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言运用之修辞手法必备知识梳理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一、比喻:1.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句一般应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超然客公众号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2.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甲(本体)像(比喻词)乙(喻体)。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典型的形式:甲(本体)是乙(喻体)。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联结。(3)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典型形式:乙(喻体)代甲(本体)。(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5.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都不是比喻句 (1)同类比较。例如: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2)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3)表示想象。例如:她仿佛听到她的心脏非常厉害地跳着。(4)表示列举。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5)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修辞中的比喻,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临时具有的。比喻义是指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6.比喻的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成……,①形象生动的写出……的特点,给人鲜明的印象,②表达作者…的感情;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会;④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理解;二、借代1.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2.借代的种类 (1)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2)材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3)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4)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5)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超然客公众号(6)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7)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8)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3.使用借代时应注意的问题 (1)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2)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3)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 4.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但是二者也有不同之处:(1)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的对象;而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2)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而借喻的作用是“比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3)借代是“代而不喻”,没有可比物,不能改为比喻;借喻是“喻中有代”,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改为明喻或暗喻。(4)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5.借代的作用 正确使用借代,或以简代繁,或以实代虚,或以奇代凡,或以事代情,能引人联想,使句子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或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三、比拟(拟人、拟物)1.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抽象的概念当作具体的人或物,或者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2.比拟的种类 (1)拟人: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2)拟物: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甲物)当彼物(乙物)来描写。 ☆3.比拟的作用 正确使用比拟,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蕴涵丰富,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人或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人或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超然客公众号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或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四、排比:1.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常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2.排比的种类 从结构上,排比常分为三类:(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3)复句排比。例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3.排比的作用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的特点,①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强调……的道理\特点;②表达作者….的强烈感情. 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条理分明、层层深入、严密透彻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酣畅淋漓。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排比必须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2)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要求以平仄对仗为佳。(3)排比的各项多由相同的词语来勾连,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4)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可表示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五、夸张1.夸张的特点 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故意言过其实,对原有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要求使用时合乎情理,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2.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2)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3)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事。超然客公众号☆3.夸张的作用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写……(分析夸张内容)①形象具体地描述出物体……特点,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②用清晰的笔法勾勒出物体,给人以逼真的感觉;③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④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4.使用夸张时应注意的问题 超然客公众号(1)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平原上整天都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人们就在这大风中刨地种田……”风既然那么大,人们怎么还能刨地种田?自相矛盾。又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2)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和事实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夸张还是在说事实。(3)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4)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使用夸张。(5)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造成夸张不当。5.比喻、比拟和夸张的区别 因为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是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如果有夸张的成分,尽管使用了比喻或者比拟的修辞格,也应当归于夸张。六、对偶1.对偶的特点 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用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使用相对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了。2.对偶的种类 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1)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1)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符合对仗要求。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1)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2)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对偶的作用 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节奏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4.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超然客公众号(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 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4)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七、反复1.反复的特点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以加深读者印象的一种修辞手法。2.反复的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如: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3.反复的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同时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又可使诗文格式整齐有序,音韵上具有回环美。 八、设问:1.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 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2.设问的作用 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使文章有起伏;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九、.反问:☆1.反问的作用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 ”,往往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 一般用问号,有时也用感叹号。2.反问的种类 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它有两种形式:(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3.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十、引用(正引、反引、借引)☆1.引用的作用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答出说明了什么道理抒发了什么情感);分析引用部分是否与 文章其他部分构成对比,或是抑扬手法的运用。诗词——读来诗情画意,增加文章的文采; 神话——渲染氛围,扩大想象空间;超然客公众号寓言——增加哲理性;平凡事例——增强感染力(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2)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后来的道学先生们,对于母亲,表面上总算是敬重的了,然而虽然如此,中 国的为母的女性,还受着自己儿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轻蔑。——鲁迅《关于妇女解放》(3)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十一、化用☆1.化用的作用 既借用前人的句子又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和境界,跨越时空,增强艺术表现力,丰富文章的文学意蕴,增强语言的幽默感。 (1)“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 化用《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十二、反语: ☆1.反语的作用 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①揭露、批判、讽刺和嘲弄消极方面,增加语言的战斗力。②增强说话或文章的幽默风趣感;③表现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斗争,使憋在心里面、想说的话说出来(反话)。(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十三、通感1.通感的特点 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 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 2.通感的作用 通感能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1)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 *十四、旁逸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离开主题而加以风趣幽默的插说、注释或补充,这些插说或注释看似画蛇 添足、无关痛痒,但却能增强语言的情趣的一种修辞方式”。在本文中,作者一整段文字来写古今中外文人诗人对“秋”的厚爱,认为秋在这些人的诗文中“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采用旁逸衬情的方法,不仅为作品情感的抒发垫上了一层台阶,使作品的情感站得更高,而且也为读者增加了了解古今中外文人诗人对“秋”的一些共同感情的了解,“增加了语言的情趣”。*十五、对比: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 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和……进行对比,突出……的特征,说明……的道理,加强文章的艺 术效果和感染力;(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超然客公众号*十六、衬托: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1)小鱼在水里是非常机灵的,但是翠鸟能"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1)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