件展示小贴士: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彩和声音语调。有人把文章的感彩分为挚爱和憎恨、悲哀和喜悦、惊惧和欲求、急切和冷漠、愤怒和疑惑等不同种类。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而充分地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感情。比如,《春》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愉快、热烈、充满希望的,《济南的冬天》的感情基础则是温和、明净、亲切、眷恋的。师补充:每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一个整体,是各个部分、层次、段落、语句的具体感情的综合表露,总体的感情基调并不否定不同段落有感情的起伏变化。缺少整体感的朗读,容易支离破碎;没有具体段落语句的感彩的变化,整体感也会显得呆板僵化。比如,《春》的朗读,就应该在“春风图”的欢快热烈、“春雨图"的温馨静谧、“迎春图"的开朗振奋中,读出感情基调的节奏变化。2。指名分别朗读第1段。根据下面的朗读三级目标,评一评四个学生的朗读达到了哪个目标层级。朗读三级目标评价表学生姓名 三级目标正确 流利 有感情明确:朗读指导(以第1自然段为例)第1段应抓住重点词句,注意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再现情景,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暴躁绝望和母亲的慈爱、包容和坚忍.(1)重读的词语:突然、砸碎、猛地、摔。(再现“我”暴怒无常的情景)(2)轻读:悄悄地躲、偷偷地听、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再现母亲揪心与小心翼翼的情景)(3)通过节奏感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文段“望着望着……(缓)我会……(急)"与“听着听着……(缓)我会……(急)";对话时母亲劝说的话(缓),朗读“我"痛苦时的语言、动作的词语时一气呵成(急),面对“我”的暴躁绝望的言行时,母亲的行动、话语(急)。(4)用“我"和母亲的对话语气、语调的强烈反差表现人物:母亲的语言轻柔,重读“总”(表现母亲的苦心);“我"的语言急促,重读“狠命”“捶打”“可恨"“喊”(突出我的绝望痛苦);面对绝望痛苦的儿子,母亲的三个连续动作“扑”“抓”“忍”要快读(突出母亲的苦痛),而一句“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应停连,读出伤痛和乞求(表现母亲的坚忍、心痛)。3.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根据前面学到的方法边读边揣摩其他段落.明确全文感情的变化。(小组自由朗读后明确全文感情的变化)明确:第2段:写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语气陡然低沉,应读出“我”内心的沉重与愧疚。第3段:写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母亲因“我"的答应而喜出望外,语气略有点轻松愉快。第4段:独句成段,母亲骤然离去,又陡然低沉,要读得缓慢、沉重,表现“我”的愧疚、悲痛之情。第5、6段:写母亲临终前对“我”和妹妹的牵挂,要读得沉重、痛心,强调“我”与母亲天人永隔的巨大悲痛和深深的自责.第7段:写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要读得沉着、淡定,而且在读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突出“我们"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心要好好地活下去。4。整体感知。(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那花—— 那人—- 那段经历—-明确:那花——菊花 那人-—母亲 那段经历—-双腿瘫痪, 母亲病逝(2)作者怀念谁?为什么会怀念?明确:母亲 是母亲给以博大而深沉的爱,使他有了生活的勇气并逐渐成长。(3)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④母亲的临终嘱托。(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线索——看花,3次第一次:母亲要带我去,我不答应.第二次:母亲要带我去,我答应了,母亲不能同去。第三次:和妹妹一起去。(5)文章结尾为什么写花?明确:在文章结构上呼应前文;在内容上借菊花寄托“我”对母亲的无限怀念.(6)结构梳理.第一部分(1—2):双腿瘫痪后,“我"暴怒无常,母亲小心翼翼的呵护“我”.第二部分(3—6):叙述母亲体贴入微的照顾“我”,并鼓励“我”还哦好活下去的经过。第三部分(7):“我”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定好好活下去。四、本课小结本课通过美读和初步感知课文,知道了文章记叙了身患重病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内敛,但情感在行文中是起伏变化的。五、随堂训练1。阅读下面的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漂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腕豆黄儿……”(1)给选段中加横线字注音。憔悴( ) 絮( )絮叨叨(2)选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3)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第二个问号应该放在引号内。【解析】完整引用,问号放在引号内.2.将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及成语的意思。 ①喜出( )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翻来( )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恍然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名副( )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按课文内容填空,然后背诵.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花( )而(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 答案:2. ①望:希望,意料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②覆:重复 原指来回翻身,现用来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③悟:心里明白。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④副:相称,符合.也说名符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3。淡雅 高洁 热烈 深沉 烂漫.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呢?这一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课文,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二、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明确题目的含义.2.品读细节描写,深入理解母子间深沉炽热的情感。3。体会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三、新课教学(任务一:细读文、析内容)(一)“我”和母亲1.细读课文,思考“我”双腿瘫痪后,有没有“好好儿活"?“我”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 体现在哪里?(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明确:绝望(2)母亲说带我去看花:什么时候 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明确:烦躁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母爱?在文中找一找。(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品味“偷偷” “悄悄” )明确: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我”痛苦、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儿子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3)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这一“挡"挡住的究竟是什么 明确:母亲不仅要把萧瑟的秋天挡在窗外,更要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出窗外。动作 语言描写 母爱是细心的呵护(4)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地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明确:神情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能够说服孩子出去走走,母亲高兴得竟有些不知所措.表明她非常希望“我"能开心、快乐。(5)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聚焦“笑"“敏感”,透过这几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明确: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强调: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明确:心理描写。母亲很怕她的话刺激到“我",所以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6)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明确:在痛苦的弥留之际,心里惦记着的依然只有自己的儿女!3。说一说: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母亲对“我"细腻而深沉的爱?明确:母亲知道自己的病情却没有告诉“我”。因为“我”遭遇不幸,本来就对生活感到绝望,如果听到这样的消息,“我”会受到更大的打击,丧失活下去的勇气。母亲为了让“我"“好好儿活”,隐瞒自己的病情,体现了母爱的深沉和伟大。4。从全文的叙述描写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明确:(1)母亲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包容儿子的暴怒,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母亲是位慈爱的母亲;(2)她几次“悄悄"地出去和进来,以及“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挡在窗前”“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是极为细心的母亲;(3)她自己身患癌症,“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却从未向儿子提及,她承受着儿子终生截瘫的残酷现实,承受着儿子痛苦绝望的心情,却从来没有对儿子说过“你为我想想",这些都体现了她的无私和坚忍;(4)她懂得人生无论遭遇什么厄运,都要“好好儿活”,不仅仅活着,而是要活的坚强,活出尊严,要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这又是母亲睿智的一面.师小结:从全文的细节叙述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睿智的母亲。5.那么,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又是什么呢?作者已经54岁了。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多年来,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课件出示】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明确:(1)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欣喜于自己的成长,已能完全理解母亲了。 师小结:正如作者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6。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怀念母亲而写的,找找文中哪些语句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是如何体现的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明确:“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明确:“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限痛苦和遗憾的心情.(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明确:“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过渡:同学们,前面我们梳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看花,你们注意了为什么要写三次看花呢 (二)三次看花1.文中三次提到看菊花有何用意 明确: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是母亲想让“我”去看菊花.母亲希望儿子能看看外面美好的世界,能像菊花那样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与灿烂.第三次是“我”和妹妹去看菊花。表明“我"了解了母亲的心意,用菊花来象征热烈、深沉的母爱,表达“我”对母亲的怀念。2。三次看菊花的过程中,“我”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①“不,我不去!”②“什么时候 "③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明确:悲观、绝望→坚强、重生3.讨论:课文结尾处写到北海菊花的不同颜色,有什么深意?示例一:课文结尾,描写北海的各色菊花,无论“淡雅"“高洁",还是“热烈而深沉”,都是“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示例二:“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有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正是母亲的期望,而菊花却成为怀念母亲的永远的寄托。(任务二:作探究、谈感受)(一)合作探究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明确:(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①北归的大雁;②北海的花都开了;③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④她出去了,就在也没回来;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黯然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3)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沉痛的思想情怀,体会了母亲深沉的爱,了解了母爱正是作者在苦闷绝望中奋起的真正原因.(二)拓展延伸1.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你想对自己、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示例:从这篇文章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有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2。又是秋天,当作者站在母亲的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 明确:母亲,儿子来看您了。自从您秋天走后,我和妹妹都懂了您的话,您放心吧,我俩在一块,一定会好好儿活。师小结: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活,我们为什么要好好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我们好好活出个什么样,这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考的问题。让我们换一种风格,以角色分配的方式进行诵读,呼喊出史铁生心中对母亲的痛悔、理解与思念。出示PPT:(男生)直到现在,我才想到,(师) 妈,儿子曾经给您出了一道怎样的难题!(女生)当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您不敢多问,不敢要求,只是无言地帮我准备,(师) 妈,您到底独自默默地承受了多少苦啊!(男生)当我看到那个地坛中步履茫然又急迫的您却又决意不喊您的时候,(女生)妈,您知道儿子现在想喊却再也听不到您的应声的痛悔之心吗?(师) 今朝秋又来,北海菊花开得烂漫。(男生)我和妹妹已经懂得您未说完的话:(男、女)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全体)好好儿活! 师:母亲的去世,让史铁生无比的内疚。七年之后,他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并找到了奋斗的目的.此后,他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对记者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余业才是写作”。史铁生的双腿虽然瘫痪了,但他坚强地活了下去,实现了母亲的遗愿,并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当代作家。生读:(PPT)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史铁生师:其实人生的一切事,都是与困境周旋。四、总结课文课文记叙了___________的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__________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息的事,歌颂了母爱的_________________,寄托了子女对母亲______________。明确:身患绝症 双腿瘫痪 真挚、无私与伟大 无限的怀念五、随堂练习 读课文“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能换成括号中的词语吗?为什么?(1)母亲进来了,挡(站)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2)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期待)般的神色。答案:(1)用“挡”说明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用“站"表现不出这些效果。(2)“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2。找出选文中的两句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1)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拉刷拉”地飘落。作用: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作用: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3. 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答案: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六、作业布置(二选一)1.学完本文,我们被文中母亲那伟大的母爱所打动,不由自主地想到我们的妈妈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此刻让我们也对自己的母亲表达一下内心的真实情感.请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封信。2.本文唤起了你对母爱和生命的哪些感悟 请你以《那一次,我真________》 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真诚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愧疚之意、报答之心。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