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对应的人口政策。
2.运用人口分布图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探究人口的变化,培养分析图表和动手绘图的能力。
3.了解我国的国情,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毗邻14个国家的泱泱大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那么,在这样一个大国里,孕育了多少中华儿女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中国的人口。
【提问】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我国有多少人口?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是多少?
【生答】
【归纳】2020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达80亿。根据2020年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总人口为14.4亿,月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8.57%。
【板书】一、世界人口大国
【学生活动】读教材图1-9回答: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哪个?最少的是哪个?我国人口数超过5000万的省级行政单位有哪些?它们各分布在哪里?湖南省人口数有多少?
要求学生自己活动得出结论。
【归纳】广东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澳门特别行政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级行政单位有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南省、湖北省、广东省、四川省。
下面呢?我们一起来找找这些人口大省在我们国家的地理分布。请大家翻开填充图册,我们对照着一起找。
四川分布在长江上游地区。
湖北、湖南、安徽、江苏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河北、河南、山东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广东省分布在珠江下游地区。
【板书】二、人口增长速度
【承转】同学们对我们的国家的人口总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个总量会不会变呢?比如说,200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人口总数为12.95亿,可是在9年后的今天我们人口总数还会是12.95亿吗?
我国人口的增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学们请看课本12页的活动,请同学们拿出铅笔,按照左边方框里的数据在右边表格里描出相应的点。方法就如同你们数学课上在直角坐标系里作图一样。(教师边走边指导)。
最后我们得到的是这样一条曲线;即一条一直上升的曲线,可以看到有的地方陡,有的地方比较缓。这种变化我们就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直线越陡的地方,这段时间内人口增长速度快,直线越平缓的地方,人口增长越缓慢。
关于人口增长速度,通过人口增长曲线虽然形象、直观,但却只能通过画图的方法来呈现,所以我们引入了另一种衡量方式,那就是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指某地在一个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平均人口数)
人口死亡率:一定时期的死亡人口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
公式:出生率=(年内死亡人数/年内平均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提问】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我国近50年间人口能增长这么快呢?为什么中间的1964年到1974年人口增长优势如此之快呢?
【归纳】一方面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导致了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前不合理的人口政策。使人口出生率不断上升。这两个方面的共同的作用,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较低的年代,由于已形成的庞大的人口基数,全年净增人口仍有很多。
【板书】三、人口分布不均
【承转】虽然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但是在我们周围还是有这样的情景: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青藏高原面上却人烟寥寥。甚至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一个人影到没有。但是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却分布密集。为什么会这样呢?
【活动】读图1-10,完成课本第14的活动。
同学们结合填充图册,在图1-10中国人口分布图中找出江苏、广西、青海、西藏四个省区。并用笔在图上把这四个省区勾画出来。同学们在刚才的基础上,按照颜色越红人口密度越大的原则,把这四个地区的人口密度按从大到小的原则排队。(江苏、湖南、青海、西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归纳】我们用人口密度来反映这种人口密集程度。具体指标把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人口/面积单位:人每平方千米)。由于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分布并不均匀。
【提问】请同学们在图1-10上找到黑河和腾冲,用一条直线把这两个地方连接起来,观察一下,这条直线两侧人口密度的情况。
【归纳】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而西部的地区人口密度小、人口少。
这条直线早在20世纪30年代由我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最早提出,也被叫做“胡焕庸”线。
我国的的地理分布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经济和交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汉族地区人口多,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板书】四、人口政策
【承转】同学们知道我国现在的人口政策是什么吗?可能不说不知道,一说大家都听过。那就是计划生育政策。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呢?
【生答】
【归纳】计划生育是我国最早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具体要求就是:提高人口素质、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计划生育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面领着巨大的挑战。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再加上“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计划生育工作可谓是困难重重。因此,大力普及教育、做好人口工作宣传显得以尤为重要。我们只有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口观、资源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人口问题才有可能最终得到解决。
我国政府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人口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我们要积极地宣传这一基本国策,使我国的人口得以控制。
【总结】这节课我们对我国的人口特点及人口政策的学习。努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改变人们的生育观,人口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教学反思】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了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以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